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新一代”我们毕业了!(研究生篇)_进行_疫情_韩雨廷(圆梦一代是什么意思)

原标题:“圆梦新一代” | 我们毕业了!(研究生篇)

编者按

近日

2022年“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夏季)

“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夏季)

评选结果公布

医学部230名研究生获得

“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夏季)荣誉称号

67名研究生获得

“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夏季)荣誉称号

他们不仅成绩优异、科研硕果累累

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

投身国防事业

在疫情防控期间表现出北医青年的责任担当

在各个方面展现着“圆梦新一代”的精神面貌

一起来看看部分同学的故事吧

基础医学院2014级博士生

何启瑜

在读期间主要从事肝炎病毒的相关研究工作,发表sci论文8篇,其中2篇为第一作者,分别以研究论著形式发表在肝病领域顶刊hepatology和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上。曾获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和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何启瑜 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曾在肝病研究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美国肝病研究协会2021年会上进行课题工作的口头汇报;曾在2021年全国肝病临床学术大会青年论坛上进行口头汇报并获优秀论文三等奖。

科研之余,他也积极参与病原系党支部的各项活动,多次担任基础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助教以及本课题组在大型仪器平台的科研助理, 协助导师指导3位创新人才本科生开展创新人才实验。

毕业寄语:

自由、勇敢和真诚是这些年最好的注脚。未来医路漫漫,希望自己能不忘初心、常怀感恩。

药学院2019级博士生

凌鑫宇

曾获国家奖学金、博士创新人才奖学金、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博士创新基金、张礼和院士-浙江医药一等奖学金、福山生物奖学金一等奖、北京大学药学院澳美一等奖学金,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北京大学优秀科研奖等多种荣誉。

凌鑫宇在科研方面成果丰富, 基于蛋白质化学修饰技术开发了高效的精准基因编辑系统, 大幅度提高了其在基因治疗领域及免疫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相关成果在molecular cell, science advance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nature communications等sci期刊发表。带领团队在基因编辑、抗体药物偶联、免疫治疗、肿瘤影像等多个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优秀科研进展,发表文章10篇,影响因子超过100分。 获得两项国内发明专利,并已转让给公司实现了产业化应用。

凌鑫宇获邀参加冷泉港-亚洲化学生物学国际会议,作为仅有的2名学生报告人进行全英文口头汇报,参加北大生物医学论坛进行口头报告获得学术杰出奖,参加首都医学院校研究生学术论坛暨京津冀医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进行口头报告获得一等奖,参加第三届化学生物学研究生前沿论坛进行口头汇报获得一等奖。

毕业寄语:

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学,试剂瓶相碰,是拨开世界晦暗的声音。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在社会历练中提高综合素质,争当生命健康产业的领军人。

公共卫生学院2017级博士生

韩雨廷

曾获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标兵、北京大学优秀志愿者标兵、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医学部特等奖学金等荣誉。

在科研方面,韩雨廷发表中英文论文16篇,其中独立一作6篇,单篇文章影响因子高达29.983; 构建的乳腺癌风险预测模型已转化为微信小程序,可用于计算乳腺癌风险。

2020年,作为一名公卫人,面对疫情,韩雨廷大年初一便从老家返京带领公卫志愿者团队入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疫情数据分析支援。他每天凌晨下载疫情数据,在天亮前将分析结果呈递给国家疫情防控专家组,作为疫情研判和制定防疫决策的重要依据。韩雨廷带领几位同学开发系统化、自动化分析程序完成每天的夜班工作。白天他带领志愿者们主动分析、建言献策,部分建议被纳入新冠肺炎防控方案;他们也发文描述早期新冠流行情况,引用量高达3000余次。 出色的工作获得了疾控老师的高度评价,个人及团队事迹被中国青年网、中国共青团等媒体报道。

毕业寄语:

请一定要观察到自己点滴的进步,从中收获成就感,给予自己动力,不忘初心。“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

护理学院2019级硕士生

于淼

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期间曾担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曾获2021年国家奖学金、2020-2021学年北京大学三好学生、2019-2020学年北京大学优秀科研奖等奖励奖学金。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篇。

于淼是 护理学院第一届医护交叉学科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皮肤免疫疾病与护理。虽然是科研型硕士,但她白天去北大医院实习,晚上就回到宿舍复习基础知识,记录实习心得。时间长了,于淼发现慢性麻疹症状常发无定时、来无定处,临床中也缺乏有效的诊断性生物学指标。除去症状困扰外,患者也常向医生抱怨衣食住行受到限制。如何更好地把患者的口头自述,转化为医疗决策的量化指标,并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对患者进行全方位关怀成为她遇到的第一个棘手问题。

为此,于淼查阅国内外文献, 编制、汉化、验证了一系列患者自我报告结局评估工具。曾在欧洲变态反应与临床免疫学会、美国变态反应、哮喘和免疫学会等国际级会议进行壁报展示,在2020年中华医学会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进行分会场发言。

毕业寄语:

走好人生之路,不负青春、不负韶华,珍惜在校的每一刻时光,做一个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医学人文学院2019级博士生

陈雪扬

曾获得国家学业奖学金一等奖、北京大学优秀科研奖,获评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阅读之星。

陈雪扬参与完成多项科研项目,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其中 《审视当代女性健康观之演变——以<我们的身体,我们自己>为例》获得国际同行好评,被翻译成英文,登载于“我们的身体,我们自己”官方网站。网站根据这一研究,将中文版本的沿革情况作为“中国妇女健康网络与教育”的历史线索,并附全文以供读者详细了解妇女健康事业在中国的进展状况。

陈雪扬为《大众健康》《中国性科学》期刊撰写科普文章, 连续两年为《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医学人文专辑进行翻译工作。

在担任医学人文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组织委员期间,策划筹办了与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第四党支部的共建活动,以“赓续红色血脉,培养科学精神”为主题,发挥专业特色,开展科技与人文的对话。

毕业寄语:

“吾诚之无二心,故不远而来”。在这里,领略了医学哲学与医学史领域的无限好景,找到了可以奉献一生的奋斗方向,希望未来依然有饱满的热情,直面生活的种种挑战。

第一临床医学院2019级博士生

黄红

担任班长、党支部组织委员、团支部书记,牛津大学emi培训讲师,北京科普创作协会会员。发表中英文文章23篇,累计影响因子52分,第一作者中文核心2篇,独立译著一部(30万字),参加国内外会议交流十余次,主持优秀博士研究生创新基金一项。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一等国家学业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医师协会健康科普演讲大赛二等奖、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北大医学科普展示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在风湿免疫科张卓莉教授的指导下,黄红专注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管理及发病机制研究, 建立起患者数据库及随访系统, 探索出以风湿科医师主导的团队协作式强化达标治疗策略, 在合并症及发病机制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疫情期间,黄红及时向同学们传达各级政策要求,召开云班会,组织学习教育专题活动,凝聚起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的青春正能量。 她积极请战, 参加科室的线上咨询团队,为因为疫情原因无法到院就诊的患者提供线上咨询服务和指导,做好门诊患者的随访管理,用爱心引导和安抚患者。

黄红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参加大学生社区卫生服务体验活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赴新疆石河子医大附院调研实践活动、研究生招生视频录制等。从科普文章撰写、科普著作翻译,到科室患者教育、社区健康讲堂,再到北大医学、北京市医师协会科普大赛舞台, 黄红把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惠及大众, 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有力的底层支撑。

毕业寄语:

在医学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我甘愿做最忠实的采摘者,将希望捡起,做最勤恳的耕种者,将梦想播种。志存高远,穷天下医书求真理;身体力行,竭毕生精力行好医。梦在远方,乃毕生追求;我在路上,已扬帆起航。

第二临床医学院2019级博士生

袁玉松

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获得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撰写标书并协助导师获得8项各级基金。曾获2019-2020年度国家奖学金、2020-2021年度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奖学金、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

2020年疫情刚暴发的时候,袁玉松被隔离在学校,作为志愿者,他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作为摄影师为迎新工作留下了许多优秀照片。在当前疫情紧张的时候, 他主动报名北京市招募核酸检测储备志愿者。

袁玉松积极参加导师的研究团队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科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工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阜外医院等不同学术研究团队的合作, 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毕业寄语:

医学求知之路永无止境,愿我们能够不忘初心,做一名无愧于自己、患者和祖国的优秀医生,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第三临床医学院2014级博士生

王鼎予

研究成果多次登陆运动医学顶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9篇,取得5项国家专利。曾获得北京大学五四奖章、两次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五次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等25项校级以上荣誉。获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金牌,最佳环境工程奖;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研究论文获运动医学顶刊《arthroscopy》2019年最佳基础研究奖。

王鼎予大二报名参加了北京大学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代表队的选拔并成功入选。经过一个暑假的努力,他和团队设计出一种可以处理重金属污染的蛋白网络,在比赛中获得金牌和最佳环境工程奖。

比赛的经历点燃了王鼎予用科学解决医学难题的信心。在张卫光教授和江东教授的指导下,他开展了人类骨内血管的临床解剖研究, 首次以微米精度构建人类骨内血管的三维模型, 为软骨修复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相关成果发表在运动医学顶级杂志《arthroscopy》,并获得2019年度最佳基础研究奖。

从改善血供的原理出发, 王鼎予设计了新的手术方式和手术器械, 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 已成功应用于临床, 造福病患。博士阶段,在导师余家阔教授的支持下,王鼎予利用北京大学的交叉学科平台, 建成了超2万例的全球最大的膝关节多中心mri数据库; 研发人工智能诊断算法, 性能破世界纪录,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他组织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证明算法的辅助可以将基层诊断准确率提升至95%以上,惠及广大百姓,助力基层医疗发展。

毕业寄语:

毕业绝对不是青春的终点,我也将永远保有青春的冲动和激情,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口腔医学院2017级博士生

韩奕能

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4篇,累计影响因子23.037分,拥有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项。曾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北京大学优秀医学生二等奖学金。曾被评为北京大学年度人物候选人、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北京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北京大学优秀科研奖、北京大学优秀学习奖等荣誉。

以“齿”为伴,传承医者大爱:作为一名临床医生,韩奕能为人谦和,始终将同理心放在第一位, 独立接诊正畸患者百余人。她一直跟随导师学习唇腭裂的正畸治疗,为了能让更多患者把握合适的治疗时机,在导师指导下,她撰写唇腭裂序列治疗的科普短文,在“学习强国”等平台推送。

乐“齿”不疲,常怀好奇之心:学习上,韩奕能严格自律,对科研心怀好奇,以独立一作发表多篇sci文章, 还曾作为研究生代表赴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牙学院交流访问。

以“齿”契机,诠释青年担当:韩奕能积极投身学生工作,先后担任正畸研究生党支部宣传委员和党支部书记,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并通过支部文化建设极大增加了支部凝聚力。

不枉“齿”行,迸发无限“能”量:生活中,韩奕能总是充满“奕奕”神采,无限能量。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如辩论赛、五四长跑、暑期社会实践等。她还热心公益,积极投身志愿活动,多次参加口腔义诊,为实现健康中国贡献绵薄之力。

毕业寄语:

虽然医路漫漫,沿途

荆棘遍布,但前进的路上也不要忘了偶尔仰望星空,多体验人生的无限可能。当回头看时,你会发现现在经历的点点滴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临床肿瘤学院2017级博士生

田洪瑞

主要研究基于健康相关大数据构建恶性肿瘤多维度监测新模式,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英文论著4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连续3年获得“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含1次“三好学生标兵”);代表肿瘤医院参加医学部党史知识竞赛并获三等奖;代表医学部和附属医院参加乒乓球团体赛,曾获“北大杯”亚军、“硕博杯”冠军以及“北医杯”冠军。

田洪瑞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4篇英文论著(2篇发表于《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研究成果多次被媒体关注并转载。基于相关研究工作, 联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发布《汕头市恶性肿瘤发病监测报告》蓝皮书, 结束了汕头市没有肿瘤发病数据的历史。

毕业寄语:

选择医学作为自己的专业乃至今后的职业,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与丰富的一线实践经验,还需要发自内心地热爱、感恩与牵挂脚下的这片土地。

精神卫生研究所2019级博士生

阙建宇

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在mol psychiatry、eur psychiatry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5.992分,单篇最高引用190次,发表论文先后入选“2020年中华医学百篇优秀论文”、“web of science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先后获得“亚洲睡眠会青年学者旅行奖”、“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年会优秀壁报一等奖”等多项荣誉。连续两个学年综合素质排名位列精神卫生研究所第一,获得“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2021”、“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奖学金”等10余项荣誉和奖励。

阙建宇积极参与科普讲座和经验交流会;参与编写了《睡眠健康管理手册(漫画版)》等多本科普书籍;多次在《生命时报》等权威途径上撰文分享医学科普知识;参与策划和审核了一系列睡眠医学科普视频,并利用哔哩哔哩等新媒体进行宣传,获得数百万次浏览, 用不同的方式致力于睡眠医学和精神卫生知识的传播, 用实际行动推动公共精神卫生素养的提升。

毕业寄语:

追梦的人生旅程布满了荆棘、充满了坎坷,希望大家都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负重前行中实现涅槃重生,在北大找到最好的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北大医学人,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贡献北大医学人的青春力量。

第四临床医学院2014级博士生

肖丹

发表中英文论文7篇,其中sci论文3篇,多次获得北京大学国家奖学金、特等奖学金等荣誉。

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肖丹都信念坚定,时刻以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身边人遇到困难时,他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并 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每次无偿献血活动。

在临床工作中,面对患者遭受的病痛,肖丹善于通过共情与患者建立信任与理解,深入了解患者诉求,尽全力 其解决问题,轮转期间获得各科室医生、患者的一致好评。

毕业寄语:

希望同学们在漫漫求医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断丰富知识、精进技术,为成为一名好医生夯实基础;也希望同学们能够紧跟领域研究热点,追求创新,为建设创新性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北京大学医学部 宣

策划/宣传部、学工部

素材由学工部提供

编辑/宣传部 韩娜

题图、排版/王崇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