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西北师范大学2020年录取分数线大概是多少分)

2013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
1.二里头文化
黄河中游地区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典型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发现于 1959年,

另外相同文化类型的遗址在豫西、晋南又有多处发现。二里头文化晚于河南龙山文化,又早于同地区的先商文化,在年代上大体处于夏朝纪年之内,极有可能为夏文化遗存。二里头文化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以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二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据测定,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在公元前2395年到公元前1625年之间。
2.淝水之战
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的重大战役,魏晋时期东晋抵御前秦进犯的著名战争。公元四世纪下半期,氐族贵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大,统一了黄河流域。383年,秦王苻坚强征各族人民南下,企图一举消灭东晋。东晋派谢石、谢玄率八万北府兵迎战。双方在淝水决战,东晋要求秦兵略向后移,以便渡河决战。苻坚企图乘晋军半渡时猛攻,命令军队后退。晋军乘秦军后退时发起攻击,秦军由于军心涣散,大败而归。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后,南北对峙的局面形成。
3.安史之乱
唐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玄宗后期,政治黑暗,中央实力削弱,藩镇握有重兵。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伪称奉密诏讨杨国忠,率藩、汉十五万军于范阳(今北京)起兵叛乱,连败唐军,攻入洛阳。次年正月,自称雄武皇帝,占有河北大部州县。七月,玄宗逃往蜀中,朔方留后杜鸿渐等迎太子李亨(肃宗)于武灵(今属宁夏)即位。叛军进入长安,所至烧杀抢掠。至德二载(757),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唐将郭子仪等与回纥援军收复两京,安庆绪退至邺城(今河南安阳),安禄山部将史思明降唐。次年,史思明复叛,并南下救援安庆绪,解邺城之围,干元二年(759)杀安庆绪于范阳,自称燕帝,再度南下攻入洛阳及附近州县。上元二年(761),叛军分裂,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宝应元年(762)十月,唐军收洛阳,叛军北逃。次年正月,史朝义穷蹙自缢,叛乱始平。叛乱历时七年余,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唐朝从此由盛转衰,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4.摊丁入亩
清政府实行的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又称地丁合一。源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地亩上。具体办法是,把各省丁税原额分摊在各州县的土地上,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地银和丁银合一,叫做地丁银。该制的推行,废除了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丁税),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
二、简答题(每题15分)
1.简述西周井田制的基本特征
井田制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基本土地制度,夏商两代已经实行,西周时期极度发达。井田制是从氏族社会土地公有制演变而来。氏族社会末期,家族从氏族中分解出来,原有土地的一部分被各家族分别占有。当家族内部分解为个体家庭后,每个家庭也各占有一分耕地。由于计算土地面积的需要和排灌沟洫的限制,各片土地被划分成数目不等的方块,每一个方块的面积大体相等。同时,古代平原地区的聚落(邑、里)的居民凿井而饮,井在古代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人们居住的房舍、交易的市场在井附近,故有“庐 井”、“市井”之称。将方块田与井联系起来即称为“井田”。
井田制度下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是由氏族社会公有土地演变而来,保留着公有的名义,实质变成贵族剥削农业劳动者的一种方式。公田由村社成员共同耕种,公田上的收获全部交给国家。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地。这种份地不是固定不变的,村社成员必须按制度定期交换份地,并跟着份地的变动迁居。私田与公田一样为国家所有,村社成员占有、使用私田是以在公田上无偿劳动为条件的。井田制的剥削形式有向贵族缴纳贡物、无偿耕种公田等。井田制具有公有和私有的两重性,其发展趋势是土地私有的因素逐渐扩大,因此,它是“从公有制到私有制、从原生形态到次生形态的过渡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封建制度的确立,井田制在春秋时期逐渐瓦解。
2.简述秦代的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之下有九卿,他们的名称和职掌是:廷尉,掌管司法;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财政税收;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少府,掌管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卫尉,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宗正,掌管皇帝宗族事务。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3.简述南朝寒门掌机要的历史背景
(一)士族的衰落。到南朝,作为士族代表的高门士族已经严重衰败。颍川庾氏、谯国桓氏、太原王氏在东晋末年的政争中已基本覆灭,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剩余的高门也人才凋零,失去实权,仅成为政治上的点缀品。他们首先是鄙薄武职、脱离军权,其次是不再担任重要行政职务,最终只能出任俸禄优、品级高、事务清闲的所谓“清官”。面对越来越多寒人掌握实权的局面,士族被迫深沟高垒,严自标置,宣言“士庶之际,实自天隔”,通过婚(婚姻关系)、宦(所任职务)与寒人严格划清界限,甚至几乎完全隔绝来往。
(二)庶族地位上升。庶族,或称寒人,在当时主要指没有特权的地主或商人。他 们不甘心受士族的排挤,皇帝也企图利用他们来限制士族,所以刘宋以后,寒人势力发 展得特别快。寒人势力上升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实现。(1)充任掌握军权的将帅。南朝的开国皇帝,都是通过领兵打仗、控制军权而上升起来的庶族地主。南朝的将帅,也多是庶族寒门出身。(2)掌管机要。由于士族缺乏办事能力,皇帝又怕他们难以控制,所以南朝时全以寒人典掌机要、处理政务。南朝时中央权力实际上集中在中书省下的一个小官中书通事舍人手中。中书通事舍人原是九品小官,南朝时进为八品,掌起草诏令,参与机密,甚至专断政务,成为煊赫一时的职位。南朝的通事舍人多由寒人担任。南朝时,寒人担任的另一要职是典签。南朝君主鉴于东晋方镇势力强大威胁到中央皇权的教训,多以宗室子弟为州镇军政长官,以寒人为典签进行控制。州镇要事须典签签署方能实行。典签每年数次回京向皇帝报告情况,时称“诸州惟闻有签帅,不闻有刺史”。寒人的兴起,反映了皇权的加强和门阀士族的衰落。
4.简述府兵制
府兵制为西魏、北周至隋唐的兵制。为西魏时宇文泰所建,此后历北周、隋而至唐初,制度日趋完备,唐天宝年间始废。府兵本泛指军府之兵。西魏大统三年(537年),宇文泰为柱国大将军。八年(542年),初置六军,并相继以李虎、元欣、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为柱国大将军,宇文泰则为全军统帅,督中外军。元欣为魏帝至亲,从容禁闱。其余六人,分别统率六军,各督二大将军,分掌禁旅,当爪牙御侮之寄。此外又在每大将军下设二开府。凡为二十四员,分团统领,是为二十四军。每一团,仪同二人,自相督率,不编户贯。十五日上,则门栏陛戟,警昼巡夜;十五日下,则教旗习战。无他赋役,每兵唯办弓刀一具,月检阅之。甲戟戈弩,并资官给。赐诸将鲜卑复姓,且令所部士卒皆用其将姓氏,是为府兵制。
三、论述题(每题25分)
1. 论述汉代儒学的发展过程
一、汉代儒学的发展过程。
(1)由于秦朝苛政的覆灭,西汉统治者为了维护王朝稳定统治的必要性,因此选取了道家作为主流思想,所谓黄老道行无为之治。儒学不占主要地位。
(2)独尊儒术。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获得统治思想的地位。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根本;天人感应,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为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看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吸收法家思想,被称为“外儒内法”。
(3)经今古文之争。 西汉,儒经在文本上存在今文经与古文经两个版本,两者在流传文本和经典解读方法上均有差异,最后由经学家郑玄基本统一了今古文,经今古文之争渐息。儒经在文本上得到了统一。
(4)东汉儒学的神化。 东汉初年谶纬大盛。东汉光武帝刘秀曾以符瑞图纬起兵,即位后崇信谶纬,谶纬之学逐渐成为东汉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神圣性。当时用人施政、各种重大问题的决策,都要依谶纬来决定;对儒家经典的解释,甚至也要向谶纬看齐。谶纬与经学的结合,推动了汉代经学的神学化。
二、汉代儒学的特点。秦代特别是焚书坑儒后,儒学的发展受到严格的限制。与秦代相比,汉代儒学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1)儒学的官方正统地位得到确定,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2)儒学教育开始与选官制度相结合。汉武帝在长安、各郡国置太学、郡国学,其优秀者可担任郎中、文学、掌故等。
(3)儒学的神化。从董仲舒的天人感性到东汉时期的谶纬之学,都说明儒学走向神化。
2.试论述东汉大地主庄园经济的特点
(一)特点:
(1)规模大,多种经营。经过数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土地兼并,东汉的豪强地主田庄的规模都十分巨大。 在规模巨大的田庄中,一般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渔各业,还从事某些手工业或进行一定的商业和高利贷活动,生产和生活资料都能自给自足。
(2)聚族而居,宾客相附,宗族宗法色彩浓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东汉地主田庄往往以宗族为核心聚族而居,社会动乱时,每个田庄就是一个坞堡。田庄主既是占有整个庄园的大地主,又是宗族长。宗族、宾客、徒附、部曲、奴婢,在庄园里所处地位不同,对庄园主有极强的依附性,有严格的长幼尊卑之序,田庄主常以宗主的名义对族人进行安抚慰问,阶级矛盾与对抗相对比较缓和,从而显示了较强的凝聚力。
(3)拥有私人武装。豪强地主拥有私人武装,主要由依附农民中的青壮年男子组成,称为“部曲”或者“家 兵”,其任务是看家护院,后来转变成豪强地主镇压农民起义和拥兵割据的武装力量。
(4)与自耕农经济相比,地主田庄具有很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地主田庄实力雄厚,可以组织大规模农业生产,具有兴修水利、制造推广新农具、实施耕作新技术等等的能力,这是个体自耕农不可能做到的。
(二)历史地位:
随着地主庄园经济的形成,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宗族组织和宗法制度也有了发展。但东汉政权从一开始就建立在豪强宗法势力统治的基础上,这也是东汉一代的地方宗法势力不断发展,以至于控制了地方政治、经济、军事力量,造成严重的封建割据,形成军阀混战、三国分立的重要原因。
?
2013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
1.二里头文化
黄河中游地区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典型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发现于 1959年,另外相同文化类型的遗址在豫西、晋南又有多处发现。二里头文化晚于河南龙山文化,又早于同地区的先商文化,在年代上大体处于夏朝纪年之内,极有可能为夏文化遗存。二里头文化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以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二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据测定,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在公元前2395年到公元前1625年之间。
2.淝水之战
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的重大战役,魏晋时期东晋抵御前秦进犯的著名战争。公元四世纪下半期,氐族贵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大,统一了黄河流域。383年,秦王苻坚强征各族人民南下,企图一举消灭东晋。东晋派谢石、谢玄率八万北府兵迎战。双方在淝水决战,东晋要求秦兵略向后移,以便渡河决战。苻坚企图乘晋军半渡时猛攻,命令军队后退。晋军乘秦军后退时发起攻击,秦军由于军心涣散,大败而归。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后,南北对峙的局面形成。
3.安史之乱
唐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玄宗后期,政治黑暗,中央实力削弱,藩镇握有重兵。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伪称奉密诏讨杨国忠,率藩、汉十五万军于范阳(今北京)起兵叛乱,连败唐军,攻入洛阳。次年正月,自称雄武皇帝,占有河北大部州县。七月,玄宗逃往蜀中,朔方留后杜鸿渐等迎太子李亨(肃宗)于武灵(今属宁夏)即位。叛军进入长安,所至烧杀抢掠。至德二载(757),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唐将郭子仪等与回纥援军收复两京,安庆绪退至邺城(今河南安阳),安禄山部将史思明降唐。次年,史思明复叛,并南下救援安庆绪,解邺城之围,干元二年(759)杀安庆绪于范阳,自称燕帝,再度南下攻入洛阳及附近州县。上元二年(761),叛军分裂,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宝应元年(762)十月,唐军收洛阳,叛军北逃。次年正月,史朝义穷蹙自缢,叛乱始平。叛乱历时七年余,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唐朝从此由盛转衰,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4.摊丁入亩
清政府实行的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又称地丁合一。源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地亩上。具体办法是,把各省丁税原额分摊在各州县的土地上,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地银和丁银合一,叫做地丁银。该制的推行,废除了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丁税),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
二、简答题(每题15分)
1.简述西周井田制的基本特征
井田制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基本土地制度,夏商两代已经实行,西周时期极度发达。井田制是从氏族社会土地公有制演变而来。氏族社会末期,家族从氏族中分解出来,原有土地的一部分被各家族分别占有。当家族内部分解为个体家庭后,每个家庭也各占有一分耕地。由于计算土地面积的需要和排灌沟洫的限制,各片土地被划分成数目不等的方块,每一个方块的面积大体相等。同时,古代平原地区的聚落(邑、里)的居民凿井而饮,井在古代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人们居住的房舍、交易的市场在井附近,故有“庐 井”、“市井”之称。将方块田与井联系起来即称为“井田”。
井田制度下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是由氏族社会公有土地演变而来,保留着公有的名义,实质变成贵族剥削农业劳动者的一种方式。公田由村社成员共同耕种,公田上的收获全部交给国家。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地。这种份地不是固定不变的,村社成员必须按制度定期交换份地,并跟着份地的变动迁居。私田与公田一样为国家所有,村社成员占有、使用私田是以在公田上无偿劳动为条件的。井田制的剥削形式有向贵族缴纳贡物、无偿耕种公田等。井田制具有公有和私有的两重性,其发展趋势是土地私有的因素逐渐扩大,因此,它是“从公有制到私有制、从原生形态到次生形态的过渡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封建制度的确立,井田制在春秋时期逐渐瓦解。
2.简述秦代的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之下有九卿,他们的名称和职掌是:廷尉,掌管司法;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财政税收;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少府,掌管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卫尉,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宗正,掌管皇帝宗族事务。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3.简述南朝寒门掌机要的历史背景
(一)士族的衰落。到南朝,作为士族代表的高门士族已经严重衰败。颍川庾氏、谯国桓氏、太原王氏在东晋末年的政争中已基本覆灭,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剩余的高门也人才凋零,失去实权,仅成为政治上的点缀品。他们首先是鄙薄武职、脱离军权,其次是不再担任重要行政职务,最终只能出任俸禄优、品级高、事务清闲的所谓“清官”。面对越来越多寒人掌握实权的局面,士族被迫深沟高垒,严自标置,宣言“士庶之际,实自天隔”,通过婚(婚姻关系)、宦(所任职务)与寒人严格划清界限,甚至几乎完全隔绝来往。
(二)庶族地位上升。庶族,或称寒人,在当时主要指没有特权的地主或商人。他 们不甘心受士族的排挤,皇帝也企图利用他们来限制士族,所以刘宋以后,寒人势力发 展得特别快。寒人势力上升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实现。(1)充任掌握军权的将帅。南朝的开国皇帝,都是通过领兵打仗、控制军权而上升起来的庶族地主。南朝的将帅,也多是庶族寒门出身。(2)掌管机要。由于士族缺乏办事能力,皇帝又怕他们难以控制,所以南朝时全以寒人典掌机要、处理政务。南朝时中央权力实际上集中在中书省下的一个小官中书通事舍人手中。中书通事舍人原是九品小官,南朝时进为八品,掌起草诏令,参与机密,甚至专断政务,成为煊赫一时的职位。南朝的通事舍人多由寒人担任。南朝时,寒人担任的另一要职是典签。南朝君主鉴于东晋方镇势力强大威胁到中央皇权的教训,多以宗室子弟为州镇军政长官,以寒人为典签进行控制。州镇要事须典签签署方能实行。典签每年数次回京向皇帝报告情况,时称“诸州惟闻有签帅,不闻有刺史”。寒人的兴起,反映了皇权的加强和门阀士族的衰落。
4.简述府兵制
府兵制为西魏、北周至隋唐的兵制。为西魏时宇文泰所建,此后历北周、隋而至唐初,制度日趋完备,唐天宝年间始废。府兵本泛指军府之兵。西魏大统三年(537年),宇文泰为柱国大将军。八年(542年),初置六军,并相继以李虎、元欣、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为柱国大将军,宇文泰则为全军统帅,督中外军。元欣为魏帝至亲,从容禁闱。其余六人,分别统率六军,各督二大将军,分掌禁旅,当爪牙御侮之寄。此外又在每大将军下设二开府。凡为二十四员,分团统领,是为二十四军。每一团,仪同二人,自相督率,不编户贯。十五日上,则门栏陛戟,警昼巡夜;十五日下,则教旗习战。无他赋役,每兵唯办弓刀一具,月检阅之。甲戟戈弩,并资官给。赐诸将鲜卑复姓,且令所部士卒皆用其将姓氏,是为府兵制。
三、论述题(每题25分)
1. 论述汉代儒学的发展过程
一、汉代儒学的发展过程。
(1)由于秦朝苛政的覆灭,西汉统治者为了维护王朝稳定统治的必要性,因此选取了道家作为主流思想,所谓黄老道行无为之治。儒学不占主要地位。
(2)独尊儒术。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获得统治思想的地位。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根本;天人感应,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为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看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吸收法家思想,被称为“外儒内法”。
(3)经今古文之争。 西汉,儒经在文本上存在今文经与古文经两个版本,两者在流传文本和经典解读方法上均有差异,最后由经学家郑玄基本统一了今古文,经今古文之争渐息。儒经在文本上得到了统一。
(4)东汉儒学的神化。 东汉初年谶纬大盛。东汉光武帝刘秀曾以符瑞图纬起兵,即位后崇信谶纬,谶纬之学逐渐成为东汉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神圣性。当时用人施政、各种重大问题的决策,都要依谶纬来决定;对儒家经典的解释,甚至也要向谶纬看齐。谶纬与经学的结合,推动了汉代经学的神学化。
二、汉代儒学的特点。秦代特别是焚书坑儒后,儒学的发展受到严格的限制。与秦代相比,汉代儒学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1)儒学的官方正统地位得到确定,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2)儒学教育开始与选官制度相结合。汉武帝在长安、各郡国置太学、郡国学,其优秀者可担任郎中、文学、掌故等。
(3)儒学的神化。从董仲舒的天人感性到东汉时期的谶纬之学,都说明儒学走向神化。
2.试论述东汉大地主庄园经济的特点
(一)特点:
(1)规模大,多种经营。经过数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土地兼并,东汉的豪强地主田庄的规模都十分巨大。 在规模巨大的田庄中,一般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渔各业,还从事某些手工业或进行一定的商业和高利贷活动,生产和生活资料都能自给自足。
(2)聚族而居,宾客相附,宗族宗法色彩浓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东汉地主田庄往往以宗族为核心聚族而居,社会动乱时,每个田庄就是一个坞堡。田庄主既是占有整个庄园的大地主,又是宗族长。宗族、宾客、徒附、部曲、奴婢,在庄园里所处地位不同,对庄园主有极强的依附性,有严格的长幼尊卑之序,田庄主常以宗主的名义对族人进行安抚慰问,阶级矛盾与对抗相对比较缓和,从而显示了较强的凝聚力。
(3)拥有私人武装。豪强地主拥有私人武装,主要由依附农民中的青壮年男子组成,称为“部曲”或者“家 兵”,其任务是看家护院,后来转变成豪强地主镇压农民起义和拥兵割据的武装力量。
(4)与自耕农经济相比,地主田庄具有很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地主田庄实力雄厚,可以组织大规模农业生产,具有兴修水利、制造推广新农具、实施耕作新技术等等的能力,这是个体自耕农不可能做到的。
(二)历史地位:
随着地主庄园经济的形成,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宗族组织和宗法制度也有了发展。但东汉政权从一开始就建立在豪强宗法势力统治的基础上,这也是东汉一代的地方宗法势力不断发展,以至于控制了地方政治、经济、军事力量,造成严重的封建割据,形成军阀混战、三国分立的重要原因。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