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考研骆越工艺文化包括陶器、瓷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民族学考研院校排名)

骆越工艺文化包括陶器、瓷器、青铜器、铁器、玉器、银器、滑石器、竹木器等产品及其制作工艺,涉及原材料的开发、深加工、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制作工艺等复杂的工序,是骆越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其间经历了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对后骆越时代民族工艺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工艺文化是以工艺产品为载体,以制作工艺、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识为核心,以生产组织、生产工具、生产习俗及信仰为表现形式,构成了内涵丰富的工艺文化体系,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自然环境、历史发展阶段、生产力水平、生计方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的不同,其工艺文化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格、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骆越工艺文化的载体主要体现在陶器、瓷器、青铜器、铁器、玉器、银器、滑石器、竹木器等的制作工艺,是骆越文化体系中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重要部分,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品种多样,别具特色,工艺精湛。其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并且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对后骆越时代诸民族工艺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骆越工艺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骆越工艺文化与其他文化事象一样,经过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简朴到精致的发展历程。其早期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人类制作的磨制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虽然是基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用需要,但是在原料的选择、器型的塑造、花纹的装饰及加工工艺等方面,都包含有工艺与审美的元素。特别是磨制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在人类工艺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不仅可以用于石器的磨光,使石器的造型更加规整,器体更加平整光滑,刃口更加锋利,劳动效率更高,器物种类也更加丰富,而且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其它器具的磨制,如骨器、蚌器、陶器等的磨光加工。新石器时代晚期,是骆越先民的石器磨制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以大石铲的制作与磨制工艺最具代表性。在古骆越分布的今广西和越南北部地区,发现有大量的大石铲遗存,出土了数以千计、类型丰富的大石铲。这些大石铲,不仅形体硕大,形制独特,造型美观,器形平整,而且磨制工艺精致,棱角分明,为国内外所罕见,堪称是磨制石器中的精品。

大约在距今一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骆越先民已发明了陶器。陶器的烧制,需要经过选料、拌和、形塑、饰纹、焙烧等多道工序。器型捏制时,先民们先要根据生活功用的需要,大致勾划出器形的形状,然后根据器物实用与审美的需要,采用泥条盘筑法扭制成各种敞口、敛口或直口及鼓腹、圆底或圈足的罐、釜、钵、碗类器形,应于生活中的盛储、炊煮、饮食等器。正是不同功用器物的口沿、器腹和器底的不同,形成造型或线条的变化,显示出均衡对称、曲张起伏的变化与美感。在许多器体上,为了实用和审美的需要,还刻划有各种花纹装饰,常见的有绳纹、划纹、水波纹等。在器体上刻划纹饰,形成皱褶,既可便于手持防滑,同时也增添了器体的装饰美感。可以说,早期陶器上的纹饰,开启了人类装饰艺术的先河。

商周至秦汉时期,是骆越族形成和发展时期,其工艺文化进入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随着骆越社会的发展,其工艺文化也有了新的发展,无论是产品种类还是制作工艺水平,都有了新的提高。这一时期骆越工艺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青铜器、陶瓷器、玉石器、滑石器、纺织等产品及其制作工艺。

(一)青铜冶铸工艺

青铜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金属器,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或阶级社会的重要标志。青铜器主要由铜、锡等金属合金浇铸而成,其特点是造型美观,质地坚韧,防腐耐蚀,

品质优良,经久耐用,堪称是骆越工艺文化的代表。因而,青铜器的产生,在骆越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骆越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青铜的冶铸,不仅制作工艺复杂,而且要多方面的知识与技术,是骆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骆越族受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借鉴和吸收中原青铜铸造技术的结果。

根据岭南地区的考古发现,大约在西周晚期到东周时期,骆越人已掌握矿石开采、冶炼技术及青铜铸造工艺,开始铸造青铜器。在青铜器铸造初期的周代,主要是铸造那些结构简单、体量较小的实心类器物,诸如钺、剑、矛、镞、銊、镦等兵器和斧、凿、锛类生产工具。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随着骆越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其青铜铸造工艺有了新的发展,铸造的青铜器不仅数量增多,品种丰富,而且铸造工艺显著提高。除了前期常见结构简单的实心小型类兵器和生产工具外,还铸造形体高大、结构复杂、纹饰精美的铜鼓、鼎、羊角钮钟、盆、剑、矛类器物。特别是具有鲜明地方民族特色的铜鼓、羊角钮钟、扁茎剑、靴形銊等,标志骆越青铜文化的发展和铸造工艺的提高。

秦汉时期,随着中原封建王朝完成对岭南的统一,大批中原人南迁和中原文化的传入,极大地促进了骆越青铜文化的繁荣发展。这一时期,无论是青铜器的种类,还是铸造工艺和装饰艺术,都得到了充分发展。这一时期铸造的青铜器,实现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出现了大量形体高大、造型优美、构造复杂、工艺精湛的青铜器。在装饰艺术方面,无论是装饰形式、纹饰种类、图案组合,还是装饰工艺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与变化,出现了内涵丰富、具有装饰艺术的花纹图案,如合浦望牛岭汉墓出土的一对铜凤灯,通体刻划极为纤细的羽毛纹,灯罩之上还刻有一只形象生动的梅花鹿图像,平添了凤鸟灯艺术美感;在贵港罗泊湾一号汉墓出土的铜桶上,饰有线条纤细流畅的以弦纹、勾连云雷纹组合的图案,具有很高的装饰艺术美感,体现了这一时期骆越装饰艺术和审美观念新发展。

秦汉时期,随着骆越社会的发展、青铜铸造技术的提高以及中原青铜文化影响的加深,促进骆越青铜铸造工艺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代,其中以源于本地区、由原来的炊器釜演变而来的铜鼓铸造工艺最具代表性。在骆越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中,铜鼓具有与中原地区的铜鼎相同的性质特征,是崇高社会地位和无尚权威的象征,故有“北鼎南鼓”或“国之重器”之称。因而在铸造此类神圣之器,往往倾一方之力,集一方技艺精湛之工匠来完成,其工艺亦相当严谨。一面形体高大、造型庄重、器体圆润、纹饰繁缛精美的铜鼓,需要经过采矿、冶炼、制范、塑模、刻划纹饰、合范、浇注、修整等多道工序,技术含量高,工艺极为复杂,涉及雕塑、造型、装饰和绘画艺术,堪称是骆越青铜铸造工艺发展鼎盛时期的代表。铜鼓的铸造,雕塑工艺是基础,工匠们需要用泥料塑成铜鼓的形状(即内模),并且在模体上雕刻所要装饰的花纹图案,然后再用泥料塑成铜鼓的外范。在模与范之间留出均匀的空腔,将合金的铜液注入模与范的空腔内。待铜液冷却后,揭去外范,捣碎内模,取出铜鼓。因而,每一具模范,只能铸造一面铜鼓。正是这个缘故,在出土的铜鼓中,没有发现两面完全相同的。

骆越工匠铸造的铜鼓,形体高大,造型凝重,纹饰丰富,图案精美,鼓面直径多在80 厘米、鼓体高60 厘米左右,重30 公斤以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一面北流型铜鼓,面径165 厘米,高67.5厘米,重达150 公斤,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发现或收藏的一面最大铜鼓,被誉为“铜鼓王”。铜鼓形体呈圆墩状,内空,鼓面浑圆平整,鼓颈外弧,腰间内弧,腰间铸有对称的双耳,鼓足略外侈。鼓体上饰有各种精美流畅的花纹图案。令人赞叹的是,在尚未有精密测量设备的条件下,形的鼓面完全符合黄金分割率;每一面铜鼓鼓壁薄而均匀,鼓腔内壁留有许多铲痕,据说是工匠们在完成铜鼓的铸造后,为了调整鼓音的宏亮、纯正而进行的一种加工工艺。在铜鼓上,体现出许多合理乃至科学的元素,如鼓面中心的凸起的实心体太阳纹,是为了保证使用铜鼓时反复敲击时不易破损;实心太阳外缘的芒星纹,可使敲击铜鼓时声音能均匀散传;而外弧的鼓颈和内弧的鼓胸乃至外侈的鼓足,则可使鼓声产生浑宏悦耳的共鸣效果,充分体现了骆越工匠聪明的智慧和高超的铸造工艺。

铜鼓上的丰富精美、别具特色的花纹装饰,是骆越精湛装饰艺术成就的集中反映。每一面铜鼓的鼓面的中心,都铸有一个直径约5 厘米的圆形太阳纹,且厚实凸起,周边为8—12 道芒星纹,而且间隔有序。芒星之外,饰有一道道渐次向外扩展的晕圈,晕圈内饰有各种纹饰,如云雷纹、水纹、钱形纹、羽状纹、游旗纹、圆漩纹、锯齿纹、翔鹭纹或骑士纹等,构图简洁,线条流畅,布局规整。许多鼓面边沿有对称的立体塑像,计有蹲蛙(单蛙或叠蹲蛙)、骑士、牛撬、鸟、龟等,其中以蹲蛙居多,也最具民族特色,是骆越族流行蛙崇拜的形象反映。鼓胸所饰的花纹图案呈连续性,展开则成为精美长幅式画卷;鼓颈、鼓腰乃至鼓足的花纹图案,往往是独立成组,循环往复,其中或抽象写意,或形象写实。写实性的图案内容多是工匠们熟悉的动物或器械,如鹭鸟衔鱼,羽人舞蹈、羽人划舟等。这些图像的独立组合与整体的统一,显示了骆越人追求的是对称和谐、崇尚秩序的审美情趣,而由晕圈与几何图案组成的纹带、鼓面边缘的雕像,又衬托了主体图案,具有主次分明的艺术效果。所有这些精美别致的花纹图案装饰,是工匠们在泥模上刻画出来,模印于铜鼓泥范上,其巧妙的构思,深厚的艺术造诣,精湛的构图技巧和娴熟的刻画艺术,由此可见一斑。正如唐代刘恂《岭表录异》(上篇)所云:“蛮夷之乐,有铜鼓焉,形如腰鼓,而一头有面。鼓面圆二尺许,面与身连,全用铜铸。其身遍有虫鱼花草之状,通体均厚,厚二分以外,炉铸之妙,实为奇巧。”

(二)陶器制作工艺

陶器是人类利用自然界中质地细腻的粘土、经过拌和、增加粘性后,制成器坯后、经过焙烧而形成的器具。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是人类最早通过焙烧方式,将一种物质变为另一种物质的成功范例,也是人类最早的一项发明。大约在一万年以前,骆越地区已开始出现原始陶器,经过新石器时代六千多年的发展,陶器经历了从手制到轮制、从露天焙烧到密封式陶窑烧制的发展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骆越地区制陶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其主要标志是轮制技术的普遍应用、花纹模印工艺的采用和陶窑的出现。根据考古发现,这一时期,陶器主要生活日用器,其中以存储、炊煮和饮食的罐、壶、釜、钵、碗、罍、杯、碗等器类居多。由于陶土原料经过了淘滤和轮制工艺的普遍使用,加上采用具有良好封闭性能的马蹄窑烧制,使得烧成的陶器不仅器形美观规整,而且质地坚硬。特别是采用了模印花纹新工艺,即把所要装饰的花纹图案刻画在木块或陶板上,在制成的陶坯的肩和腹部进行压印,模上的花纹图案便印在陶坯上。采用花纹的模印工艺,是骆越制陶工艺的一种革新,不仅能使纹饰清晰、工整、有序、美观,使陶器平添了艺术美感,而且提高了陶器的品质和工效。目前在这一时期的陶器上,常见饰有工整美观的水波纹、“米”字纹、网纹、云雷纹等。

秦汉时期,随着大批中原的南迁和中原工艺文化的传入,骆越的制陶工艺出现了新的发展。其主要标志是:1.器形种类更加丰富,凡炊煮器、饮食器、盛储器乃至模型明器,应有尽有,而且器形规整,造型别致,纹饰精美;陶器的品质也更加优良,陶壁坚硬,新出现施以釉质的陶制品;2. 出现了专门用于陪葬模型明(冥)器,其中既有人俑、猪、犬、马、牛、羊、猪、鸡、鸭、鹅、鸟等塑像,还有结构复杂的房屋、院落、城堡、谷仓、灶、井、亭、羊圈、猪栏、牛耙田等模型。这些模型明器,既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常见,也是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家畜家禽、房屋建筑、田间劳作情景等,与其说为专门用来为死者随葬,毋宁说是一件件富有浓郁乡土生活气息的精美工艺品,印证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真谛,反映了骆越陶制工艺的升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