上岸经验中央美院设计学院考研全国第一名! – 知乎(中央美院都考什么科目)

以全国第一名上岸后第一学期很快就过去了,经常会有人问我是如何自学背考的、看过哪些书、怎么应对手绘科目、怎么准备论文科目、现在哪家机构好哪家机构不好、具体每个月应该做什么…
正好近期选修课作业提交的差不多,就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经验。不足之处欢迎各位朋友评论区指正。


一、为什么决定考研?
我本科毕业后出来创业,但没过多久发现商业上这些东西的新鲜感很快就过去了,一直都是重复性的一些工作。所以我还是希望能有一个像井一样的,只要你打开就能向内深入的,能够一生都持续精进的事情。
二、为什么选择报考央美设计学院?
设计学院在4、5、6楼,建筑学院在7、8、9楼。本科的时候就有观察到:设计学院从2015年开始改革无论是打破细分方向的壁垒,还是跨学科、主动链接校外资源,设计学院都是所有院系里面做的最好的。
除此之外,它所关注的更多是非专业内的议题,更多是一些国际议题。所以说无论是在关注议题上还是在回应问题的策略上,我觉得设计学院是和国际一线设计院校对标的

2017年12月“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激活创新”圆桌对话现场
三、为什么决定自学备考?
设计学院的本科近三年来,画面一年比一年好。举个例子,如果说本科生的西面打分能打到 80分,那么考研机构的画面,单说手绘科目,仅仅才能打到 60 分左右。
考研机构在专业和教学能力上的积淀是这两年才刚刚开始有的,所以还不是很成熟。从理论上来说,做相关考研机构的人大部分都是设计学院本科或研究生背景,理论能力也相对薄弱。所以无论是理论科目还是手绘科目,我觉得这些机构的土壤决定了它们很难给你一些既有高度又准确的东西,所以选择自学。
本科生考试中基础类优秀画面
本科生考试中设计类优秀画面
四、整个自学备考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拓展了边界。设计学院很多课程的录屏都是有放在b站上的,在考试前我把跟我报考方向相关课程的内容全部都听了并且做了笔记,就至少能建立起一个以时间为参照的历史坐标轴,然后你又能把许多相关学者著作中的观点放到这个坐标轴上,这个我觉得是备考过程中最大的收获。
evolutionary tree of architecture. image by charles jencks via architectural review
五、如何确定自己的报考方向?
需要看你本科的背景,这个非常非常重要因为本科四年里如果有相关背景的话,无论是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还是读了研之后跟进的过程中,都会比较顺利一些。如果本科背景和考研方向完全脱节的话,那无论是在专业认知还是技术层面确实都会有点吃力。我本科里面有几个课题是和我申请的研究方向相关的,所以我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决定的报考方向。
笔者本科时期的作业(局部)
六、给即将考研的学弟学妹哪些建议?
我把备考分为三个阶段,第个就是“备料”。
我觉得这特别像做饭,第一步就是先备料,如果没有料的话,你的厨艺再高,也是很难炒出一道菜的。备料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一定的方向性,拿论文的备料来说,你一定要读,但不是读完就完了,而是在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摘
出一些句子、观点以及事件,那这此东西我统称为“料”。
举个例子,比如说我比较喜欢大卫?瑞兹曼的《现代设计史》,这本书的“料”,也就是书中所找的例子会相对更有趣一些,不是那种特别标志性的话,比如某件事标志了某个开端,某个人开辟了什么什么,他不会找这种,而找的是过程中相对比较有趣的案例。相对应的,王受之的那本《世界设计现代史》找的就都是历史标志性节点:不管做得好不好,是不是“第一个”很重要那这可能就是不一样的史学观,需要自己去甄别你需要哪些“料”。
设计理论/艺术理论中的料
手绘素材
第二步就是“分类”。
你要对你的那些“料”进行整理分类:哪些是调味品,哪些是提色的,哪些是丰富口感的,哪些是饱腹的,你要稍微把这些料从头到尾分一分类。比如我在读了瑞兹曼的《现代设计史》那本书之后我把里面所有的这些案例细分为:女性议题,手工艺议题,战争与设计议题等等。
那么第三个步骤,是“炒菜。
就是要拿真题去尝试如何把你刚才备的那些料,分的那些类,在这个考题框架下进行一个有机的编排。我觉得这就是备考的三部曲。回到时间规划这个问题,很多工作的同学或者地方的同学在准备的时候就有点晚了,所以要用最快的时间把第步的这个毛料备好,就是不要什么都看,很浪费时间,所以还是看一些有针对性的来为第二步做准备。然后11月中旬之后,应该就是第二步和第三步的尝试,应该是拿到一个考题来试试看第二步有哪些东西可以把它串起来,如果不够的话就回来接着准备。所以应该是先第一步、第二步,然后到第三步试着去做,如果第三步发现第二步有漏洞再补充第二步。所以我觉得11月下半月之后应该是这么一个过程,是在一个训练中,在整体中来优化你的“中台”。我想说的是,你要做好分类,要优化库存。
至于公共课,英语不是短期突破,需要日积月累,我觉得更多在于单词的积累和长难句的攻破,就是多看多记多背,没有什么捷径。政治的话、如果是文科生,就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网课已经做得很完备了,听一听网课就行。理科生的话还是要提前准备准备。
七、考高分的关键
我的四科专业都在135+,有两科140+。总结成功经验的话,我觉得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美院招研究生,其实很侧重一个人的策略能力。第一项就是你是否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所以无论论文还是手绘,一定要把问题放在一个相对较突出的位置。
接下来就是通过一些媒介,无论是产品,还是策展,还是文字研究,如果通过媒介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描述这个问题,然后能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包括整个总结的结构做完整,那这个考试的分

数不会低。但现在很多考生在我看来,他们的论文也好、画面也好,就是过分沉浸在表达里。
作为应试来说,这不是一个完整的对你这个人的问题意识以及解決问题的能力的呈现。所以考试其实就是如何用这三个小时把自己的能力做一个更充分和完整的呈现。
宋协伟院长讲座ppt截图,体现了对人才的要求。
八、如何应对考研的压力
因为我是边工作边考研的,我是每天了点下班之后学习五个小时。这个过程最大的压力就是真的是会很累,就是坚持到最后的时候会自我怀疑,会有些不自信。
但是我觉得什么能和不自信对冲,就是你日积月累的笔记和一些可见的图像,无论是画面,还是最后整理的这些针对往年真题的训练只有把这些东西打印出来放在手里的时候,你才会觉得踏实。所以说要用这种可视的物质性的脑力劳动成果去对冲,那种不确定的恐惧和不自信是可以对冲掉的。
自习室里看到的望京的夜晚和清晨
九、考场上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
当时在考场上到了写论文的时候我发现周国的人都在用论文模板尺打格,声音和阵仗特别大;画画的时候也是用那种模板尺,然后贴胶带,用喷枪,而且拿到试卷上来就开始做。
就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这些人形式大于内容,他们把很多的精力都放在如何还原好一个老师教的形式,而不是拿到题目之后先去思考一下如何在内容上去做一点点创新,回应这个考题,给老师一点不一样的东西。
我就觉得考场上这种冷静十分重要尤其是开考前十分钟,人一定要冷静,可以自己制造一个比较平静的环境和心态。通过考题能够看到老师想看到什么,然后把老师想看的那个东西,像触角一样链接到你准备的那些东西上,而且要巧妙的链接。那我觉得这个一定是需要5到10分钟的冷静期,如果上来就去做那种形式的东西,结果不会好。


cafa奥利奥松:上岸经验|央美设计学院考研爆炸高分!


更多考研资讯与经验分享,欢迎关注公号“xinti新钛考研”
xinti新钛预祝你顺利上岸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