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考研群像》秃头所2023届考研扫盲贴系列No.1

文科考研最内卷的学科
考研竞争最激烈的学科
考纲改革幅度最大的学科
文科类就业面最广的学科
文科类最前沿万金油学科
跨专业门槛相对较低学科
2022年,我们不想谈内卷
以上,新传都可以去掉“之一”,独领风骚?
@tutousuo
2021年初,教育部发布当年考研白皮书,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全国报考人数为377万。根据过往每年增长50万左右的规律,在近两年高校扩招政策的驱动下,教育部预测2022年考研人数将突破400万。
结果是,2021年9月考研报名结束后,实时统计报名人数457万,较之预测也足足高出了近57万人——考研这件事前所未有的热门,也从整体上提升了社会对「学历」的焦虑,以及应聘中对「学历」的门槛要求。
而在文科、理科与工科这么多的专业中,我们所关注的、热爱的、未来励志于投身其中的新闻与传播学科更是被冠以「最卷」之头衔。尤其去年考前一篇名为《考研最卷专业,我提名新传》的文章,更是将新传考研内激烈的报录比、甚至是机构间的竞争暴露无遗。
一个内卷的学科,一个内卷的招生,和一些内卷的辅导机构,构成了今日新传学科与新传考研的立体白描:
传播学学科在历经风雨飘摇的百年之际,学科奠基人纷纷离去,旧有的学科体系无法应对互联网甚至新技术带来的传播巨变,以至于学术内部出现了传统经验范式与多种新范式的相互摩擦,不同观点的碰撞中难以出现相对统一的路径与具有高度权威性的研究结论,以至于传播学科本身正处于巨大的动荡之中。
而新闻学科本质上在新闻无学的引导下也呈现出了极强的学界与业界的分歧,数字新闻学、智能新闻学、计算新闻学等多种新方法冲击了旧有的新闻模式。同时,在不同的政策、环境与媒体的区别下,中西方的传播学与新闻学研究也出现了明显的区别,全球话语无法统一学术话语,整个学科的巨大不确定也注定意味着学科需要吸纳更多元的人才,接受更多跨专业的新知识。
这也就无形中催生了「招生」的内卷。一方面头部具有领导性的院校希望吸纳更多具有专业素养或特殊技能的人才来丰富学科的多样性,于是在考题设置和复试中对学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尾部院校不断的加开新传专业,无形中又塑造了新传很好考的假象,让更多跨专业的学生更好进入这个领域。而中间院系则呈现出明确的地域性划分,新传的本质与工作和实践机会密切相关,北上广新传院校激烈到出现过50:1的报录比,而三四线城市则年年是调剂的重点——高度的两极分化,极高的人才需求和实际大众印象中的好入门、好跨考形成了天然的悖论:好入门但不好考,这样的逻辑促成了今日新传考研的内卷之势。
最后,不得不提的就是让内卷雪上加霜的新传考研机构——也没什么好避讳的哈,虽然我们自己就是考研机构,但的确有部分学者对当前的新传考研教育模式表示了质疑,比如模版化的答题方式,再比如单一的论文搬运工等等,实际上考研机构之间的商业竞争——越来越早的新一届起航、越来越多的资料、越来越完善的服务、越来越准确的押题——这些也形成了一场机构和院校出题的博弈:老师想反押题,题目越来越偏,机构想多押题,资料越给越多,题目难,题量大,信息多,完全就是一场恶性循环。
所以,新传考研的内卷,实际上是学科发展、学科属性、院校设置与考研机构的多重合谋,当一场竞争是多个要素相互促成之时,改变内卷与竞争的现状就任重而道远,而我们每一个选择了新传,选择了新传考研的人,或许都无法成为撼动内卷大局的人,只能是在内卷中尽量保持自身的理想主义,同时又兼顾着内卷不断强调实用主义。
去年秃头所的关键词是「反内卷」,说了一整年,反了一整年才意识到,改变潮水的方向的确是一件蚍蜉撼大树之事。
所以,2022年,我们不打算说内卷了。
我们希望在无法撼动的社会既定规律下,在无法组织的竞争与运作逻辑背后,做一个接受规训的实用主义者,也同时做一个保守着选择新传初心的浪漫主义者,在社会既定的条条框框内,用工具理性,践行理想主义。
这是秃头所今年的关键词,也是我们对现实无力与有力的回应。


#请问:
#你为什么选择考研?
@tutousuo
在我们做过的许多考研问卷调查中,关于「为什么要考研」的回答往往相似度极高:学历、工作、平台、薪资、竞争——毕竟在许多的焦虑宣言中「研究生已经成为了社会平均学历」;更何况因为疫情等原因,出国读研的路越来越窄,国内研究生又持续扩招。在某种意义上「考研」已经成为了许多应届毕业生的首选。
如果此刻我问你:你为什么要考研?你会如何回答?
对本科学历不满意,所以想要提升自己的学历;对本科专业不满意,想换个专业;就业竞争压力大,用人单位首选研究生;对薪资不满意,希望提升学历以提升薪资;想逃避工作;想通过读研去另一座城市;想做学术;想去更大的平台认识更多的人等等。
我见过为了理想的院校连考三年失败三年的;我见过只为了一纸学历证书随便考了个学校去公司蒙混过关的;我见过将考研作为学习知识的方式一年换一个学科不断丰富自己的;我也见过考上研究生后大失所望最后直接退学的;我更在2021年见过不少研究生期间因为过于繁重的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患上抑郁症甚至直接结束自己生命的。
「考研」才是真正的围城。
而围城外的人如果想进去,我希望你们一定想好以下几个问题:你考研是为了什么?考研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唯一渠道吗?
如果是,如果就是为了学术,为了某个老师,那么请你义无反顾。
但如果不是,那你也可以想一想:还有什么其他的路径?和考研相比哪个路径更容易(更容易包括耗费的时间、容错率、金钱付出等)?或许大家会觉得谈论性价比是实用主义者的投机取巧,但事实上在当下考研的巨大沉没成本(一年的时间、放弃各种求职机会、花钱买书和上课)面前,做更恰当的选择也至关重要。
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考研的目的只是为了找个好工作,那么你可以选择考研以实现学历上的提升,当然也可以选择实习或者是先找一份普通的工作历练自己,以实现经验上的提升。而两者最终都能指向一份较好的工作,唯一需要评估的就是你所谓的「好工作」本身更看重学历还是经验。
对自己实际能力的恰当评估、对自己未来规划的分析,对自身心仪工作需要具备的素养和能力的分析,是你决定考研与否的第一步。
所以,所有23届的同学,在大家决定要考研之前,在看到此段文字之后,希望你可以至少停下来一分钟,想一想自己的考研的初衷,和目的。
#请问:
#你为什么选择新传?
#新传是一个怎样的学科?
@tutousuo
我曾经把自己的考研经验贴发在小红书,时至今日我的小红书后台都会收到很多诸如:想问问学姐新传毕业之后能做什么呀?新传就是进电视台吗?我想做明星经纪人我可以学新传吗?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而我的回答统统都是「新闻与传播可以做所有和文字、传播、互联网相关的工作」。
只要进行一番简单的搜索和罗列就会发现,传统意义上的报社和电视台、互联网大厂中的编辑和运营人员、自媒体的编辑和内容策划、娱乐圈中的记者和其他从业人员、政府公务人员、一般企事业单位的宣传口,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确在工作市场中就是一个万金油:大厂对口、选调合适、考公岗位多、考编范围广。
去年就这个现象,我还写了一篇关于新传毕业生现状的调查报道:深度访谈 |?新传研究生毕业之后。
虽然秃头所从来都秉持「热爱与情怀」,但不可否认在主观的情感之外,也有不少同学是因为好考和好找工作而选择新传的。毕竟新传的分支下也包括了「新媒体、广告、广电、影视、编导、视频」等诸多有趣且热门的职业。同时新传作为当下文科考研领域极其热门的专业之一,原因可能并没有那么理想主义:新传本身在工作中较为万金油、互联网行业风头正盛、跨考难度较低、近年来开设该专业院校较多等等。
这些可能都会构成你选择「新传」这个专业的原因。
当然,可能还有一层更重要的因素,或许是你在读到?《唐山大地震》的作者钱刚老师所说:“新闻是活泼的人从事的严谨事业,炽热的人肩负的冷静使命,浪漫的人从事的艰辛劳作”时为之心头一热,或许是你在阅读到无数关于疫情的深度报道时所产生的职业认同感与使命感,或许是你认可杜骏飞教授所言新闻是这个时代的诗意,且你也愿意成为这个喧嚣、狂热而焦躁的时代里,写诗的人…
在无数现实的理由背面,还有一些有温度的理想主义。
这就是新闻与传播,它可以是是「想追星、很有趣」的爱好,可以是「想进互联网大厂,想赚钱」的支撑,更可以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理想。
希望你选择这个专业之前,再停下来想一想,为什么是新传?
#请问:
#你打算如何择校?
#什么学校更适合你?
@tutousuo
确定了要考研,确定了新传,择校相比前两个而言,在现阶段其实并不算是大问题,甚至是可以暂且放缓的问题。
传统的择校三部曲:确定你想去的城市、确定你想报考的院校级别、确定你想研究的方向。这样大多可以确定几所明确的目标院校。然后再针对目标院校的考题、考试风格、导师设置、学费、住宿等问题进行逐一的筛选比对。
但现在还早呀朋友们,连今年的分数线都没出,可供参考的信息相对比较有限。如若你有某座院校情结非考不可,那没有任何问题,现阶段就可以开始阅读院校的参考书目,同时进行适当的知识面补充。
但如果你并没有明确的目标院校,我建议是先不着急,咱稳一稳看看各大院校今年的分数情况、分数线以及最后的录取情况,综合考虑再做打算。毕竟五六月份确定目标院校的大有人在,八月份换学校的比比皆是,九月报名前学校突然宣布不招生的也不是没有。
一般而言院校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灵活性和学术性。灵活性偏向实践风格和前沿风格,考题更接近事实热点,鲜少涉及书本内容,给了大家极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学术性相对来说会比较关注理论性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更加具有学术深度,也对学术严谨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而灵活性院校更适合背书不行但脑子转得快的朋友,而学术性院校更加适合脚踏实地、爱读书、有志向搞学术的朋友。
灵活与学术,可以从院校真题中予以分析,大家现阶段看真题,实则就主要了解真题的考察,是社会热点偏多,还是理论内容偏多即可,不需要有其他太多的细节重点。
因此,现阶段的择校我们可以优先考虑地理位置、学校等级、研究方向这些大方向,同时简单的了解一下各个院校的近三年真题,因此,从今天开始,我们会在每周23实用主义系列推送的二条,为大家连载今年版本的院校分析。大家可以初步借助我们的推送,对目标院校、备选院校做个简单的、初步的入门式了解。
#新传考研年度群像
#12个月你要做什么?
#复习时间线
@tutousuo
新传考研在长期的机构化训练与长期的内卷中,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复习体系,或许这套复习体系会存在一定的模版化、机构化规训的嫌疑,但事实上这套模式也的确经过了无数人的检验,并且用许多成功上岸的事例论证了其科学性,可以说,这是一套可以借鉴、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的「新传考研复习大框架」。
但同时,就像我上述提到的,每个人有不同的考验目的、有不同的优劣势、有不同的对知识的掌握和思考视角,因此在通用的、范式化的「大框架」基础上,我们还需要有具有自己特色的「小规划」。
当然,先说大框架吧。
一般而言新传考研的复习大框架分为如下几个时期:
寒假与早期启蒙期:这个阶段主要是阅读通用性参考书如「传播学教程」以及一些简单的学科启蒙书如「乌合之众」「数字化生存」「失控」「唐山大地震」等;以自我读书为主,从一个支点切入理解这个学科。
春天与基础书目阅读期:这个阶段一般而言已经确定了目标院校,所以大家需要通读目标院校的所有参考书目,搭建知识框架,去尽可能广的接受知识,触摸学科边界。
暑假与基础与提升期:暑假是能够系统学习集中提升的阶段,往往是进一步阅读参考书目、同时阅读补充书目和论文,在原有知识体系上不断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补充新概念和新知识。
九十月与写题期、十一十二月与冲刺期:这两个阶段离当下比较遥远,其实就三个核心任务「背书」和「写题」和「模拟」。把之前漫长的知识输入变成试卷上的知识输出。
上述这个大框架是最按部就班也是最合理的新传考研时间分布,当你明确了每个阶段你需要完成的大致任务后,你就可以根据你的「自我评估」来进行个性化的挑战。
比如你是跨考完全0基础,那么早期启蒙阶段你最好是阅读较为简单的学科入门或者是科普类书籍比如乌合之众,当然如果想阅读比较难的书也可以选择跟带读(闻到了广告的味道);
比如你是二战,那在现在这个阶段你就要思考你之前失败的原因,知识薄弱就大量阅读《对空言说》有一定深度的书籍;如果是语言表达问题就多读论文尽可能保持一定量的写作等等。
比如你背书特别不行,那么在阅读第二遍目标院校参考书的时候,就可以有意识的进行一些简单的背诵,为后期的背书打基础。
总而言之,只有将合理的规划与你的特长相结合,用正确的方法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或许才能在这个巨大的内卷中,为自己博得一份赢面。
#新传考研一月群像
#现阶段你需要做什么?
@tutousuo
最后,所有的空中阁楼和理想主义都要落到具体的现实中。
如果你已经决定要考研,如果你想试试新传,如果你有一份对新闻理想的期待,如果你想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探讨政治、女权、社会与恋爱,如果你想和秃头所一起读书一起庆祝新年一起赛博放烟花:
那么,欢迎你来我们的2023届圆桌社群,和我们在这个冬天,为未来的深度思考与实用考研,做好最初的准备。
*收集新闻与传播的碎片灵感;燃烧理性与浪漫的最初烟火。我们希望能够在23届的功利考研开始之前,用三周的时间试图培养你们对于新传的初步认识,了解新传不仅仅是记者、编辑,而是一门涉及了对社会思考、人类存在探索的人文学科。这时候的我们不要功利、不要应试,就是要理解新传的丰富的可能。


?
-?晚 安?-
2022届复试计划/怪兽今日营业
onlinetalk/创造部分freedom
??
「about?us」
小红书?@秃头研究所新传考研
微博?@新传考研秃头研究所
英语长难句 @nobodysomebody
零点deadline蹦迪选手
我们与世界的联结存储在这里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