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四川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14四川大学各专业录取分数线)

????

??

??

历史学考研网数十年历史实战化辅导经验 助你历史学考研一次成功?

?

数十万考研人在这里奋斗

做全国最大/升学率最高的历史学考研微平台

联系老师微信:61049244

?2014四川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埃赫那吞改革

埃赫那吞是古埃及新王国第18王朝的一位国王(约前1379—前1362年在位),原名叫阿蒙霍特普四世。在位期间他进行过著名的改革:宣布只有太阳神阿吞才是全埃及唯一应该崇拜的神,取消对阿蒙神和其他神的信仰;封闭阿蒙神庙和其他神庙,驱逐其祭司,没收其财产;下令除掉公共场所和神庙墙壁上的“阿蒙”字样;建阿吞神庙,并奉献田产、牲畜和其他财物;将其名字中的“阿蒙”改为“阿吞”,改名为“埃赫那吞”, 意为“对阿吞有益的人”;在底比斯以北建新都;编写了许多歌颂阿吞的诗歌和创作了许多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埃赫那吞改革遭到以阿蒙神庙祭司集团和地方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死后其改革被取消。

2.《吠陀》

印度上古时期的宗教历史文献。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之后的历史的史料主要保存在《吠陀》以及解释《吠陀》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书中。“吠陀”原意为知识、学问,是印度雅利安人的圣书,是婆罗门祭司们祭神用的颂诗、经文和咒语的汇编,也是古代印度人的思想、伦理、道德和法律的依据,具有最高的权威。《吠陀》共四部,即《梨倶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

3.巴比伦之囚

新巴比伦王国时期,耶路撒冷犹太居民被掠至巴比伦尼亚的事件。公元前587年,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第二次进军巴勒斯坦,次年攻陷耶路撒冷,该城大部分居民被掠至巴比伦尼亚。公元前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灭巴比伦后,被囚的犹太人得以重返耶路撒冷。巴比伦之囚对犹太民族凝聚力的孕育及犹太教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4.荷马时代

古希腊历史上氏族制度解体的时代。约公元前11-前9世纪。由于《荷马史诗》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状况,故名。又称“英雄时代”。史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经济制度,铁器开始使用,土地仍为公有,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初步发展,已出现氏族贵族和为数不多的奴隶,失地的农民常沦为雇工,由氏族或大氏族结成部落,进而结成部落联盟,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是军事首长、议事会和成年男子组成的人民大会。随着阶级社会的形成,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产生,荷马时代告终。

5.教皇子午线

1493年在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1493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规定,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并把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归葡萄牙。1494年,西、葡两国又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 里格。当时西班牙人认为自己在这个条约中占了便宜,相信到印度去的航路是在西方。但实际上这条分界线使得葡萄牙人取得了绕道非洲到印度航路上的所有据点。

6.《九十五条论纲》

德意志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于1517年10月30日起草的论证赎罪券功效的提纲。路德提出,教皇没有免除人的罪恶的权力,免罪权在上帝,因此赎罪券可以免罪的说法是错误的。其意义在于,它第一次对天主教关于只有通过教会和教皇才能赎罪的说教予以公开的否定,因而被社会各阶层广为接受,从而引发了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7.东方会议

1927年日本田中内阁为制定侵略中国的方针政策而召开的重要决策会议。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田中内阁为制定对华侵略方针、转嫁国内危机而在东京召开的重要决策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所谓“

满蒙政策”。会议通过了《对华政策纲领》,制造了旨在把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分离出去的“满蒙特殊论”。在日本侵华史上,东方会议是一次决定“国策”的重要会议。《对华政策纲领》勾画出田中内阁企图攫取“满蒙”和武力侵华的“积极政策”的基本轮廓,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决定侵占整个东北,加快实现大陆政策。“满蒙特殊论”则成为后来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的理论根据。东方会议预示着一系列重大的武力侵华行动即将展开。

8.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引起苏美之间的冲突。1962年10月,美国空军侦察发现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22日,美国肯尼迪宣布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以阻断正在运往古巴的武器运输线,并以战争相威胁。28日,赫鲁晓夫被迫同意停止在古巴修建导弹基地,并从古巴撤出苏联的导弹。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的结果,它开创了美、苏关系既对抗又对话、既斗争又妥协的新阶段。

二、简答题

1.简述古希腊大殖民的原因

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进行了广泛的殖民运动,殖民者的足迹编辑整个地中海、黑海沿岸。据统计,在此期间参加殖民的希腊城邦共有44个,在上述各地共建的殖民城邦至少在139座以上。

殖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常见的是由于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有限而到海外寻找土地,也有因土地兼并破产失地而到海外另谋生路;经济上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商业发展谋求原料和开辟市场,它在早期不太明显,愈到后期边愈为重要。也有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而被遣送出国或安插于外者;在遇到严重灾荒时,也有殖民海外以求渡过难关者。因此,总的说来,海外殖民是为了解决城邦内部的困难,但它是城邦有组织的活动。

2.简述布匿战争的经过

罗马在征服意大利后向海外扩张,与西地中海强国迦太基发生了争夺西部地中 海霸权的斗争。这场战争从公元前264年开始,至公元前146年结束,历经三次。因 为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人”,而迦太基又是腓尼基人的一个殖民地,因此历史上常常称这场战争为“布匿战争”。

(一)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前241年),是因为争夺西西里岛而引起的。导火线是麦撒那事件。皮洛士战争期间,西西里岛东部叙拉古的意大利雇佣兵强占了西西里东北角的麦撒那城。叙拉古派兵围困该城。城中的意大利人分成两派,分别向罗马和迦太基求援,两强为争夺对西西里的控制权进行了第一次布匿战争。战争开始后,罗马军队首先挫败迦太基人,然后占领叙拉古。迦太基则以强大的海军封锁西西里和意大利海岸,进行回击。为增强海上实力,罗马迅速组建了一支海军,取得了米列和埃克诺穆斯海战的胜利。但进攻迦太基本土的远征军遭到失败。公元前241年,双方在西西里海岸附近的伊伽特群岛决战,罗马取胜,迦太基被迫求和。根据和约,罗马人不仅获得迦太基的大量赔款,而且全部占领了西西里及其附近的意大利岛屿。不久,罗马乘迦太基雇佣兵和奴隶暴动之机,强占了撒丁岛和科西嘉,也将其置为罗马行省。

(二)迦太基不甘心失败,战后在西班牙拓展势力范围,营建反击罗马的基地。 当迦太基人在经营西班牙时,罗马人则迅速向意大利北部进军。罗马人在吞并了山 南高卢后,越过阿尔卑斯山,把势力扩展到那尔旁高卢(今法国南部一带)。这时,罗马和迦太基都把目光投向西班牙北部。公元前219年,迦太基主将汉尼拔在经过多年的经营以后,率军攻毁罗马在西班牙的同盟者萨贡托。罗马遂向迦太基人宣战,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前201年)爆发。公元前218年,汉尼拔率领雇佣军从西班牙出发,翻越阿尔卑斯山,突入意大利本土。公元前217年,罗马军队在特拉西美诺湖附近遭到汉尼拔军的伏击,几乎全军覆灭。于是罗马元老院宣布紧急状态,贵族出生的费边被任命为独裁官。费边采取保存实力的拖延战术,不与汉尼拔正面冲突,避免主力决战,用拖延战术消耗汉尼拔的有生力量。战争的拖延使意大利城乡遭到严重破坏,引起普遍不满,因此在罗马要求速战速决的呼声日渐高涨。公元前216年,费边的独裁官任期结束,罗马军与汉尼拔军的激战随即开始。双方的激战发生在坎尼一带,汉尼拔发挥骑兵优势,采用两翼包抄战术,重创罗马军队。坎尼战役对罗马的打击十分沉重。不久,南部、中部和北部意大利的一些地区纷纷脱离罗马。罗马重新恢复费边的战略,避免决战,积蓄力量,严惩倒向汉尼拔的城市,破坏敌人的补给线,战争的优势渐渐转到罗马一边。公元前204年,罗马遣军直趋北非,把战火引入迦太基本土。公元前202年,迦太基军与罗马军激战于北非的扎马,汉尼拔惨遭失败。次年,双方订立和约,规定:迦太基放弃阿非利加以外的全部领土;除保留10艘舰船外,其余一律交与罗马;50年内向罗马赔款1万塔兰特;没有得到罗马的许可,不得与任何国家交战。第二次布匿战争正式结束。

(三)此后,罗马唯恐迦太基强盛,于是在公元前149年发动了第三次布匿战争 (公元前149一前146年)。公元前146年,迦太基城被罗马攻陷,城市被夷为平地,幸存者5万余人皆被卖为奴隶。罗马在迦太基的废墟上设置了一个新的行省,称为“阿非利加”。

3.简述意大利文艺复兴成就

(一)意大利前期(14世纪至15世纪中叶)文艺复兴是文学的繁荣时期,涌现出 一大批文学巨匠,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文坛三杰: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1)但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是《神曲》,它采用梦幻文学的形式,通过对但丁幻游地狱、炼狱和天堂三界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人物的描写,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和封建统治的黑暗残暴,歌颂自由的理性和求知的精神,要求思想解放和宽待异教。

(2)彼特拉克是人文主义的鼻祖,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代表作是抒情诗集《歌集》。《歌集》用意大利文写成,其中多数是爱情诗,歌颂了对恋人劳拉的爱情。彼特拉克摆脱了教会的禁欲主义的束缚,表现了人文主义者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爱情观。彼特拉克的抒情诗,创立了十四行诗这一欧洲诗歌中的重要诗体,为欧洲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3)薄伽丘的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揭露和讽刺了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腐朽糜烂的生活,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阶级不平等和男女不平等,赞美了现世生活和青年男女的爱情,描写了商人、手工业者的智慧和勇敢,反映了新兴市民阶级对禁欲主义的反抗。

(4)佛罗伦萨的美术家乔托是近代现实主义绘画的开拓者、“近代美术的奠基人”。乔托一生的主要成就是壁画,其中以1305-1308年在帕多瓦的阿累那教堂绘制的壁画最为有名,被称为“14世纪意大利艺术的重要纪念碑”。

(5)马萨乔(1401-1428年),是最先探索人体结构和透视法的画家,并发现了远近透视的一些规律,代表作有《失乐园》和《纳税钱》。

(二)意大利后期(15世纪后半期至16世纪为后期)文艺复兴是艺术空前繁荣的时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艺术大师,特别是被称为“艺术三杰”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以马基雅维利和康帕内拉为代表的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

(1)达·芬奇的绘画把人文主义思想内容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完美地结合起来,使绘画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最有名的作品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是1495-1498年为米兰圣玛利亚修道院食堂创作的一幅壁画,取材于圣经故事中关于犹太出卖耶穌的传说。《蒙娜丽莎》是达?芬奇在1503-1506年为佛罗伦萨银行家妻子创作的肖像画,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肖像画之一。

(2)米开朗基罗是著名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作品具有雄浑、豪放、宏伟和充满激情的特点。最有名的代表作是雕塑《大卫像》和《摩西像》。《大卫像》刻画了大卫在即将与巨人决一死战时的英雄气概。《摩西像》是1513-1516年为罗马教皇朱理亚二世陵墓雕刻的大理石雕像,表现出疾恶如仇、无比英勇和刚强坚定的神态,被认为是近代雕刻的最高成就。米开朗基罗的绘画杰作有罗马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创世纪》和墙壁上的祭坛画《末日审判》。

(3)拉斐尔是杰出的画家和建筑师,有“画圣”之称,代表作有《西斯廷圣母像》和《雅典学院》。拉斐尔以擅长画圣母像著称,《西斯廷圣母像》中的圣母没有任何宗教神秘色彩,完全是一幅慈爱、温和的世俗母亲的形象,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雅典学院》塑造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伊壁鸠鲁等古代著名哲学家聚集一堂进行讨论的场面。画的构图成功地运用了空间构成和透视的方法,画面协调集中,色彩丰富,为拉斐尔壁画中最优秀的作品。

(4)提香是另一与米开朗基罗并世的画家,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杰出代表。《圣母升天》是他最有名的宗教画,全画分上、中、下三部分,描绘在众多教徒目睹下上帝和天使迎接圣母升天的奇迹。

(5)马基雅维利(1469-1527年)是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奠基人,被誉为近代“政治学之父”。《君主论》是他的代表作,完整地提出了资产阶级的国家学说。全书系统地阐述了君主统治的各种方式和君主夺权治国的策略思想与政治权术。马基雅维利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出发,以人的眼光来观察政治,使政治摆脱宗教和道德的束缚,对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6)康帕内拉(1568-1639年)是杰出的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代表作《太阳城》通过叙述热那亚航海家与朝圣香客招待所管理员的对话,揭露和抨击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制度,并提出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

4.简述尼克松主义的内容

1969年7月,尼克松上台不久,正式提出尼克松主义,表示美国要从亚洲实行战略收缩。具体内容是:

(一)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

(二)缓和同苏联的关系,提出“以谈判代替对抗”。

(三)在军事上,提出“现实威慑战略”,将“打两个半战争”的战略改为“打一个半战争”的战略。

(四)打开对华关系的大门,利用中国制约苏联。

(五)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美国统治集团为了维持全球霸权而采取的一种政策。其实质是通过维持均势,确保美国的霸权。

三、论述题

1.试分析17-18世纪西欧列强扩张的后果

(1)对殖民国家来说,西欧国家利用国家权力,采取殖民扩张、殖民战争、建立特殊的商业垄断公司,劫掠殖民地、贩卖黑奴等一系列积聚财富的暴力手段,为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开辟了市场,积累了资本。随着贸易范围的扩大,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再不能满足需求。工业革命提上了议事日程。

(2)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野蛮的屠杀、掠夺和奴役,打断了亚、非、拉美的历史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穷的惨祸与灾难,使它们发展缓慢,贫困落后。东西方的历史进程大大拉开了距离。

(3)西方的殖民扩张把全世界都纳入到资本主义体系中,客观上加强了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首先,它导致了人种的重新分布。其次,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也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第三,它使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出现了全球性的经济关系。

2.试分析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的趋势

19世纪晚期,英、法、美、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走上了垄断资本主义的道路,在政治等各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政治特点:第一,国家机器进一步加强。欧美各国均加强了官僚军事和警察机构,强化国家机器的镇压职能,并加强国家的干预职能。第二,行政权力的膨胀和加强。19世纪70年代以前,各国议会都享有很大的权力,然而到19世纪晚期,议会的权力和作用开始缩小,行政机关的权力不断膨胀。第三,政府结构日趋完善。为了适应大工业化时代政府工作专业化的实现,清除腐败,提高工作效率,欧美国家都对政府结构进行了改革,特别是文官制度改革。第四,政治民主进一步扩大。欧美各国在加强国家机器、稳固自己统治的同吋,也逐步放宽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第五,两党制与政党政治的正式形成。在此期间,欧美主要国家形成了两党制、多党制及其他形式的政党政治,它与议会制度共同协调,保持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局。

(二)成因:第一,在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资本主义的阴暗面更加突出,社会不公正现象更趋严重,国民财富的剧增使两极分化更加悬殊,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由于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广泛传播,劳动人民觉悟空前提高,伴随工人阶级政党和工会组织的建立,工人阶级已经成为有组织的、强大的政治力量。资产阶级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第二,列强加紧对海外殖民地的掠夺,使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国家承担的军事事务和职能日益加强。第三,19世纪后期是社会化大生产时代,社会经济生活日趋复杂,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新的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单靠社团或私人力量无法解决。第四,在工业化时代,政府工作的专业性更强了,但旧的政治体制弊病很多,官僚主义等腐败现象丛生。第五,由于资产阶级已牢牢掌握政权,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政治稳定,在政治上必须要更加宽容。第六,科学事业的发展为社会调整提供了物质基础。科学家用他们的知识为政府出谋划策,推动政府在社会各个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工业化的要求。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为资产阶级进行调整提供了物质基础。

3.试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一)表现。1870-1913年间,美国的发展速度呈跳跃式进行,工业增长了8.1倍。1894年,美国工业跃居世界首位。1914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超过240亿美元,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主要的重工业产品中,美国的生铁产量由1860年的84万吨增加到1915年的3300万吨。同期,由于新的炼钢法的采用,钢产量也大踏步向前,从原来的1.2万吨上升到1915年的3200万吨。此外,食品制造和加工、纺织、木材及木材制品工业也成为美国工业的重要支柱。对新兴工业的重视,是美国工业迅速腾飞的重要原因。石油工业自始就是美国的天下,1860年美国的石油开采量还只不过50万桶,1910年突增至20 960万桶。1895年刚刚起步的汽车工业发展更为神速,1914年创下了生产56万辆的水平。

(二)原因。美国经济发展后来居上,除了有赖于它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移民国家的优势、有利的社会政治环境之外,美国人的创新精神值得一提。在这方面,工人出生的工程师泰勒,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新的生产组织方式,这个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泰勒制”被普遍运用于工厂企业,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率和科学的管理方式。而亨利?福特由于发明了能将汽车零件运送到装配工人所需要的地点的环形传送带,使大量生产成为可能。“福特主义”的问世使大批种类繁多的产品投放市场,为美国获得了巨大财富。

4.试分析20世纪前半期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影响

(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是它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二是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

(2)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预示着人类社会将从机械化、电气化的时代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促进了人类文明进程。

(3)对资本主义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垄断不能适应生产力高速发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国家垄断的充分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4)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并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

(5)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6)对全球问题的影响:科技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

?

2014四川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埃赫那吞改革

埃赫那吞是古埃及新王国第18王朝的一位国王(约前1379—前1362年在位),原名叫阿蒙霍特普四世。在位期间他进行过著名的改革:宣布只有太阳神阿吞才是全埃及唯一应该崇拜的神,取消对阿蒙神和其他神的信仰;封闭阿蒙神庙和其他神庙,驱逐其祭司,没收其财产;下令除掉公共场所和神庙墙壁上的“阿蒙”字样;建阿吞神庙,并奉献田产、牲畜和其他财物;将其名字中的“阿蒙”改为“阿吞”,改名为“埃赫那吞”, 意为“对阿吞有益的人”;在底比斯以北建新都;编写了许多歌颂阿吞的诗歌和创作了许多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埃赫那吞改革遭到以阿蒙神庙祭司集团和地方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死后其改革被取消。

2.《吠陀》

印度上古时期的宗教历史文献。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之后的历史的史料主要保存在《吠陀》以及解释《吠陀》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书中。“吠陀”原意为知识、学问,是印度雅利安人的圣书,是婆罗门祭司们祭神用的颂诗、经文和咒语的汇编,也是古代印度人的思想、伦理、道德和法律的依据,具有最高的权威。《吠陀》共四部,即《梨倶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

3.巴比伦之囚

新巴比伦王国时期,耶路撒冷犹太居民被掠至巴比伦尼亚的事件。公元前587年,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第二次进军巴勒斯坦,次年攻陷耶路撒冷,该城大部分居民被掠至巴比伦尼亚。公元前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灭巴比伦后,被囚的犹太人得以重返耶路撒冷。巴比伦之囚对犹太民族凝聚力的孕育及犹太教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4.荷马时代

古希腊历史上氏族制度解体的时代。约公元前11-前9世纪。由于《荷马史诗》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状况,故名。又称“英雄时代”。史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经济制度,铁器开始使用,土地仍为公有,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初步发展,已出现氏族贵族和为数不多的奴隶,失地的农民常沦为雇工,由氏族或大氏族结成部落,进而结成部落联盟,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是军事首长、议事会和成年男子组成的人民大会。随着阶级社会的形成,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产生,荷马时代告终。

5.教皇子午线

1493年在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1493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规定,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并把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归葡萄牙。1494年,西、葡两国又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 里格。当时西班牙人认为自己在这个条约中占了便宜,相信到印度去的航路是在西方。但实际上这条分界线使得葡萄牙人取得了绕道非洲到印度航路上的所有据点。

6.《九十五条论纲》

德意志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于1517年10月30日起草的论证赎罪券功效的提纲。路德提出,教皇没有免除人的罪恶的权力,免罪权在上帝,因此赎罪券可以免罪的说法是错误的。其意义在于,它第一次对天主教关于只有通过教会和教皇才能赎罪的说教予以公开的否定,因而被社会各阶层广为接受,从而引发了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7.东方会议

1927年日本田中内阁为制定侵略中国的方针政策而召开的重要决策会议。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田中内阁为制定对华侵略方针、转嫁国内危机而在东京召开的重要决策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所谓“满蒙政策”。会议通过了《对华政策纲领》,制造了旨在把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分离出去的“满蒙特殊论”。在日本侵华史上,东方会议是一次决定“国策”的重要会议。《对华政策纲领》勾画出田中内阁企图攫取“满蒙”和武力侵华的“积极政策”的基本轮廓,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决定侵占整个东北,加快实现大陆政策。“满蒙特殊论”则成为后来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的理论根据。东方会议预示着一系列重大的武力侵华行动即将展开。

8.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引起苏美之间的冲突。1962年10月,美国空军侦察发现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22日,美国肯尼迪宣布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以阻断正在运往古巴的武器运输线,并以战争相威胁。28日,赫鲁晓夫被迫同意停止在古巴修建导弹基地,并从古巴撤出苏联的导弹。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的结果,它开创了美、苏关系既对抗又对话、既斗争又妥协的新阶段。

二、简答题

1.简述古希腊大殖民的原因

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进行了广泛的殖民运动,殖民者的足迹编辑整个地中海、黑海沿岸。据统计,在此期间参加殖民的希腊城邦共有44个,在上述各地共建的殖民城邦至少在139座以上。

殖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常见的是由于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有限而到海外寻找土地,也有因土地兼并破产失地而到海外另谋生路;经济上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商业发展谋求原料和开辟市场,它在早期不太明显,愈到后期边愈为重要。也有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而被遣送出国或安插于外者;在遇到严重灾荒时,也有殖民海外以求渡过难关者。因此,总的说来,海外殖民是为了解决城邦内部的困难,但它是城邦有组织的活动。

2.简述布匿战争的经过

罗马在征服意大利后向海外扩张,与西地中海强国迦太基发生了争夺西部地中 海霸权的斗争。这场战争从公元前264年开始,至公元前146年结束,历经三次。因 为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人”,而迦太基又是腓尼基人的一个殖民地,因此历史上常常称这场战争为“布匿战争”。

(一)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前241年),是因为争夺西西里岛而引起的。导火线是麦撒那事件。皮洛士战争期间,西西里岛东部叙拉古的意大利雇佣兵强占了西西里东北角的麦撒那城。叙拉古派兵围困该城。城中的意大利人分成两派,分别向罗马和迦太基求援,两强为争夺对西西里的控制权进行了第一次布匿战争。战争开始后,罗马军队首先挫败迦太基人,然后占领叙拉古。迦太基则以强大的海军封锁西西里和意大利海岸,进行回击。为增强海上实力,罗马迅速组建了一支海军,取得了米列和埃克诺穆斯海战的胜利。但进攻迦太基本土的远征军遭到失败。公元前241年,双方在西西里海岸附近的伊伽特群岛决战,罗马取胜,迦太基被迫求和。根据和约,罗马人不仅获得迦太基的大量赔款,而且全部占领了西西里及其附近的意大利岛屿。不久,罗马乘迦太基雇佣兵和奴隶暴动之机,强占了撒丁岛和科西嘉,也将其置为罗马行省。

(二)迦太基不甘心失败,战后在西班牙拓展势力范围,营建反击罗马的基地。 当迦太基人在经营西班牙时,罗马人则迅速向意大利北部进军。罗马人在吞并了山 南高卢后,越过阿尔卑斯山,把势力扩展到那尔旁高卢(今法国南部一带)。这时,罗马和迦太基都把目光投向西班牙北部。公元前219年,迦太基主将汉尼拔在经过多年的经营以后,率军攻毁罗马在西班牙的同盟者萨贡托。罗马遂向迦太基人宣战,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前201年)爆发。公元前218年,汉尼拔率领雇佣军从西班牙出发,翻越阿尔卑斯山,突入意大利本土。公元前217年,罗马军队在特拉西美诺湖附近遭到汉尼拔军的伏击,几乎全军覆灭。于是罗马元老院宣布紧急状态,贵族出生的费边被任命为独裁官。费边采取保存实力的拖延战术,不与汉尼拔正面冲突,避免主力决战,用拖延战术消耗汉尼拔的有生力量。战争的拖延使意大利城乡遭到严重破坏,引起普遍不满,因此在罗马要求速战速决的呼声日渐高涨。公元前216年,费边的独裁官任期结束,罗马军与汉尼拔军的激战随即开始。双方的激战发生在坎尼一带,汉尼拔发挥骑兵优势,采用两翼包抄战术,重创罗马军队。坎尼战役对罗马的打击十分沉重。不久,南部、中部和北部意大利的一些地区纷纷脱离罗马。罗马重新恢复费边的战略,避免决战,积蓄力量,严惩倒向汉尼拔的城市,破坏敌人的补给线,战争的优势渐渐转到罗马一边。公元前204年,罗马遣军直趋北非,把战火引入迦太基本土。公元前202年,迦太基军与罗马军激战于北非的扎马,汉尼拔惨遭失败。次年,双方订立和约,规定:迦太基放弃阿非利加以外的全部领土;除保留10艘舰船外,其余一律交与罗马;50年内向罗马赔款1万塔兰特;没有得到罗马的许可,不得与任何国家交战。第二次布匿战争正式结束。

(三)此后,罗马唯恐迦太基强盛,于是在公元前149年发动了第三次布匿战争 (公元前149一前146年)。公元前146年,迦太基城被罗马攻陷,城市被夷为平地,幸存者5万余人皆被卖为奴隶。罗马在迦太基的废墟上设置了一个新的行省,称为“阿非利加”。

3.简述意大利文艺复兴成就

(一)意大利前期(14世纪至15世纪中叶)文艺复兴是文学的繁荣时期,涌现出 一大批文学巨匠,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文坛三杰: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1)但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是《神曲》,它采用梦幻文学的形式,通过对但丁幻游地狱、炼狱和天堂三界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人物的描写,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和封建统治的黑暗残暴,歌颂自由的理性和求知的精神,要求思想解放和宽待异教。

(2)彼特拉克是人文主义的鼻祖,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代表作是抒情诗集《歌集》。《歌集》用意大利文写成,其中多数是爱情诗,歌颂了对恋人劳拉的爱情。彼特拉克摆脱了教会的禁欲主义的束缚,表现了人文主义者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爱情观。彼特拉克的抒情诗,创立了十四行诗这一欧洲诗歌中的重要诗体,为欧洲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3)薄伽丘的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揭露和讽刺了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腐朽糜烂的生活,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阶级不平等和男女不平等,赞美了现世生活和青年男女的爱情,描写了商人、手工业者的智慧和勇敢,反映了新兴市民阶级对禁欲主义的反抗。

(4)佛罗伦萨的美术家乔托是近代现实主义绘画的开拓者、“近代美术的奠基人”。乔托一生的主要成就是壁画,其中以1305-1308年在帕多瓦的阿累那教堂绘制的壁画最为有名,被称为“14世纪意大利艺术的重要纪念碑”。

(5)马萨乔(1401-1428年),是最先探索人体结构和透视法的画家,并发现了远近透视的一些规律,代表作有《失乐园》和《纳税钱》。

(二)意大利后期(15世纪后半期至16世纪为后期)文艺复兴是艺术空前繁荣的时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艺术大师,特别是被称为“艺术三杰”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以马基雅维利和康帕内拉为代表的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

(1)达·芬奇的绘画把人文主义思想内容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完美地结合起来,使绘画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最有名的作品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是1495-1498年为米兰圣玛利亚修道院食堂创作的一幅壁画,取材于圣经故事中关于犹太出卖耶穌的传说。《蒙娜丽莎》是达?芬奇在1503-1506年为佛罗伦萨银行家妻子创作的肖像画,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肖像画之一。

(2)米开朗基罗是著名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作品具有雄浑、豪放、宏伟和充满激情的特点。最有名的代表作是雕塑《大卫像》和《摩西像》。《大卫像》刻画了大卫在即将与巨人决一死战时的英雄气概。《摩西像》是1513-1516年为罗马教皇朱理亚二世陵墓雕刻的大理石雕像,表现出疾恶如仇、无比英勇和刚强坚定的神态,被认为是近代雕刻的最高成就。米开朗基罗的绘画杰作有罗马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创世纪》和墙壁上的祭坛画《末日审判》。

(3)拉斐尔是杰出的画家和建筑师,有“画圣”之称,代表作有《西斯廷圣母像》和《雅典学院》。拉斐尔以擅长画圣母像著称,《西斯廷圣母像》中的圣母没有任何宗教神秘色彩,完全是一幅慈爱、温和的世俗母亲的形象,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雅典学院》塑造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伊壁鸠鲁等古代著名哲学家聚集一堂进行讨论的场面。画的构图成功地运用了空间构成和透视的方法,画面协调集中,色彩丰富,为拉斐尔壁画中最优秀的作品。

(4)提香是另一与米开朗基罗并世的画家,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杰出代表。《圣母升天》是他最有名的宗教画,全画分上、中、下三部分,描绘在众多教徒目睹下上帝和天使迎接圣母升天的奇迹。

(5)马基雅维利(1469-1527年)是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奠基人,被誉为近代“政治学之父”。《君主论》是他的代表作,完整地提出了资产阶级的国家学说。全书系统地阐述了君主统治的各种方式和君主夺权治国的策略思想与政治权术。马基雅维利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出发,以人的眼光来观察政治,使政治摆脱宗教和道德的束缚,对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6)康帕内拉(1568-1639年)是杰出的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代表作《太阳城》通过叙述热那亚航海家与朝圣香客招待所管理员的对话,揭露和抨击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制度,并提出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

4.简述尼克松主义的内容

1969年7月,尼克松上台不久,正式提出尼克松主义,表示美国要从亚洲实行战略收缩。具体内容是:

(一)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

(二)缓和同苏联的关系,提出“以谈判代替对抗”。

(三)在军事上,提出“现实威慑战略”,将“打两个半战争”的战略改为“打一个半战争”的战略。

(四)打开对华关系的大门,利用中国制约苏联。

(五)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美国统治集团为了维持全球霸权而采取的一种政策。其实质是通过维持均势,确保美国的霸权。

三、论述题

1.试分析17-18世纪西欧列强扩张的后果

(1)对殖民国家来说,西欧国家利用国家权力,采取殖民扩张、殖民战争、建立特殊的商业垄断公司,劫掠殖民地、贩卖黑奴等一系列积聚财富的暴力手段,为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开辟了市场,积累了资本。随着贸易范围的扩大,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再不能满足需求。工业革命提上了议事日程。

(2)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野蛮的屠杀、掠夺和奴役,打断了亚、非、拉美的历史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穷的惨祸与灾难,使它们发展缓慢,贫困落后。东西方的历史进程大大拉开了距离。

(3)西方的殖民扩张把全世界都纳入到资本主义体系中,客观上加强了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首先,它导致了人种的重新分布。其次,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也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第三,它使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出现了全球性的经济关系。

2.试分析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的趋势

19世纪晚期,英、法、美、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走上了垄断资本主义的道路,在政治等各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政治特点:第一,国家机器进一步加强。欧美各国均加强了官僚军事和警察机构,强化国家机器的镇压职能,并加强国家的干预职能。第二,行政权力的膨胀和加强。19世纪70年代以前,各国议会都享有很大的权力,然而到19世纪晚期,议会的权力和作用开始缩小,行政机关的权力不断膨胀。第三,政府结构日趋完善。为了适应大工业化时代政府工作专业化的实现,清除腐败,提高工作效率,欧美国家都对政府结构进行了改革,特别是文官制度改革。第四,政治民主进一步扩大。欧美各国在加强国家机器、稳固自己统治的同吋,也逐步放宽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第五,两党制与政党政治的正式形成。在此期间,欧美主要国家形成了两党制、多党制及其他形式的政党政治,它与议会制度共同协调,保持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局。

(二)成因:第一,在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资本主义的阴暗面更加突出,社会不公正现象更趋严重,国民财富的剧增使两极分化更加悬殊,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由于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广泛传播,劳动人民觉悟空前提高,伴随工人阶级政党和工会组织的建立,工人阶级已经成为有组织的、强大的政治力量。资产阶级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第二,列强加紧对海外殖民地的掠夺,使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国家承担的军事事务和职能日益加强。第三,19世纪后期是社会化大生产时代,社会经济生活日趋复杂,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新的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单靠社团或私人力量无法解决。第四,在工业化时代,政府工作的专业性更强了,但旧的政治体制弊病很多,官僚主义等腐败现象丛生。第五,由于资产阶级已牢牢掌握政权,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政治稳定,在政治上必须要更加宽容。第六,科学事业的发展为社会调整提供了物质基础。科学家用他们的知识为政府出谋划策,推动政府在社会各个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工业化的要求。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为资产阶级进行调整提供了物质基础。

3.试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一)表现。1870-1913年间,美国的发展速度呈跳跃式进行,工业增长了8.1倍。1894年,美国工业跃居世界首位。1914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超过240亿美元,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主要的重工业产品中,美国的生铁产量由1860年的84万吨增加到1915年的3300万吨。同期,由于新的炼钢法的采用,钢产量也大踏步向前,从原来的1.2万吨上升到1915年的3200万吨。此外,食品制造和加工、纺织、木材及木材制品工业也成为美国工业的重要支柱。对新兴工业的重视,是美国工业迅速腾飞的重要原因。石油工业自始就是美国的天下,1860年美国的石油开采量还只不过50万桶,1910年突增至20 960万桶。1895年刚刚起步的汽车工业发展更为神速,1914年创下了生产56万辆的水平。

(二)原因。美国经济发展后来居上,除了有赖于它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移民国家的优势、有利的社会政治环境之外,美国人的创新精神值得一提。在这方面,工人出生的工程师泰勒,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新的生产组织方式,这个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泰勒制”被普遍运用于工厂企业,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率和科学的管理方式。而亨利?福特由于发明了能将汽车零件运送到装配工人所需要的地点的环形传送带,使大量生产成为可能。“福特主义”的问世使大批种类繁多的产品投放市场,为美国获得了巨大财富。

4.试分析20世纪前半期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影响

(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是它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二是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

(2)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预示着人类社会将从机械化、电气化的时代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促进了人类文明进程。

(3)对资本主义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垄断不能适应生产力高速发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国家垄断的充分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4)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并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

(5)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6)对全球问题的影响:科技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

?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