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南开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

??

??

历史学考研网数十年历史实战化辅导经验帮助你历史学考研一次成功
?

?

数十万考研人在这里奋斗

做全国最大/升学率最高的历史学考研微平台

联系老师微信:61049244

?

2019南开大学中国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8选5)

1.土断

东晋和南朝为解决侨置问题而推行的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由于侨置引起户籍混乱,影响财政收入,从晋成帝时开始推行“土断”。所谓土断,就是以土(居住地)作为断定户籍的依据,使之著籍,取消侨人原来的临时户籍(白籍),改由居住地编制统一的黄籍,同时也就取消了侨人免除调役的优待。兴宁二年 (364年)三月庚戌日,由桓温主持庚戌土断,严厉清查户口,对隐匿户口的豪族地主也给予惩处,收效很大。义熙九年(413年),刘裕主持的“义熙土断”也很有成效。土断推行后,国家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赋税收入明显增加。

2.三三制

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民主政权建设的措施。1941年以来,各根据地纷纷开展选举运动,即在边区政府和参议会选举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占三分之一。三三制是共产党人推行制度民主化的创新,有利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统一化、规范化、制度化,表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是一切赞成抗日、赞成民主的人民的政权。

3.制宪国大

1946年在南京召开的制宪国民大会。原称“国民大会”。这次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出一部宪法,故又称为“制宪国大”。1946年11月12日至12月25日,制宪国民大会于南京召开,国民党和青年党、民社党的代表以及胡适等“社会贤达”1600多人参加了大会。大会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是掘民党统治时期的第一部正式宪法。中共和民盟拒绝参加并拒绝承认其制定的宪法。制宪国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彻底走向决裂。

4.二五减租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政策。1939年开始在抗日根据地实行。规定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具体政策规定为: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债主要减息。地租一般实行“二五减租”;利息减至社会借贷关系所允许的程度,一般实行“分半减息”。另一方面又规定佃农要交租,借者要交息,保存地主、债主对土地和财产的所有权。减租减息减轻了农民受剥削的程度,有利于改善贫苦农民的生活,调动农民的抗日积极性。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五四指示》,将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5.大理寺

官署名。始置于北齐,延续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九寺之一,为国家最高审判机构,掌决正刑狱。置卿、少卿、丞各一员,下设功曹、五官、主薄、录事等员,属官有正、监、评各一员,律博士四员,明法掾二十四员,槛车督二员,掾十员,还有狱丞等官。

6.大公报

中国近现代著名报纸。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1916年因经营不善由王郅隆接办,胡政之任经理兼总编辑。1926年9月由吴鼎昌、张季鸾等接办。该报在知识分子中影响较大。1948年11月15日香港版发表评论《和平无望》,转变拥蒋立场。解放后,上海版于1949年6月17日发表《新生宣言》,继续出版,后迁天津,1956年又迁北京,以报道财政经济为主,1966年停刊。香港《大公报》仍在发行。

7.柴册礼(略)

8.九边

九边,又称九镇、明朝九边,是中国明朝弘治年间在北部边境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是指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九个边防重镇,史称“九边重镇”。九边重镇是明朝同蒙古残余势力防御作战的重要战线。

二.论述题(8选5)

1.魏晋玄学产生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一)背景。(1)汉代儒学的神秘化、繁琐化,使之丧失了统治思想的功能,魏晋 士族门阀阶层需要寻求适应自身需要的统治思想。(2)汉末以后的长期动荡,经学传授的“家法”“师法”传统的断裂,为新的学术风气兴起创造了条件。

(二)代表人物及思想。(1)玄学之风,始于曹魏正始时期(240—249年)。当时 的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何晏著《论语集解》和《道德论》,王弼注《易》和《老子》。 他们通过这些书的注解,继承和发挥老子的哲学,主张“有”生于“无”,“名教本于自然”。这样就把道家和儒家糅合在一起,为名教的存在找到了新的理论根据。

(2)正始之后,玄学的代表人物是魏晋之际的嵇康和阮籍。他们反对司马氏专权,经常遭受迫害,于是在思想和生活方面,采取了崇尚自然、反对名教、放荡不羁、使酒任性的态度。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观点,主张“崇简易之教“卸无为之治”。

在政治上崇尚无为,主张国君要无为而治,甚至主张“无君”“无臣”,被称为“贵无思想”。同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与嵇康、阮籍的思想有所不同。向秀提出万物自生 自化的观点,认为不存在自然的创造者,还提出名教即自然的看法。

(3)西晋时期玄学的代表人物是裴顦和郭象。裴顦主张“崇有”,并著《崇有论》。 《崇有论》是针对玄学思想的流弊而提出的,他认为“无”不能产生“有”,因而“无”和“无为”于事无益。郭象是西晋中、后期集玄学之大成的代表人物,他吸取了向秀关于万物自生自化的说法,也吸取了裴顦崇有论的观点,提出他的自生独化论,认为常存的一切事物“有”皆“块然而自生”,主张事物自生自造,独化于自然之境,进而论证礼法名教、富贵贫贱均为自然天理。

2.评述西周至秦汉的爵制

“爵”的原意是作为饮酒礼器的爵,从器型上看,爵象“雀”。这种仿生造型的出现源自原始信仰和崇拜。作为饮酒礼器的爵最初也是祭祀的法器,在上古先人的观念中,这种“雀”型的爵具有沟通天地的作用。爵从饮酒礼器发展成为身份等级制度,则寓于国君在宗庙祭祀场合中的“赐爵”行为。国君在祭祀过程中通过赐给大臣不同质地的爵酒的方式,与群臣缔结了不同的身份等级关系。整个活动都是在宗庙神灵的见证下举行的,爵是缔结君臣秩序的媒介。爵的器型和祭祀功能是君赋予臣权力的关键。

上古三代的爵制以周爵最为完备。周爵分内爵和外爵两套系统。周爵的特点是一种封建宗法贵族封爵制,封爵的主要条件是以“亲亲”血缘关系为主,周爵的封赐重人不重事,缺乏公平、公正性,从而造成了权力离心分裂的倾向。

春秋战国之际,周爵的体系趋于瓦解。战国初年,各国掀起富国强兵、强化君权的变法运动。秦国在商鞅变法过程中创立了军功赐爵制。商鞅创立的军功赐爵制是秦汉爵制的前身。它在秦国军职的基础上,吸收了周爵的合理成分,最终在秦昭王时期发展成为系统、完备的二十等爵制。“功绩制”是军功赐爵制最主要的特点。军功赐爵制规定,不论平民,还是宗室贵族,只要立有军功就能获得爵位。这就打破了周代以来爵位仅授予贵族的惯例。平民阶层只要立功就能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

秦统一后,仍然厉行二十等爵制,但是随着战争的结束,二十等爵制逐渐由“功绩制”向“身份制”转变。

秦亡汉立之后,汉鉴于秦亡的教训,汉帝国的统治者在二十等爵制的基础上,设立诸侯王一级爵位。随着普遍赐民爵以及以“赐满”为特征的赐官爵的实施,汉代爵制出现了贵族爵、官爵、民爵三大分类。汉爵分类的完成,也标志着秦汉爵制由“功绩制”转变为“身份制”。汉爵的三大类属对应着贵族、官僚以及平民(编户齐民)三大阶层。爵制的发展、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代三大社会阶层的变迁。

3.抗战胜利的政治形势和国际影响

抗战胜利后,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

(一)国际形势:

(1)社会主义阵营日益巩固和扩大,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老的世界殖民体系日益瓦解,和平、民主、民族解放成为了世界的主潮流。

(2)资本主义阵营发生重大变化,德、意、日被打倒,英法受到严重削弱,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它积极向全球扩张,企图建立在世界的统治地位。为了控制中国,美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二)国内形势:

(1)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人民与美帝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因为国际、国内都反对内战,发动内战不得人心,蒋介石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邀请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

4.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意义

1、从国家发展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革命任务看

新中国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标志着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也标志着一百多年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历史进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3、从世界角度看

新中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世界上发生的最有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使一系列国家继俄国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的成立是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又一个伟大胜利。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严重打击了世界殖民体系,从而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这对于改变世界力量格局,维护世界和平和正义事业,推动世界走向进步和光明,具有深刻、久远的影响。由于国情的相似,新中国的诞生对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广大被压迫民族的影响力尤其巨大,直接推动了他们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发展。

5.废除科举制度对近代社会变迁的影响

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除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科举制度。

(1)思想解放。晚清政府这一重大举措使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被打破,促进了思想解放。科举考试以儒学为基本内容,废科举加速了儒学的解体,使儒学地位日益降低,最终使儒家失去了基本的信仰群体。人们的思想因挣脱了制度文本的约束而获得了极大的解放,立宪主义、共和主义、无政府主义、民本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潮纷纷涌现,民主与科学大旗在神州大地上高扬,这些思想的发展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2)科学的发展。科举的废除使以经学为主导的传统学术格局逐渐解体,各门学科的分化与独立从可能变为现实,于是分支学科相继独立,为科技文化在20世纪初的独立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同时造就和壮大了现代科技知识分子队伍,吸引了大批有志人士登入科技文化殿堂,促进了科技文化的普及与推广。

(3)新式人才、革命人士的涌现。近代新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会,全国各地新学堂数量直线上升。资产阶级性质的现代教育体系基本确立,使教育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体现了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随着科举的废除和新学堂的创办,近代新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他们接受了西方文明,大大开拓了文化视野,逐渐形成一个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接受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团体,把救国与向西方学习结果起来,推进了中国的社会变革。

总之,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不仅是中国政治变革的一个重大决策,也影响到20世纪初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从而为中国思想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促进了反封建力量的发展,也推动了革命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6.分析洋务运动对近代化的影响

(一)积极作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可以说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起点。

创办近代军事、民用企业,采用了西方先进技术,引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办近代企业,这从实际上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洋务派举办的近代工矿交通等企业,也吸收了部分民间投资,其巨利也吸引着许多开明人士投资兴办近代企业,刺激了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他们的办厂经历、管理状况等也都为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这从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时,为了培养洋务人才,洋务派兴办了同文馆等近代新式学堂,还利用国家资金选派学生出国留学,培养出了一批中国最早的科技人才。而在洋务派所办的近代工矿等企业中,也锻炼出了一批精通近代科学技术的工程人员,这些都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二)消极作用: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其运动并没有涉及到政治层面,对于封建制度的根本丝毫没有触动。其目的反而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最初的主要目标还是对内压制农民起义,这对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起到了主观上的阻碍作用。

在洋务派主办的近代军事工业中,主管人员都是封建官吏,因此在管理方式上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而在他们创建的民事工业中,虽然入股的商人在原则上可以参与企业管理,但实际上大权落在掌管企业的官员手里,在经营管理上还带有不少封建性。同时由于管理腐败,官员贪污中饱,时论也多加抨击。这种管理模式对于后来近代企业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洋务运动中,主办洋务的大臣李鸿章等人把成果当成自己政治资本,反而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最终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显示了其彻底的失败,它的失败,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一次挫折。

?

2019南开大学中国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8选5)

1.土断

东晋和南朝为解决侨置问题而推行的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由于侨置引起户籍混乱,影响财政收入,从晋成帝时开始推行“土断”。所谓土断,就是以土(居住地)作为断定户籍的依据,使之著籍,取消侨人原来的临时户籍(白籍),改由居住地编制统一的黄籍,同时也就取消了侨人免除调役的优待。兴宁二年 (364年)三月庚戌日,由桓温主持庚戌土断,严厉清查户口,对隐匿户口的豪族地主也给予惩处,收效很大。义熙九年(413年),刘裕主持的“义熙土断”也很有成效。土断推行后,国家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赋税收入明显增加。

2.三三制

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民主政权建设的措施。1941年以来,各根据地纷纷开展选举运动,即在边区政府和参议会选举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占三分之一。三三制是共产党人推行制度民主化的创新,有利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统一化、规范化、制度化,表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是一切赞成抗日、赞成民主的人民的政权。

3.制宪国大

1946年在南京召开的制宪国民大会。原称“国民大会”。这次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出一部宪法,故又称为“制宪国大”。1946年11月12日至12月25日,制宪国民大会于南京召开,国民党和青年党、民社党的代表以及胡适等“社会贤达”1600多人参加了大会。大会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是掘民党统治时期的第一部正式宪法。中共和民盟拒绝参加并拒绝承认其制定的宪法。制宪国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彻底走向决裂。

4.二五减租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政策。1939年开始在抗日根据地实行。规定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具体政策规定为: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债主要减息。地租一般实行“二五减租”;利息减至社会借

贷关系所允许的程度,一般实行“分半减息”。另一方面又规定佃农要交租,借者要交息,保存地主、债主对土地和财产的所有权。减租减息减轻了农民受剥削的程度,有利于改善贫苦农民的生活,调动农民的抗日积极性。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五四指示》,将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5.大理寺

官署名。始置于北齐,延续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九寺之一,为国家最高审判机构,掌决正刑狱。置卿、少卿、丞各一员,下设功曹、五官、主薄、录事等员,属官有正、监、评各一员,律博士四员,明法掾二十四员,槛车督二员,掾十员,还有狱丞等官。

6.大公报

中国近现代著名报纸。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1916年因经营不善由王郅隆接办,胡政之任经理兼总编辑。1926年9月由吴鼎昌、张季鸾等接办。该报在知识分子中影响较大。1948年11月15日香港版发表评论《和平无望》,转变拥蒋立场。解放后,上海版于1949年6月17日发表《新生宣言》,继续出版,后迁天津,1956年又迁北京,以报道财政经济为主,1966年停刊。香港《大公报》仍在发行。

7.柴册礼(略)

8.九边

九边,又称九镇、明朝九边,是中国明朝弘治年间在北部边境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是指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九个边防重镇,史称“九边重镇”。九边重镇是明朝同蒙古残余势力防御作战的重要战线。

二.论述题(8选5)

1.魏晋玄学产生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一)背景。(1)汉代儒学的神秘化、繁琐化,使之丧失了统治思想的功能,魏晋 士族门阀阶层需要寻求适应自身需要的统治思想。(2)汉末以后的长期动荡,经学传授的“家法”“师法”传统的断裂,为新的学术风气兴起创造了条件。

(二)代表人物及思想。(1)玄学之风,始于曹魏正始时期(240—249年)。当时 的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何晏著《论语集解》和《道德论》,王弼注《易》和《老子》。 他们通过这些书的注解,继承和发挥老子的哲学,主张“有”生于“无”,“名教本于自然”。这样就把道家和儒家糅合在一起,为名教的存在找到了新的理论根据。

(2)正始之后,玄学的代表人物是魏晋之际的嵇康和阮籍。他们反对司马氏专权,经常遭受迫害,于是在思想和生活方面,采取了崇尚自然、反对名教、放荡不羁、使酒任性的态度。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观点,主张“崇简易之教“卸无为之治”。

在政治上崇尚无为,主张国君要无为而治,甚至主张“无君”“无臣”,被称为“贵无思想”。同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与嵇康、阮籍的思想有所不同。向秀提出万物自生 自化的观点,认为不存在自然的创造者,还提出名教即自然的看法。

(3)西晋时期玄学的代表人物是裴顦和郭象。裴顦主张“崇有”,并著《崇有论》。 《崇有论》是针对玄学思想的流弊而提出的,他认为“无”不能产生“有”,因而“无”和“无为”于事无益。郭象是西晋中、后期集玄学之大成的代表人物,他吸取了向秀关于万物自生自化的说法,也吸取了裴顦崇有论的观点,提出他的自生独化论,认为常存的一切事物“有”皆“块然而自生”,主张事物自生自造,独化于自然之境,进而论证礼法名教、富贵贫贱均为自然天理。

2.评述西周至秦汉的爵制

“爵”的原意是作为饮酒礼器的爵,从器型上看,爵象“雀”。这种仿生造型的出现源自原始信仰和崇拜。作为饮酒礼器的爵最初也是祭祀的法器,在上古先人的观念中,这种“雀”型的爵具有沟通天地的作用。爵从饮酒礼器发展成为身份等级制度,则寓于国君在宗庙祭祀场合中的“赐爵”行为。国君在祭祀过程中通过赐给大臣不同质地的爵酒的方式,与群臣缔结了不同的身份等级关系。整个活动都是在宗庙神灵的见证下举行的,爵是缔结君臣秩序的媒介。爵的器型和祭祀功能是君赋予臣权力的关键。

上古三代的爵制以周爵最为完备。周爵分内爵和外爵两套系统。周爵的特点是一种封建宗法贵族封爵制,封爵的主要条件是以“亲亲”血缘关系为主,周爵的封赐重人不重事,缺乏公平、公正性,从而造成了权力离心分裂的倾向。

春秋战国之际,周爵的体系趋于瓦解。战国初年,各国掀起富国强兵、强化君权的变法运动。秦国在商鞅变法过程中创立了军功赐爵制。商鞅创立的军功赐爵制是秦汉爵制的前身。它在秦国军职的基础上,吸收了周爵的合理成分,最终在秦昭王时期发展成为系统、完备的二十等爵制。“功绩制”是军功赐爵制最主要的特点。军功赐爵制规定,不论平民,还是宗室贵族,只要立有军功就能获得爵位。这就打破了周代以来爵位仅授予贵族的惯例。平民阶层只要立功就能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

秦统一后,仍然厉行二十等爵制,但是随着战争的结束,二十等爵制逐渐由“功绩制”向“身份制”转变。

秦亡汉立之后,汉鉴于秦亡的教训,汉帝国的统治者在二十等爵制的基础上,设立诸侯王一级爵位。随着普遍赐民爵以及以“赐满”为特征的赐官爵的实施,汉代爵制出现了贵族爵、官爵、民爵三大分类。汉爵分类的完成,也标志着秦汉爵制由“功绩制”转变为“身份制”。汉爵的三大类属对应着贵族、官僚以及平民(编户齐民)三大阶层。爵制的发展、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代三大社会阶层的变迁。

3.抗战胜利的政治形势和国际影响

抗战胜利后,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

(一)国际形势:

(1)社会主义阵营日益巩固和扩大,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老的世界殖民体系日益瓦解,和平、民主、民族解放成为了世界的主潮流。

(2)资本主义阵营发生重大变化,德、意、日被打倒,英法受到严重削弱,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它积极向全球扩张,企图建立在世界的统治地位。为了控制中国,美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二)国内形势:

(1)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人民与美帝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因为国际、国内都反对内战,发动内战不得人心,蒋介石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邀请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

4.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意义

1、从国家发展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革命任务看

新中国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标志着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也标志着一百多年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历史进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3、从世界角度看

新中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世界上发生的最有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使一系列国家继俄国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的成立是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又一个伟大胜利。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严重打击了世界殖民体系,从而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这对于改变世界力量格局,维护世界和平和正义事业,推动世界走向进步和光明,具有深刻、久远的影响。由于国情的相似,新中国的诞生对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广大被压迫民族的影响力尤其巨大,直接推动了他们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发展。

5.废除科举制度对近代社会变迁的影响

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除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科举制度。

(1)思想解放。晚清政府这一重大举措使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被打破,促进了思想解放。科举考试以儒学为基本内容,废科举加速了儒学的解体,使儒学地位日益降低,最终使儒家失去了基本的信仰群体。人们的思想因挣脱了制度文本的约束而获得了极大的解放,立宪主义、共和主义、无政府主义、民本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潮纷纷涌现,民主与科学大旗在神州大地上高扬,这些思想的发展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2)科学的发展。科举的废除使以经学为主导的传统学术格局逐渐解体,各门学科的分化与独立从可能变为现实,于是分支学科相继独立,为科技文化在20世纪初的独立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同时造就和壮大了现代科技知识分子队伍,吸引了大批有志人士登入科技文化殿堂,促进了科技文化的普及与推广。

(3)新式人才、革命人士的涌现。近代新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会,全国各地新学堂数量直线上升。资产阶级性质的现代教育体系基本确立,使教育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体现了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随着科举的废除和新学堂的创办,近代新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他们接受了西方文明,大大开拓了文化视野,逐渐形成一个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接受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团体,把救国与向西方学习结果起来,推进了中国的社会变革。

总之,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不仅是中国政治变革的一个重大决策,也影响到20世纪初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从而为中国思想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促进了反封建力量的发展,也推动了革命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6.分析洋务运动对近代化的影响

(一)积极作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可以说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起点。

创办近代军事、民用企业,采用了西方先进技术,引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办近代企业,这从实际上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洋务派举办的近代工矿交通等企业,也吸收了部分民间投资,其巨利也吸引着许多开明人士投资兴办近代企业,刺激了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他们的办厂经历、管理状况等也都为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这从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时,为了培养洋务人才,洋务派兴办了同文馆等近代新式学堂,还利用国家资金选派学生出国留学,培养出了一批中国最早的科技人才。而在洋务派所办的近代工矿等企业中,也锻炼出了一批精通近代科学技术的工程人员,这些都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二)消极作用: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其运动并没有涉及到政治层面,对于封建制度的根本丝毫没有触动。其目的反而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最初的主要目标还是对内压制农民起义,这对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起到了主观上的阻碍作用。

在洋务派主办的近代军事工业中,主管人员都是封建官吏,因此在管理方式上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而在他们创建的民事工业中,虽然入股的商人在原则上可以参与企业管理,但实际上大权落在掌管企业的官员手里,在经营管理上还带有不少封建性。同时由于管理腐败,官员贪污中饱,时论也多加抨击。这种管理模式对于后来近代企业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洋务运动中,主办洋务的大臣李鸿章等人把成果当成自己政治资本,反而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最终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显示了其彻底的失败,它的失败,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一次挫折。

?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