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时母亲难产,脑瘫男孩考研却一举上岸,考取专业第一 努力

??今年考研成绩出来之后,在成功上岸的人里面,有一个不一样的身影:来自扬州大学广陵学院的一名脑瘫男孩,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本校研究生。

广东河源的男孩刘威麟,因为出生时母亲难产,留下了脑瘫后遗症。小时候他成绩不好,但在父亲的鼓励之

下,他加倍努力学习。2016年考上扬州大学广陵学院之后,刘威麟便立志要考研,四年中坚持努力学习,最终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

有网友在新闻下面留言,表示自己作为一个健全人,与他对比感觉有些无地自容。但其实为了一个目标而坚持努力本身就是一个十分令人敬佩的品质,只不过放在残疾人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身上,这种品质显得更加珍贵,更加令人动容。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在这个励志故事之外,有一些事情也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

在中国,残疾人的数量有多少呢?2018年残联的数据显示,中国现存残疾人数量有8500万,而在日常生活中,这群人大多好像是”隐形”的。试着想一下,除了新闻报道,你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多少残疾人呢?

也许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在街上卖艺、乞讨的人;或者是盲人按摩,但这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更多的残疾人只能呆在家中,长期处于社会体系之外。在一个比较小的圈子里,残疾人也能社交、娱乐,有很多公益组织在为保障他们的生活权益而努力。

但有时候残疾人需要的不是另眼相看,特殊对待,只要像对一个普通人一样对他们,就很好了。

残疾人要像普通人一样生活,最大的难题是出门。从堆放杂物,歪七扭八的盲道,到坡度很陡,难以通过轮椅的坡道;从禁止导盲犬上车的公交车司机,到以影响市容为名,驱逐街头卖艺残疾人的城管。让身患残疾的朋友们在想要出去时都得在心里先掂量几下,算了,还是不麻烦了,能不出去就不出去。

之所以会有这些现象,心理学上有一个专用的术语,叫:”慕强”。怎么理解呢?意思就是社会上的绝大部分设施、规则,都是为强者设立的,并不会照顾弱者。不仅仅是残疾人出行会面临一些不方便。老人、儿童、孕妇都会遇到相似的情况。这类群体的就是弱势,在体力,行动能力,反应能力等方面相对弱些。

按说他们理应得到更多照顾,可不管怎么呼吁,他们的声音都几乎不会被听到。

只有当残疾人做出什么了不起的,有些甚至是连正常人都难以做到的事,他们才会短暂走进人们的视线,过几天又迅速消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这种情况是不是正常,大家会有自己都判断,但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点:

遇到能帮助残疾人群体的时候,请多帮一些,毕竟每个人都不会一直强下去,我们都会有需要靠别人帮助的那一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