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不堪导师压榨跳楼自杀太听话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吃大亏_陶同学(研究生导师故意为难学生怎么办)

ac专栏

作者 | arthur chen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25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助理 企鹅

2019年开年,又听闻发生了不幸的自杀事件。

据家属控诉,这位上海某著名高校的研究生在过去三年里,几乎无休无止地为导师无偿工作,甚至因长时间伏案看文献、查资料,患上严重颈椎病,并因过度劳累大脑缺氧休克2次。而自杀当日,导师称其必须完成手上2篇与其硕士毕业无关的论文,否则不会让其在2019年顺利毕业。怀着满腔愤懑,他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这位上海研究生的老父亲听闻噩耗后,突发心梗,引发无数网民的恻隐之心。好不容易把孩子培养到名牌高校读书,寄予厚望,不曾想因为导师的关系,就这么没了,换了谁都受不了。

不管事情真相如何,导师到底要为学生的自杀负多少责任,对于生命的惋惜和尊重都应该是第一位的,家属的情绪需要被人同理,也需要有宣泄渠道。单就这点来说,这个著名高校在此次事件中的应对令人失望。

令人心痛的是,这已经不是第一起因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纠纷引起的自杀事件了。

这些新闻大家大概还记忆犹新:

西安交大溺亡的博士,生前每周要去女博导家打扫卫生。

武汉理工大学自杀的陶同学,要叫他导师“爸爸”、还要 他洗衣服做饭。

而不少有过读研经历的网民,跟帖“痛诉”自己在读研期间同样忍受导师的各种无理“虐待”,为了升学毕业,无奈地满足了许多无理的要求。

由此可见,上面所述的已经不是孤立事件,导师和研究生之间这种“畸形”的关系已经成为一种“公害”。我强烈呼吁,各大高校借此事件,全面、深刻地调整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反思目前研究生管理制度中的漏洞,避免导师运用手上的“权力”淫威弱势的学生。

同时,如果属实,这些老师的所作所为,已经有心理变态的嫌疑。高校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关注的同时,也应当更加关注教职工的心理健康,特别对于担任导师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心理测评,不能让这些“变态”的老师占据“教书育人”的岗位,这不仅是对学生的高度负责,也是对这些老师的负责,督促他们可以更早地正视自己的心理疾病。

如此这样,这样的悲剧也会少很多。

然而,指望别人 你扫除外在世界的不完美,比如建立更好的管理制度,排除变态老师成为导师的可能,是比较“被动”的做法。

发生这件事之后,我和朋友闲谈此事,朋友认为,过去大多数的老师都很好的,碰到很坏的老师的几率非常少,而现在要碰到一个好老师不容易,有一个认真负责,肯很好教书育人的老师是好运气,是一种福气。

诚然,我认同遇到好老师是“运气”,我们往往无法选择外部环境,也不太可能改变外部环境。但是我不太认同,如果运气不好,就认命,更不赞同“逆来顺受”的做法。而这是我想在这篇文章中重点提的。

我同情他们的不幸,但是我认为,他们对自己遭遇和生命的消逝,也不是一点点责任都没有的。

如果说这些自杀的主要肇因是无良导师的“压榨”,

那么是谁允许了他们的“压榨”?

还是自己。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非常“听话”:

导师说什么,他们不管内心是否同意,都会去做,而且是不折不扣地去做。

让做的和本人学习有关的事情,会认真完成,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也会不折不扣地完成。

谁不知道,洗衣服、做饭跟研究生学习没什么关系?

谁不知道,研究生主要是用来研究学习的,不是给导师干他自己的私活的?

可是,他们都同意了。

这些导师并不是没有其他的学生,而其他的学生似乎就是没有这些学生那么“听话”。武汉理工大学自杀的陶同学,他的导师有一个学生qq群,但是就在群里发布“使唤”他的命令,也不太叫别的人,由此可见端倪。当然,总归是谁更“好用”,就用谁了。

于是,他们也成了这些导师心中“压榨”的第一人选。

如果被导师欺负了,他们就没想过什么救济措施吗?

其实救济措施有很多。

首先,是可以不听话,看看导师能奈我何。其实在高校,只要学生自己把学习搞好,导师也很难“对付”学生,无非是得到一些不痛不痒的批评,不被那么“宠爱”罢了。

其次,有学院,有学校纪检部门,有学校党委机关,好点的学校还有教育部。学校体制是给予了许多可以投诉、举报或者没那么激烈的反映情况的渠道。一般和导师不太契合,向学院反映,还是有希望换一个更人性一点的导师的。更不用说,如果“把事情闹大”,学校相关部门,不会不出面干预。

再次,如果担心学校偏 位高权重的导师,可以向社会舆论求助。你看,这次事发后,家长也知道微博、头条发布一下,来向学校施压。其实,学校里的事情,都不用向这样大型舆论媒体曝光,只要校园媒体一发布,导师就要如坐针毡了,谁也不想为了一点小事,把自己的名声给搞臭了。

可是,你有看到这些学生在选择“自杀”这种方式来救济之前,有做过什么来反抗吗?

并没有。他们甚至还是在努力地完成导师压下的各种任务,临死,还在做一个模范的“听话”的学生!

太“听话”了!

“听话”到,自己受到欺负,都不知道怎么保护自己,还继续允许他人欺负自己。直到身心俱疲,实在受不了,才让自己用终结生命的方式不再“听话”!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确实会发现,就是有这样一群很听话的、逆来顺受的人。

在他们的成长环境中,从小就被父母教育“要听话”,不管大人说什么,是对的还是错的,都要听,这样才是一个乖孩子,才是好孩子。

在漫长的从幼儿到青少年期,这样“听话”的孩子,其实是很容易受到外界好评的。

他们很容易因为听话,而更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从而获得学校老师的表扬和称许。

他们很容易因为听话,从而更容易吸收比较墨

守成规的学习内容,从而获得更高的分数。

他们很容易因为听话,获得各种比赛或评比中的名次。

所以,“听话”不仅让那些“发号施令”的人很满意,其实也让听话的人看起来获得了很多好处。

因此,这在无忧无虑、人情世故并不复杂的青少年世界里,“听话”不仅没有什么危害,而且还很容易让“听话”者心满意足。

一个人往往会变成“听话”的人,不仅是父母教育的结果,也和自己在“听话”过程中获得过如此多的“好处”不无关系。

然而,一旦这些“听话”的人接触社会,或者进入更复杂的社会生活,就不见得是“优点”,甚至可能是一个人性格中短板。

首先,成人世界的规则,和小时候的规则完全不同,不仅复杂得多,而且很多带有主观和功利色彩。对一个人适合的规则,未必就适合另一个人。而订立规则的人,究竟是从什么目的出发订立的规则,也值得三思。

简而言之,并不是成人世界中的每一条别人要求你做到的规则,都和小时候一样,是值得去遵循的。这些规则,有些可能是正确的,有些可能是错误的,有些可能就是为了“压榨”你而设。对一个没有那么“听话”的人来说,就不太容易“上当”,他们会权衡考虑,是否要接受这样的规则,或者怎么与规则的制定者“协商”,订立两个人都能接受的新的规则或共识。

比如,你要我 你洗碗,我是不干的,但是我可以 你辅导下孩子的功课,而且你要给我一些钱。

比如,你要我 你写文章,不是不可以,但是你要给我稿费。

成人世界的关系,大多是对等的,而且只有对等的关系,才比较容易不失衡,容易保持良好的运作。导师不是残疾人,更不是智障,洗碗、洗衣服,写文章,他们自己就能干,现在“分工”给你做,当然是需要对偿的,你又不是做公益事业!

然而,那些习惯“听话”的人,往往是不太明白这点的,他们很容易进入一个思维的误区,那就是别人说的规则,就是这个世界的铁则,不可动摇,不可商洽。恰恰也是这一点,当他们受尽了屈辱之后,往往看不到,其实人生还有很多条路可以走。

其次,“听话”的人其实很容易吸引那些“发号施令”的人。从心理学和系统论分析,任何关系都有一定匹配性。习惯了“受虐”的人,往往就会吸引“施虐”的人,甚至会培养身边的人变成“施虐”的人。

如果一个人不接受“施虐”,甚至反过来“虐”那些“施虐”的人,会把“施虐”者弄得头疼不已,因此他们不会选择具有反抗——也就是不太“听话”的人作为自己“施虐”对象。

而反过来,因为“受虐”的人,很容易接受“受虐”,所以当一个人尝试一次对其“施虐”,发现并没有反抗,往往会得寸进尺、变本加厉,因为看起来很容易下手,从而,“小虐”可以升级为“大虐”,到最后就是一发不可收的“狂虐”。

小时候,父母可以在身边时常保护,而且环境总是比较单纯。但是长大之后,大学校园、社会上,总是有形形色色的人存在。如果继续很“听话”,那么他的身边其实充满了危险,因为这些在别人身上得不到满足的人,是要变本加厉地从“听话”的人身上找到满足的。

再次,“听话”的人失去基本判断的能力,很容易让自己陷入到危险的境地。

“听话”的本质,就是让别人来决定自己的生活,以别人的喜怒哀乐作为自己的喜怒哀乐。

其实,导师不想给自己毕业是她的事情,你自己还是可以想办法让自己毕业的。作为不太会听话的我们自然懂这个道理,可是在“听话”的人心中,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是有办法的。因为从小到大,他们的生存之道就是“听话”,通过“听话”来获得他人的称许,来解决问题。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反抗”,而且也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就是听别人的话,按别人安排的道路去走。所以,一旦发现,听话也没有用,或者这条别人安排的道路可能要走不通了,就很容易没有方向。

所以,即便他们在残暴的导师手里勉强幸存下来,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也注定会让自己陷入许多危险的境地。

逝者已矣。

我哀其不幸,更怒其不争。

当然,更重要的是,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引起以培养孩子“听话”为己任或者以孩子“听话”为荣的家长的重视。这并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恰恰是你从现在开始,就要改变孩子这个不良习惯,让他们真正成为能够有反思精神、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人。

也写给那些至今还是“听话”的乖宝宝的成年人。希望这些鲜活的逝去的生命,能够引起你的反思,不再因“听话”一路获益过,就麻痹了自己的感受,让自己继续心甘情愿地“受虐”。

只要我们都开始不那么“听话”了,那些人往往也就不敢随便“发号施令”了。

再次为不幸逝去的年轻学生默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