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考上研究生,学校不让我住宿舍。”这,合理吗(考研不难读研难)

原标题:“好不容易考上研究生,学校不让我住宿舍。”这,合理吗?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育见新闻”

近年来,“多所高校不为研究生提供住宿”屡次登上热搜。部分学校表示不为专硕生提供住宿,其中不乏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名校。

根据多所学校的研究生招生简章,一般不分配宿舍的为非全日制学生、专硕学生以及户籍为本地的学生。

由于学校不提供住宿,大量的专硕生不得不在外租房,提前成为了“漂”在城市中的一员。而这部分不提供宿舍的大学,很大部分是985大学,均分布在全国一二线城市。以市场租房价格来看,学生的额外开销陡增。

他们中,有的和同学一起合租,住进学校附近的“老破小”,“房子60平方米,八几年建的,管道堵了两次,还漏水。”;有的“一年光是花在房租上的费用就要3万多元,是学费的三倍有余。”

大家都是在读生,

高校是否应 提供住宿 ?

1998年11月,经济学家汤敏以个人名义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建议书——《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建议中央扩大招生数量。

1999年,全国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到159.68万人,增长速度达到47.4%。到了2003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人数超过1000万人。不仅本科生扩招,研究生也在扩招。1999年,全国研究生录取人数为7.3万人;2017年,这个数据达到了80.5万人,在读研究生总共达到263.9万人。

2021年5月13日,教育部在新闻通气会上宣布,研究生将再次扩招。

近些年,为缓解就业压力,部分高校还把研究生学制从2年调整为3年、博士学制从3年调整为4年。另外,博士延毕现象也越来越多。种种因素下,在校学生人数逐年增长,导致部分高校宿舍床位越来越紧张。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一方面,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住宿资源有限的问题显现;另一方面,硕士生作为成年人,高校不为其提供住宿的风险相对较低。

不够住还扩招,

高校是否应 扩建宿舍 ?

1999年到2010年,为了满足教育部“生均一分地”的要求,很多高校开始扩建,或者搬迁新校区。当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部属高校“银校合作”问题有关意见的通知》,鼓励学校向银行融资兴建校舍。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很大程度上需要靠学校自筹资金。

不少高校公开的宿舍建设工程招标文也显示,全部由财政拨款的少之又少。多数情况下,资金来源有企业自筹、部分拨款部分自筹、公益捐赠等三种情况。2023年11月29日,小米创始人、武汉大学校友雷军便给母校捐赠了一笔13亿元的巨款,用于校园硬件、软件的建设。有赖于此,武汉大学一直显得财大气粗,曾于2020年兴建了4栋宿舍楼,保证了2021年9月的新生入学。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熊庆年表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中,完全依靠公共财政支撑并不现实,市场化又存在管理风险。“需要思考如何在高校宿舍资源提供的公共性和市场化之间寻找到一个稳妥的解决方案,这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性问题。”

专硕学硕都要住宿,

高校为何 区别对待 ?

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管理、建筑、法律、财经、教育、农业等专业领域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不同于专注教学研究的“学术硕士”,“专业硕士”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正适应了社会精细化、专业化、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将成为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流。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到2025年,专业硕士的招生规模将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

据不完全统计,除南京大学外,2024年已公布的研究生招生简章中,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均明确不为全日制专硕研究生提供住宿。湖南大学则明确,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住宿实行自愿申请制,学校根据现有的宿舍资源,在一定范围内提供房源给新生选择。

对此,储朝晖表示,多年前我国的专硕主要以在职就读人群为主,但现在报考全日制专硕的学生人数增多,甚至超过学硕人数。高校在宿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放弃了基数更大的专硕学生,有利于缓解宿舍紧张的现状,而学硕学生相对而言在校时间更长,更需要利用学术资源,该措施有一定合理性。

若确无法提供住宿,

高校能否提供 必要 助 ?

未来10年,我国高校都将面临扩招压力,因为2016年、2017年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出生人口高峰年

,2035年将是我国大学入学高峰年。之后,由于出生人口下降,大学入学人数又会减少。

应对入学高峰与出生人口下降,高校的普遍做法是实行后勤社会化服务,由学生自主到校外租房。但如果由学生自己去租房,北京、上海等地的房屋租金,很多学生恐难承受,学生租借的房屋可能距离学校很远。

储朝晖认为,出于公平考虑,学校应对专硕生做出一定的补偿措施,如给予一定的租房补贴。

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大学不为研究生提供住宿服务,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是大势所趋。但高校需要思考如何在公益性和市场化之间寻求稳妥的解决方案。一方面学校可以跟所在地政府、社区及街道共同为学生开拓校外住宿资源,政府部门应该把学生在校外租房纳入廉租房政策。另外,学校还可以把校外住房资源和校内住宿资源进行整合,统筹调配,向所有学生开放,一视同仁地由学生进行申请。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优先满足贫困学生的申请。

内容 | 育见新闻综合整理自澎湃新闻、极目新闻、新周刊、大众日报、新京报、央广网等

编辑 | 方安然

责编 | 元欣

审核 | 筱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