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文学史考研名词说明二(中国古代文学史考卷)

名词说明:
  11.《史记》
  12.鸿门宴
  13.《史记》三家注
  14.《汉书》
  15.乐府
  16.《孔雀东南飞》
  17.《古诗十九首》
  18.建安风骨
  19.建安七子
  20.竹林七贤
  答案:
  11.《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西汉司马迁著,共一百三十篇,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约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公元前104-前91年)撰成。后其书有缺,元帝、成帝间褚少孙补撰《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日者列传》等篇,又附缀武帝天汉今后史事。司马迁职居史官,据《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之书,使用国家保藏的文献,再加以实地采访的材料,选材丰厚。记事起于传说的黄帝,迄于汉武帝,共三千年支配,尤详于战国、秦、汉。体裁排列传为本纪、世家、列传,以8书记准则沿革,立十表以通史事的条理,为后世各史所沿用。其间《陈涉世家》必定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和《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日子;《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量民族的活动,都是本书的利益。对有些前史人物的叙说,言语生动,形象显着,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方位。
  12.鸿门宴:公元前206年刘邦占据秦都咸阳后,派兵守函谷关,不久项羽率四十万大军攻入,进驻鸿门(今陕西临潼东),预备消除刘邦。经项羽叔父项伯调解,刘邦亲至鸿门接见会面项羽。宴会上,范增命项庄舞剑,欲乘机刺杀刘邦,项伯也拔剑起舞,常以身保护。最终樊哙带剑执盾闯入,刘邦始得趁机脱险。这一段史实因为司马迁《史记》的精彩描绘而撒播不衰,变成子孙小说、特别是戏曲的优良材料,不断在舞台上搬演。
  13.《史记》三家注:《史记》唐代早年的三家最重要的注本,别离是裴骃的《史记集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14.《汉书》:东汉班固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创始于其父班彪继《史记》而作的《后传》,彪死,班固收拾弥补,撰本钱书。其间8表和《地舆志》未成稿,由班固的小妹班昭和马续续成。本书编制大概与《史记》相同,惟改书为志,废世家入列传,并创《刑法》、《五行》、《地舆》、《艺文》四志,变成后世纪传体史书的绳尺。本书有十二纪、8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分一百二十卷。它叙说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二十九年的断代前史。本书包举一代,是研讨西汉前史的重要材料。其精华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由此全部地展示了西汉盛世的昌盛和年代容颜。其间李陵、苏武的列传酣畅淋漓,悲惨沉郁,可与《史记》名篇比美。《汉书》的笔法稳重有法,构成了与《史记》截然不一样的个性。
  15.乐府:“乐府”有二层意义:一是指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秦。秦及西汉惠帝时均设有“乐府令”,武帝时的乐府规划较大,掌管朝会宴飨、路途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哀帝时扔掉,从此乐府机构不见。东汉的黄门宣传署的功能大体恰当于乐府。二是诗体名。魏晋今后,把乐府所唱的诗也称“乐府”,所以乐府便由机构的称号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称号,后人因而把词和散曲也叫做乐府。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依照音乐的不一样,将乐府诗分为十二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宣传歌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这个分类为后人所遵循。汉代乐府诗的精华是民歌,它们大多保存在《乐府诗集》的《相和歌辞》中。
  16.《孔雀东南飞》:此诗最早见于陈朝时每自个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作《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后人常取此诗首句,称为《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中最长的叙事诗,也是我国叙事诗的代表作。它叙说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因遭到礼教虐待而被逼别离,究竟双双殉情的恋爱凄惨剧,深化戳穿和鞭斥封建准则和封建礼教的罪恶,对诗中主人公的意外遭受和抵挡精力寄予怜

惜和赞扬。诗的结束以愿望的方法对公民寻求夸姣日子的期望予以描绘和歌颂。作品展示了很高的叙事技巧,人物描写曲尽其妙:刘兰芝的贞刚、焦仲卿的温厚、焦母的蛮横、刘兄的势利,无不鞭辟入里。此外,特性化的对话和恰如其分的细节描绘,使人物形象栩栩如日子。情节双线穿插,规划严谨,取舍稳当。它的呈表标志着汉乐府中的叙事诗打开到了顶峰。本篇在《乐府诗集》中属《杂曲歌辞》。
  17.《古诗十九首》: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东汉末无名氏所作的十九首五言抒发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但因其类似的体现办法和艺术个性而被修改在一同。其体裁不出乎游子思妇的离情别思与失落士人的羁旅愁怀、坎懔之悲。其主题紧紧环绕着人生时刻短和对去世的忧惧而打开,诗人或盼望芳华恋爱,或盼望功名和物质吃苦,从尽力完成人生永存到满足于耳目口腹之欲,都是为了抵达打败去世的意图。其艺术体现办法既继承了诗、骚的比兴传统,又罗致了汉乐府五言诗的利益。总之,哀婉、感伤、忧惧和狂放的情感以及沉重的人生道理思索及其坦率的表达,都具有激烈的震慑力,故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
  18.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继承《诗经》、汉乐府优良的实际主义创造传统,一方面在诗歌中真实地描绘汉末的大骚动、大割裂,体现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一起又在诗歌中抒发共同全国、树立伟业的宏愿壮志。诗歌的情感基调大方悲惨,言语天然理解非常流通,变成后世诗歌创造推重的榜样。南朝梁批判家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都重复推重建安时期的文风。唐陈子昂也盛赞“汉魏风骨”,李白并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欣赏诗句。
  19.建安七子:“七子”之称见于曹丕《典论·论文》,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位诗人。他们都亲自阅历了汉末骚动,有必定的政治志向,因而在创造上体现出一些一起特征。其间,除孔融年长,去世又早,其散文虽沿用东汉文人的老路,但却能以气运词,反映了建安时期文学的新改变。其他六人则年纪接近,是邺下文学活动的参加者,既具有建安风骨的年代特征,又具有各自独立的特性特征。王粲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刘桢的五言抒发诗作用亦较为杰出。
  20.竹林七贤:是正始中期今后构成的林下谈玄的名士文人集体。《魏氏春秋》:“嵇康与陈留阮籍、河间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三国志·魏志·嵇康传》裴松之注引)他们讲话玄远,顽固放达,喝酒服药,体现出超凡脱俗的人生快乐喜爱,以及对一种安适安适、闲适愉悦、心与道冥的抱负人生的寻求。七贤的政治情绪和处世方法各有不一样,其间,人品和文学作用最高者是阮籍、嵇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