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涛、高亮任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_中国铁道学会_研究生_线路

轨道交通人专属视频号,请关注 ↓↓↓

关注【rt轨道交通】视频号, 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2023年5月12日,北京交通大学召开党委全委会,宣布关于两位新任副校长的任职决定。受教育部党组委托,党委书记王稼琼宣读了教育部党组教育部任职决定。 荆涛任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高亮任中共北京交通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

荆涛

男,汉族,1969年6月出生,无党派,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

历任长春邮电学院教师,北方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师,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科技处处长、科学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现任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科学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

中国铁道学会通信信号分会副秘书长、北京市轨道交通协会副会长。

具体履历:

1969年6月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

1991年7月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电子技术系信息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4年3月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究生部,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1994年3月至2000年12月任教于长春邮电学院(吉林大学通信学院);

1999年1月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究生部,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2001年11月北京交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

2001年11月至2008年11月在北京交通大学任副教授;

2008年12月至今在北京交通大学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

2023年5月,任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

社会兼职:

北京市轨道交通学会副会长,中国铁道学会通讯信号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城市轨道协会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专利导航项目研究和推广中心秘书长,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研究所所长。

主要科研项目 :

1.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面向信息物理系统(cps)的制造执行系统(mes),2019.12.31-2021.12.31,主持,合同经费7000万元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低功耗巨连接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2020.01-2024.12,主持,合同经费290万元

3.红果园“四总部”项目:无人机群自主协同组网与调控关键技术研究1, 2017.12.25-2020.12.25,主持

4.红果园“四总部”项目:无人机群自主协同组网与调控关键技术研究, 2017.12.25-2020.12.25, 主持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协作认知无线电网络中物理层安全问题研究,2016.01.01-2019.12.31,主持

6.博士点基金:面向认知网的动态频谱资源管理与多址接入技术研究,2014.01.01-2018.09.20,主持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认知网通信性能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2013.01.01-2016.12.31,主持

8.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面向mrmc的无线mesh网络资源管理算法研究,2011.01.01-2015.12.31,主持

9.国家重大专项(民口)-参加:面向imt-advanced跨层优化技术, 2010.01.01-2012.12.31,参加

高亮

男,汉族,1968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

历任北方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师,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现任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兼)。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轨道交通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铁道分会理事、铁路bim联盟理事。

滕州日报2018年对高亮教授的报道称:

在1月9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北京交通大学高亮教授主持的 “复杂环境下高速铁路无缝线路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令所有滕州人感到振奋的是, 高亮这位擦亮 “国家名片”、 为中 国 高 铁“铺路” 的科学家, 是地地道道的滕州人。

中国高铁被誉为 “中国新发明”, 短短十年间,它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 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 “中国速度”。“中国速度” 腾飞的背后, 却饱含着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呕心沥血。作为其中的一员,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高亮率领团队创立了列车-无缝线路-无砟轨道-下部基础空间耦合精细化分析理论,解决了高速铁路大号码道岔无缝化、 长大桥梁及高架站铺设无缝线路等重大难题, 形成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缝线路理论及技术体系, 作为一项核心的通用技术, 为我国高铁线路科学建造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亮(中)与其团队成员探讨科研项目

“我是地地道道的滕州人” “我老家在鲍沟, 我是地地道道的滕州人。” 电话那头,高亮教授的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家乡最深切的情感。他出生于鲍沟镇一个普通人家, 在滕州一中度过了6年的求学时光。虽然, 走出家乡已数十载, 但他依然保留着滕州人的那份踏实与朴素, 他说, 是家乡独特的水土和深厚的文化给了他人生最初的滋养, 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6年, 从滕州一中毕业, 高亮顺利考取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工程专业, 与铁路的缘分也正始于这一时期。虽然当时高铁建设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但已有不少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学者意识到无缝线路对铁路提速的重要意义, 自1990年始, 正在攻读硕士、 博士学位的高亮就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无缝线路的研究。1997年,从西南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后,高亮就进入了北京交通大学(原北方交通大学) 铁路公路水运博士后流动站继续从事轨道工程相关科研工作。凭着滕州人特有的韧劲,高亮在科研工作中敢为人先、善于挑战难题, 1999年, 他博士后出站并留校, 一年后便被提为副教授, 很快又破格评了教授, 学校聘任他担任轨道研究室主任, 让他带着科研队伍继续攻关。毫厘之间彰显担当 高速铁路无缝线路关键技术对普通人来说颇有些晦涩难懂, 其实, 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无缝线路巨大的热胀冷缩效应, 处理不好就会留缝, 而哪怕是几毫米的缝隙对于高铁来说都是可怕的, 在高速下遇到缝隙, 车就蹦起来了, 可能会直接造成高速列车脱轨等重大安全事故。” 高亮如是解释无缝线路技术的重要意义。无缝线路 (即无缝轨道)是铁路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是轨道结构近百年来最突出的改进与创新之一。尽管国内外早已开始研究无缝线路, 但大多针对普速、 有限长的无缝线路。自我国提出发展高速铁路以来, 面对我国特有的国情,如何保证高速铁路几百或上千公里无缝线路的强度、 稳定性、 平顺性成为难点, 也是其他国家铁路发展中从未遇到的挑战。线路越来越长、 速度越来越快, 如何通过无缝技术保障高速列车安全性, 是摆在高亮及其团队眼前的难题。国内外均无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 在技术上破冰, 需要脚踏实地的严谨, 更需要敢为人先的魄力。在京沪铁路建造时, 专家们发现德国技术与当时的施工状况存在严重偏差, 浪费人力物力不说, 工期也会拖延。解决问题只能依靠自主研发, 高亮团队挑起这一重担。经过艰苦攻关, 他们克服重重困难, 研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双柱型端刺结构系统, 技术更科学、 更经济, 在京沪高速铁路徐州至上海段共计使用200余处, 保证了质量及工期。而他们花几百万元经费研究出的这项技术, 仅在京沪高铁上, 就为国家节约了至少2亿元。高亮团队的这一技术创新, 得到了当时铁道部有关领导的高度认可, 也因此被京沪高铁建设指挥部、 京沪高速铁路公司评为“京沪高铁十大技术创新人物”。接地气的学科带头人 数十年如一日, 高亮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了铁路, 虽然头发已花白, 他对自己的研究领域仍满腔热情——实验室里, 一熬就是几个通宵;工地上, 无遮无挡, 一到酷暑, 烈日当头, 地面温度超过40摄氏度是家常便饭……高亮多次跟团队成员强调说:“苦点累点也来不得半点疏忽。” 作为团队的“老大哥”,他凡事亲力亲为、 身先士卒,这种责任心也深深感染了身边的人。2007年, 高亮牵头申报成功道路与铁道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10年过去, 北京交通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始终在国内名列前茅, 尤其在铁道工程方向更有独到的优势。他带领的团队是首批进入“2011计划” “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的核心团队, “科技北京” 百名领军人才团队, 并成功入选国家创新推进计划——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很多老前辈在无缝线路、 无砟轨道上都有深入的研究, 但是他们没有我们那么幸运, 赶上高铁大发展的时期,新轨道一建就是上千公里。”高亮感激这个高铁大发展的时代。

加入超大在线人脉圈

分享更多人 ,请点“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