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长期消费品”的自我觉悟别考研!



前一阵子,有专家把普通人家的孩子定义为“长期消费品”。





这样的专家说话是很有讲究的。他自己肯定没有把自己定义为“长期消费品”。在潜意识下,她会这样思考:他的原生家庭不管以前普通不普通,因为有了她的存在,已经变得不再普通了,因为他是专家。





专家就是在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站金字塔顶尖的人物,这种人又怎么会甘认普通?





按照这位专家的逻辑去推理,普通人家的孩子是作为长期消费品生存于这个世上的。





什么是长期消费品?简单说就是经久耐用型的,不是一双袜子、一条裤子、一张餐厅纸,用了就丢的消费品。长期消费品是要承受时间摧残、接受岁月磨砺,遭受社会毒打的“日用品”。





不好意思,“摧残”、“磨砺”、“毒打”这几个词用得实在欠妥,因为比较人性化,带着对人类



同胞凄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太有人情味。





既然是消费品,是不是应该用“废弃”、“销毁”、“焚烧”这类冷冰冰的词语形容比较贴切?就算是长期的,这个长期用在人身上不过也就100年时间而已,时间一到,最后都会被“焚毁”,无一例外。





从宇宙尺度来说,100年真的很短,弹指一挥间而已;从人生角度来说,100年也不长。中间还要无病无灾,老了还要不患老年痴呆,要不作为消费品的质量就不能得到保证,要消费别人,不是让别人消费。





“别人”这个词在专家那里指的是父母,但用在这里一点不欠妥!小编已经逐渐跟上了专家的思维:不把人当人看,把孩子当消费品看。以此类推,父母就可以当“别人”看。恐怖吧?专家们的真实意图昭然若揭:普通人家的孩子都是给别人(非普通人)用的物消费品,仅此而已!





那考研党们,请掐指算算,就算非常顺利地考研出来,读书时间最少也要



19年!父母在你们身上消费的精力何其多,财力和其大,成本何其高,真可以用心力憔悴来形容,这完全是在消费父母的同时又自我消费。





在考研这场大战中,父母和考研党们都是作为真正的消费品来供别人使用的,真正获利的也许就是那些自诩为“非普通人类”的专家和伪专家。





真正的长期消费品应该怎么做?就在父母身边,找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管它是不是铁饭碗,努力地先做着。好好陪父母开开心心过每一天,这才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只做父母的贴心小棉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周期消费品”;自食其力又只让父母消费,才是“有回报”、有人味的消费品。让一切想割韭菜的势力去见鬼!





考编、考公务员能考就考,考不上就算。在这个年头,到处都在清编拆编缩编,哪里又有真正的铁饭碗?哪里又有真正的安稳饭?只有不懒惰、不放弃、坚持学习,才是实现版的长期主义。





至于考研,算了吧,这么多人去争抢一个名额,400万人沦为陪考,一战考考就当玩耍了,如果继续二战三战四战就真正沦为别有用心人的“长期”消费品被消费了。





让这种不要脸、耍流氓、玩诈骗式的“长期”滚犊子吧。众人争抢的都是有毒的骨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