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有人双非逆袭,有人逆向回流,背后有高考志愿的后遗症

??就业形势严峻,2023年考研人数大概率超过当年毕业本科生的总人数,考研成为本科生的必修课。然而,同样的考研,不同的人收获不同的结果。有人从普通的非985/211和双一流院校逆袭头部985院校,也有人从北大、清华等顶尖名校逆向考研双非院校。本文试图分析这种双向流动背后的原因,供大家参考。

公开报道,河北农业大学2021年本科生考取985院校研究生258人,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2022年16人考取双一流院校研究生,华北理工大学2021年698名本科生考取双一流院校研究生。数据来看,这些普通的双非院校每年都有大量考生逆袭顶尖高校,但是,什么样的人能够被顶尖高校录取呢?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学生在大学四年一定是为考研或者保研做了充足的准备,努力学习是逆袭的重要因素。除了努力,还有哪些因素?我们试图从几所顶尖院校的研究生生源院校来找逆袭双一流背后的原因。

近日,北京大学公示了2023年推免研究生拟录取名单,3183名幸运儿中1201名学生来自北大,1392名学生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985高校,480名学生毕业于211高校,33名学生毕业于非985、211的双一流学校,77名学生毕业于非985、211和双一流双一流院校。分析这些双非院校生源背后的故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个双非院校的实力已经远胜于双一流的牌子,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等行业特色院校特色专业的含金量还是能够得到北大的认可,再之后主要就是冷门专业了,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与化工、地球化学、生物学等专业悉数在列。热门的计算机、金融相关专业,找不到一个双非院校生源的身影。

与之对应,继续分析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2023年推免生源和2022年统招研究生生源。作为顶尖的科研院所,中科院计算机所一直是计算机人的梦想。2023年,学校录取推免研究生234人,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南大学等12所大学被录取人数超过了50%,北方工业大学、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和重庆邮电大学四所双非院校各有一人入选。推免有一定的局限性,看2022年计算机所的统招研究生,不算退役士兵计划等特殊类型招生,2022年计算机所招生81人,北大清华之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集美大学、湖北大学、青岛大学和长江大学等五所学校的七名双非院校学生被录取,占比8.6%。双非院校学生考顶尖热门科研所专业的研究生,难于上青天。

那么,双非院校逆袭成功的都是那些人,或者说能够考取哪些顶尖院校的研究生呢?北大的数据可以说明一些问题,行业特色院校,以华东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学校为代表的高校很难和北大、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等牛校PK综合实力,但热门专业的行业认可度让这些学校的优秀生源能够脱颖而出,非双一流胜双一流。然后就是一些基础专业了,基础学科不热门,但影响深远,招生计划大,是双非院校学生逆袭985和顶级科研院所的主要归宿。

再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为例,2022年

统招录取研究生61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985院校生源19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济南大学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双非院校生源25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位于北京海淀区,绝对的好地方,也就是说,学环境类专业,即便很一般的本科院校,考取顶级科研院所的可能性还是大大的存在的。毕竟,环境类专业在当下属于不太热门的专业。

上面的数据可以说明,选择冷门专业考取或者推免985院校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努力够了

可能性就来了。这个信息的背后是不同专业的考研难度和考生的高考志愿。考研难度方面,顶级院校生源和顶级院校的实力相匹配,很多人都想考取顶级院校,背后是超高的报录比和残酷的竞争,以南开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报录比为例:2022年南开大学在213个专业方向招收统考研究生,区域经济学专业报考人数102人,录取2人,录取比例不足百分之二;中国古代文学283人报考,录取6人,录取比例百分之二稍微多一点儿。如果你是一名双非院校的学生,你有信心和南开本校的学生去争取这百分之二吗?

与之对应,还是南开大学,材料工程、凝聚态物理、光学、植物病理学和食品科学等17个专业的报录比在50%以上,两个人里面选一个,录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我们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高考的时候,南开在这些专业方向也招了不少人,考研的时候为什么报考人数少了这么多?一方面,以南开为代表的好学校转专业的可能性很大,另一方面,这些基础专业招生人数还是非常可观的,但是本科的冷门到了研究生依然是冷门,冷门是相对的,但是冷门的专业容易考取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们看到了大量双飞本科逆袭985、211的成功案例。

回过头来,再看那些逆向考研的学生。2022年,深圳大学全日制研究生41%的生源来自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等双一流高校;武汉科技大学159名研究生新生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和中山大学等名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602名研究生新生毕业于浙江大学、华中科大和南京大学等老牌的985高校,仅浙江大学就为杭电输送了96名本科生。对于,浙大来讲,这不是一个津津乐道的数字,对杭电来讲,这是一种骄傲。然后,对于602名双一流的本科生来讲呢?

如果,这些学生本科毕业于西藏大学、青海大学和内蒙古大学等照顾性双一流,没得说,无论是发展空间还是就业环境,很难说双一流的牌子能够匹敌杭电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实力。可是,对于浙大、华科还有南京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来说呢?这些人绝对是天之骄子,2022年河北高考,不计年学费十万以上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考取浙大、南京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三所985,物理组最低的位次分别是342,560和3705。浙江大学毕业生高考的时候,肯定是看不上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为什么四年后要考取这所双非院校呢?背后是这些学生的大学生活和热门专业的内卷。

第四次学科排名,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控制科学与工程三个主流热门学科排名A+,全国无出其右者;2021年学校本科毕业生境内外升学3680人

,保研率26.1%,升学深造率62.39%,境内升学的毕业生中,升入A档 “双一流”高校、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学生占比 95.75%,顶尖级科研院所成了绝对主力,只有150余人考进了双非院校,这些人有96名人考进了杭电,证实了杭电在电子信息和计算机领域的实力,也见证了热门专业的内卷。大数据背后,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这不到5%的学生,在双非院校的求学心理历程,曾经的同学越飞越高,自己再和曾经的身边的人称兄道弟的底气在哪儿?除非在杭电干得比浙大还好。

没有双非院校毕业生一定不如双一流院校前途好的法律规定,能不能有一个光明的前途还是取决于自己将来的发展,从双非院校逆袭985是为了更好的前途,从985逆流双非院校也是为了更好的前途,双向流动的效果还是要看市场选择的结果。但可以肯定的是,市场不喜欢一个集体里排名一半以后的学生,除非,他能够在研究生的岁月里做出更加卓越的成果,除非,三年之后的就业形势比现在好的多。

综上,考研逆袭还是逆向回流,取决于学生的努力程度,也取决于大学的专业选择。冷门专业的存在,更多的是国家战略的宏观考量,上升的通道不容易但也不是没有可能;热门专业空前的内卷让人窒息,逆流考研更多的是无奈。只是,谁能保证,现在的热门十年之后还是热门呢?谁敢判定,冷门一直都是冷门呢?

背后的逻辑是学校重要还是专业重要,专业很重要,一招鲜,吃遍天,可是,不同层级的内卷,让一招鲜实现起来很难;平台很重要,俯视的感觉比仰视好了太多,可是,没有现实社会需求的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哪个更重要?还是要遵从内心的需求,喜欢,并乐意一直奋斗的就是做好的。然后,大学专业在高考报志的的时候就定了,认真考虑之后,就需要努力前行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