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河北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17河北师范大学学科英语考研分数线)

????

??

??

历史学考研网数十年历史实战化辅导经验 助你历史学考研一次成功?

?

数十万考研人在这里奋斗

做全国最大/升学率最高的历史学考研微平台

联系老师微信:61049244

?

?

?2017河北师范大学中国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周公东征

周公为平定东方三监叛乱而进行的征伐。周武王灭商两年后,因病去世。其子成王尚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辅政。管叔、蔡叔怀疑周公篡权,便与武庚勾结,发动大规模的叛乱。周公率兵东征,用了三年时间才平定了这次叛乱,杀掉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贬黜霍叔,又在洛水北岸修建雒邑(今河南洛阳),作为周的东都,以便于加强对东方的统治。

2.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编撰的编年体通史。记载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等。协助司马光编撰的有刘恕、范祖禹等。书成后,司马光又撰《考异》三十卷、目录三十卷,连同正文二百九十四卷,共三百余万字。其材料除采用已有的十七史外,还引杂史数百种,参阅有关史、传、谱录220多种。元代胡三省注释的《资治通鉴音注》和清代严衍著的《资治通鉴补正》,为《资治通鉴》拾遗补阙。

3.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清末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会衔向清廷上陈的三个奏折。1901年1月,清廷发布变法上谕,刘坤一、张之洞会衔连上三折,奏请变法。第一疏论育才兴学,以教育制度改革为主,主张设学堂、变科举、停武科、奖游学,第二疏论致治、致富、致强之道,所言以整顿变通中国之成法为主,共十二个方面;第三疏论采用西法。此三折成为清末实施新政的范本。

4.租界

近代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强行划定的居留地与自行管理地域。1845年11月,英国通过《上海租地章程》取得第一个租界。此后其他列强争相效尤,在上海及其他通商口岸强划租界。1854年,英、美、法三国领事趁上海小刀会起义之机,攫取了租界内的管理权。中国人民为收回租界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27年1月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宣布放弃在华租界特权,租界制度由此宣告终结。

5.中共一大

即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出席会议的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推举的12名代表和陈独秀的代表包惠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科尔斯基列席了会议。大会讨论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党的基本任务、党的组织原则等问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确定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大会还确定党成立 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关——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李达任宣传主任,张国焘任组织主任。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6.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西藏和平回归祖国事件。长期以来,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领主专政制度,其代表人物是达赖喇嘛等宗教上层人士。经过许多斗争和工作,挫败了美英等阻挠谈判的阴谋。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终于在1951年4月下旬抵京谈判,并于5月23日签署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951年的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的全权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西藏和平解放是中国现代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也是西藏地方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西藏民族从此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西藏人民从此更加深切地体验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西藏地方的历史画卷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二、简单题

1.简述东晋门阀政治及其影响

“门阀士族”是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衰弱于南北朝。后于隋唐时期有过短暂兴起,武则天后一蹶不振,至此消亡。

东晋是门阀士族的鼎盛时期,高门士族琅邪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相继主 持朝政,相形之下皇权反而趋于衰弱。在选官制度上,资品的评定完全演化为以血缘关系区别的门第高下为标准。东晋进一步确立了“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的政治、法律准则。士族内部的等级、士族与寒门的界限也进一步森严,平时士族交友、婚宦等都不能逾越这些界限。在当时,修谱牒之风盛行,私人修谱者比比皆是,其目的就是防“假冒”,以保证士族的特权。

士族制度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政治特点,也是西晋政治腐败黑暗的表现,决定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官僚门阀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消极作用: ?

士族制度的政治、经济特点,决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往往特别尖锐,导致南北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士族田庄经济强化了封闭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腐朽集团,越到后期愈发腐朽,是一群社会寄生虫。

(二)客观上的积极作用:

1.经济上,士族田庄经济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士族占有大量劳动力,强化了封建依附关系,在魏晋动荡的政治局势下,编户农民依附于世家大族,有较为保障的生产条件,这对封建经济的发展显然有利;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作为北方移民核心的士族地主来南方立国创业,客观形势使得他们成为开发南方经济的组织者,他们在南方建立的田庄、山墅,毕竟对江南荒丘山泽地区的开发起了推动作用

2.民族关系上,士族士大夫在推动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思想、科技文化上,士族生活优裕,有条件从事文化事业,部分士族蔑视礼法,倡导个性自由,思想上富有想象和浪漫色彩,因而东晋南朝时期在哲学、文学、书法、绘画、科学上有较多的成就,并且富有特色。

2.简述黄宗羲的政治思想

黄宗羲的主要著作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和《明夷待访录》等。黄宗羲在哲学思想上肯定“理在气中”的唯物主义观点,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对君主专制制度作了深刻的揭露,指出专制帝王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乃害民之贼。又指出专制帝王之法乃“一家之法”,并非天下人之大法。还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反映了当时社会变迁的现实和社会的要求。

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主张学术要切实、有用,不承认在经学之外存在独立的所谓理学,反对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病,提倡修己治人的实学。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认识,主张从小学入手,用训诂名物的方法达其真义。他们的经世致用主张,是对明朝覆亡的反思,也有复明反清的功用在内。但是,随着清政权的巩固,政府一面用大兴文字狱的方式加强思想钳制,另一面提倡整理、考订古典文献以转移人们反清的视线。在这一背景下,顾炎武等人所提倡的重视现实社会问题研究的精神遭到阉割,但他们重视读书、反对空谈的学风对后来的学者却产生了深远影响。

3.简评资政新篇

(一)内容。1859年4月,洪仁轩从香港来到天京。他到天京后不久,被封为干王,总理太平天国朝政。洪仁轩就任不久,便向天王提出了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 。的改革纲领——《资政新篇》。该书分“用人察失”“风风类”“法法类”“刑刑类”四个部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改革问题。在政治方面,提出“禁朋党之弊”,反对“结盟联党”,要求统一号令,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业交通,包括兴建铁路、公路,制造轮船;允许民间雇工开矿,鼓励富民投资,兴办银行,发行纸币等。在文化方面,主张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俗,提倡办学馆、医院,禁止溺婴及买卖人口和使用奴婢,严禁鸦片人口。在外交方面,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外人不得干涉太平天国的内政和“国法”。

(二)意义。《资政新篇》明确提出中国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具有 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比起农民中原有的平均主义理想,这是一个大进步。《资政新篇》并没有给太平天国后期政治带来重大变化,它的思想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是,《资政新篇》不是农民起义实践的产物,不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利益和要求,严重脱离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斗争现实。

4.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洋务运动是清统治集团内部开明士大夫倡导的自强改革运动,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重要步骤。虽然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洋务运动中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带有很强的封建性和买办性,但它们已经引进了西方的机器生产,与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有很大的不同。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进到中国,这也是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洋务运动为近代私人资本主义性质企业的产生起了刺激作用。洋务运动在中国最先建立了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其在生产上的优越性已经凸显出来。正是在洋务运动的引导下,民间的近代企业纷纷发展起来,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之发展壮大起来。两者构成中国社会的新生力量,并推动中国社会向更高层次演进。

(3)洋务运动冲击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客观上奠定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基础。洋务运动主张“西学为用”,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兴办近代工业,使得传统 “夷夏之防”、“义利观”发生变化,开化了社会风气,为从深层次向西方学习奠定了基础。

(4)洋务运动的失败也为后来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洋务运动对西方的学习仅限于物质层面,不能将中国从封建社会的深渊里解救出来。因此,这就提示后来的资产阶级不得不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向西方学习。其后,资产阶级进一步从政治层面和思想层面向西方借鉴就是力证。

5.简述一战对中国的影响

(一)政治影响。1917年,围绕中国是否参战问题,在北京政府内部引发了府院之争,带来了政局上的动荡,最终中国参加了协约国一方。一战后,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但中国代表提出的废除势力范围等合理要求遭到拒绝,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由于民族运动的进一步高涨,中华民族开始了新的觉醒。 ??

(二)经济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法、德等交战国对华商品输入大幅下降,商品需求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工业的市场压力。由于中国远离欧洲战场,国内的资本主义由此得到迅速发展,为一战后中国国内政治变革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思想文化影响。一战后,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影响了中国思想界,为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因素,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同时国内知识分子开始通过一战反思西方文化。

6.简述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土地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完成后,中共中央在1952年下半年开始酝酿和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以便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二)内容。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经毛泽东修改的中宣部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 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这个提纲对总路线作了更为完整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用法律的形式把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全国人民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这两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联系,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三、论述题

1.论述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标志,是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商办企业的出现。产生的主要途径:第一,从19世纪70年代起,一部分官僚、地主、商人和买办,除了投资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之外,有的也独自投资经营近代企业,创建了一批纯粹由私入经营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成为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二,少数手工工场或手工作坊,通过采用机器生产,走上了发展近代工业的道路。这种情况较少,而且他们的资本很有限。

当时出现的比较出名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上海发昌机器厂、继昌隆巢丝厂、贻来牟机器嬙坊、同文书局、天津自来火公司、通久源轧花厂等。

(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

第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过程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主要不是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经过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生产的阶段而产生的,大部分是在外国资本的入侵后,工场手工业遭到破坏和自然经济加速解体的情况下,由官僚、地主、商人、买办直接投资创办的。第二,工业布局不合理,大部分集中在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尤其以上海最多,广州、武汉、天津次之。

第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投资少,规模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主要集中在投资少、利润高的缫丝、火柴、面粉等轻工业部门和小型采矿业,机器制造业微乎,其产业结构严重失调。

第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遭受着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发展道路极为艰难。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资金、设备、原料和产品销售方面不同程度地依赖外国资本主义;在企业开办、关税、厘金及专利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与本国封建势力或多或少地保持一定联系。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以及本国封建主义之间,既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又保持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这些特点,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一种反映。

2.论述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为什么会快速崩溃

国民党为何丢失

大陆这个问题,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进行解释,更可以得出各自 不同的结论。(1)大陆研究观点。大陆学者的主流观点认为,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是 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具体来讲,学者们指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统治基础不牢固;国家机器运转不正常;抗战胜利后的倒行逆施;不解决土地问题;军事上的失败;经济上的崩溃;共产党的强大有力,国际形势不利于国民党。张宪文教授认为,国民党在短短四年时间内陷于政治崩溃的局面并失去对整个中国大陆的统治,究其原因有两条:“第一,严重的政治腐败,大大削弱本身力量;第二,丧失了全国各阶层大多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2)海外研究观点。海外学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陆国民党政权崩溃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国际因素的影响;国民党自身问题;中共力量的发展。总体说来,经过1928年至1949年,作为执政党,国民党是逐步丧失其合法性的。例如,腐败是国民党始终难以祛除的病因,更是导致其统治崩溃的内在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民党政治上专制独裁,是其最大的政治腐败,也是国民党的党、政、军内政治腐败的根源。自宣布进入“训政”阶段后,国民党藉此独揽政权,尽管抗战时期有所改变,但总体上并无大的变化。不受监督的权力易产生腐败。由于法律制度失效,不少国民党政府机构效率极低。五院制并未实现权力相互制衡的原则,但在实际运作中,权力高度集中,监察院和司法院都形同虚设,难以实现监督腐败的作用。例如在制度设计中,监察院并无惩戒之权,被弹劾的腐败官员难以得到应有的惩处。在地方,因为国民党难以在短时间内训练足够多的基层管理人员,以致很多岗位被土豪劣绅所占据,基层秩序极为混乱。基层组织腐败现象十分严重,则直接损害了整个政治体制的基础,导致合法性和权威性危机。

(二)经济腐败。经济腐败直接体现在战后的接收上。日本投降后,尽管国民政府制定了《行政院各部会署局派遣收复区接收人员办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军政机关部门纷纷成立接收机构,抢先接收,乘机将日伪资产划为私有,盗窃盗卖物资,挥霍浪费,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诸如此类的乱象,造成了收复区经济的混乱,并引起了民众的极大怨愤,使国民党的执政合法性急剧流失。

(三)军队腐败。官场的腐败,使国民党军队亦走向腐败。主要体现在军队被视为私有,军队风纪败坏。军政不合,互相倾轧,军队经商,走私资敌,兵役败坏,乱拉壮丁。其实国民党军队腐败主要体现在军队私有和风纪败坏。国民党军队的主要特征虽是党军,但仍然具有传统时代及北洋军阀时期军队私有的观念。由于国民党军队存在中央军和地方军,两者之间长期互相猜疑,而作为最高统帅的蒋介石,则更是不能做到一视同仁。此外,军纪败坏更是军队腐败的一大内容,官兵吸食鸦片,经营商业,克扣军饷。军官官僚化现象突出。

?

2017河北师范大学中国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周公东征

周公为平定东方三监叛乱而进行的征伐。周武王灭商两年后,因病去世。其子成王尚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辅政。管叔、蔡叔怀疑周公篡权,便与武庚勾结,发动大规模的叛乱。周公率兵东征,用了三年时间才平定了这次叛乱,杀掉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贬黜霍叔,又在洛水北岸修建雒邑(今河南洛阳),作为周的东都,以便于加强对东方的统治。

2.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编撰的编年体通史。记载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等。协助司马光编撰的有刘恕、范祖禹等。书成后,司马光又撰《考异》三十卷、目录三十卷,连同正文二百九十四卷,共三百余万字。其材料除采用已有的十七史外,还引杂史数百种,参阅有关史、传、谱录220多种。元代胡三省注释的《资治通鉴音注》和清代严衍著的《资治通鉴补正》,为《资治通鉴》拾遗补阙。

3.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清末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会衔向清廷上陈的三个奏折。1901年1月,清廷发布变法上谕,刘坤一、张之洞会衔连上三折,奏请变法。第一疏论育才兴学,以教育制度改革为主,主张设学堂、变科举、停武科、奖游学,第二疏论致治、致富、致强之道,所言以整顿变通中国之成法为主,共十二个方面;第三疏论采用西法。此三折成为清末实施新政的范本。

4.租界

近代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强行划定的居留地与自行管理地域。1845年11月,英国通过《上海租地章程》取得第一个租界。此后其他列强争相效尤,在上海及其他通商口岸强划租界。1854年,英、美、法三国领事趁上海小刀会起义之机,攫取了租界内的管理权。中国人民为收回租界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27年1月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宣布放弃在华租界特权,租界制度由此宣告终结。

5.中共一大

即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出席会议的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推举的12名代表和陈独秀的代表包惠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科尔斯基列席了会议。大会讨论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党的基本任务、党的组织原则等问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确定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大会还确定党成立 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关——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李达任宣传主任,张国焘任组织主任。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6.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西藏和平回归祖国事件。长期以来,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领主专政制度,其代表人物是达赖喇嘛等宗教上层人士。经过许多斗争和工作,挫败了美英等阻挠谈判的阴谋。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终于在1951年4月下旬抵京谈判,并于5月23日签署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951年的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的全权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西藏和平解放是中国现代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也是西藏地方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西藏民族从此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西藏人民从此更加深切地体验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西藏地方的历史画卷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二、简单题

1.简述东晋门阀政治及其影响

“门阀士族”是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衰弱于南北朝。后于隋唐时期有过短暂兴起,武则天后一蹶不振,至此消亡。

东晋是门阀士族的鼎盛时期,高门士族琅邪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相继主 持朝政,相形之下皇权反而趋于衰弱。在选官制度上,资品的评定完全演化为以血缘关系区别的门第高下为标准。东晋进一步确立了“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的政治、法律准则。士族内部的等级、士族与寒门的界限也进一步森严,平时士族交友、婚宦等都不能逾越这些界限。在当时,修谱牒之风盛行,私人修谱者比比皆是,其目的就是防“假冒”,以保证士族的特权。

士族制度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政治特点,也是西晋政治腐败黑暗的表现,决定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官僚门阀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消极作用: ?

士族制度的政治、经济特点,决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往往特别尖锐,导致南北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士族田庄经济强化了封闭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腐朽集团,越到后期愈发腐朽,是一群社会寄生虫。

(二)客观上的积极作用:

1.经济上,士族田庄经济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士族占有大量劳动力,强化了封建依附关系,在魏晋动荡的政治局势下,编户农民依附于世家大族,有较为保障的生产条件,这对封建经济的发展显然有利;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作为北方移民核心的士族地主来南方立国创业,客观形势使得他们成为开发南方经济的组织者,他们在南方建立的田庄、山墅,毕竟对江南荒丘山泽地区的开发起了推动作用

2.民族关系上,士族士大夫在推动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思想、科技文化上,士族生活优裕,有条件从事文化事业,部分士族蔑视礼法,倡导个性自由,思想上富有想象和浪漫色彩,因而东晋南朝时期在哲学、文学、书法、绘画、科学上有较多的成就,并且富有特色。

2.简述黄宗羲的政治思想

黄宗羲的主要著作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和《明夷待访录》等。黄宗羲在哲学思想上肯定“理在气中”的唯物主义观点,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对君主专制制度作了深刻的揭露,指出专制帝王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乃害民之贼。又指出专制帝王之法乃“一家之法”,并非天下人之大法。还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反映了当时社会变迁的现实和社会的要求。

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主张学术要切实、有用,不承认在经学之外存在独立的所谓理学,反对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病,提倡修己治人的实学。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认识,主张从小学入手,用训诂名物的方法达其真义。他们的经世致用主张,是对明朝覆亡的反思,也有复明反清的功用在内。但是,随着清政权的巩固,政府一面用大兴文字狱的方式加强思想钳制,另一面提倡整理、考订古典文献以转移人们反清的视线。在这一背景下,顾炎武等人所提倡的重视现实社会问题研究的精神遭到阉割,但他们重视读书、反对空谈的学风对后来的学者却产生了深远影响。

3.简评资政新篇

(一)内容。1859年4月,洪仁轩从香港来到天京。他到天京后不久,被封为干王,总理太平天国朝政。洪仁轩就任不久,便向天王提出了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 。的改革纲领——《资政新篇》。该书分“用人察失”“风风类”“法法类”“刑刑类”四个部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改革问题。在政治方面,提出“禁朋党之弊”,反对“结盟联党”,要求统一号令,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业交通,包括兴建铁路、公路,制造轮船;允许民间雇工开矿,鼓励富民投资,兴办银行,发行纸币等。在文化方面,主张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俗,提倡办学馆、医院,禁止溺婴及买卖人口和使用奴婢,严禁鸦片人口。在外交方面,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外人不得干涉太平天国的内政和“国法”。

(二)意义。《资政新篇》明确提出中国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具有 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比起农民中原有的平均主义理想,这是一个大进步。《资政新篇》并没有给太平天国后期政治带来重大变化,它的思想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是,《资政新篇》不是农民起义实践的产物,不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利益和要求,严重脱离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斗争现实。

4.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洋务运动是清统治集团内部开明士大夫倡导的自强改革运动,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重要步骤。虽然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洋务运动中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带有很强的封建性和买办性,但它们已经引进了西方的机器生产,与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有很大的不同。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进到中国,这也是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洋务运动为近代私人资本主义性质企业的产生起了刺激作用。洋务运动在中国最先建立了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其在生产上的优越性已经凸显出来。正是在洋务运动的引导下,民间的近代企业纷纷发展起来,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之发展壮大起来。两者构成中国社会的新生力量,并推动中国社会向更高层次演进。

(3)洋务运动冲击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客观上奠定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基础。洋务运动主张“西学为用”,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兴办近代工业,使得传统 “夷夏之防”、“义利观”发生变化,开化了社会风气,为从深层次向西方学习奠定了基础。

(4)洋务运动的失败也为后来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洋务运动对西方的学习仅限于物质层面,不能将中国从封建社会的深渊里解救出来。因此,这就提示后来的资产阶级不得不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向西方学习。其后,资产阶级进一步从政治层面和思想层面向西方借鉴就是力证。

5.简述一战对中国的影响

(一)政治影响。1917年,围绕中国是否参战问题,在北京政府内部引发了府院之争,带来了政局上的动荡,最终中国参加了协约国一方。一战后,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但中国代表提出的废除势力范围等合理要求遭到拒绝,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由于民族运动的进一步高涨,中华民族开始了新的觉醒。 ??

(二)经济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法、德等交战国对华商品输入大幅下降,商品需求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工业的市场压力。由于中国远离欧洲战场,国内的资本主义由此得到迅速发展,为一战后中国国内政治变革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思想文化影响。一战后,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影响了中国思想界,为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因素,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同时国内知识分子开始通过一战反思西方文化。

6.简述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土地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完成后,中共中央在1952年下半年开始酝酿和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以便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二)内容。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经毛泽东修改的中宣部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 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这个提纲对总路线作了更为完整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用法律的形式把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全国人民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这两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联系,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三、论述题

1.论述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标志,是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商办企业的出现。产生的主要途径:第一,从19世纪70年代起,一部分官僚、地主、商人和买办,除了投资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之外,有的也独自投资经营近代企业,创建了一批纯粹由私入经营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成为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二,少数手工工场或手工作坊,通过采用机器生产,走上了发展近代工业的道路。这种情况较少,而且他们的资本很有限。

当时出现的比较出名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上海发昌机器厂、继昌隆巢丝厂、贻来牟机器嬙坊、同文书局、天津自来火公司、通久源轧花厂等。

(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

第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过程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主要不是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经过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生产的阶段而产生的,大部分是在外国资本的入侵后,工场手工业遭到破坏和自然经济加速解体的情况下,由官僚、地主、商人、买办直接投资创办的。第二,工业布局不合理,大部分集中在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尤其以上海最多,广州、武汉、天津次之。

第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投资少,规模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主要集中在投资少、利润高的缫丝、火柴、面粉等轻工业部门和小型采矿业,机器制造业微乎,其产业结构严重失调。

第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遭受着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发展道路极为艰难。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资金、设备、原料和产品销售方面不同程度地依赖外国资本主义;在企业开办、关税、厘金及专利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与本国封建势力或多或少地保持一定联系。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以及本国封建主义之间,既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又保持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这些特点,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一种反映。

2.论述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为什么会快速崩溃

国民党为何丢失大陆这个问题,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进行解释,更可以得出各自 不同的结论。(1)大陆研究观点。大陆学者的主流观点认为,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是 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具体来讲,学者们指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统治基础不牢固;国家机器运转不正常;抗战胜利后的倒行逆施;不解决土地问题;军事上的失败;经济上的崩溃;共产党的强大有力,国际形势不利于国民党。张宪文教授认为,国民党在短短四年时间内陷于政治崩溃的局面并失去对整个中国大陆的统治,究其原因有两条:“第一,严重的政治腐败,大大削弱本身力量;第二,丧失了全国各阶层大多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2)海外研究观点。海外学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陆国民党政权崩溃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国际因素的影响;国民党自身问题;中共力量的发展。总体说来,经过1928年至1949年,作为执政党,国民党是逐步丧失其合法性的。例如,腐败是国民党始终难以祛除的病因,更是导致其统治崩溃的内在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民党政治上专制独裁,是其最大的政治腐败,也是国民党的党、政、军内政治腐败的根源。自宣布进入“训政”阶段后,国民党藉此独揽政权,尽管抗战时期有所改变,但总体上并无大的变化。不受监督的权力易产生腐败。由于法律制度失效,不少国民党政府机构效率极低。五院制并未实现权力相互制衡的原则,但在实际运作中,权力高度集中,监察院和司法院都形同虚设,难以实现监督腐败的作用。例如在制度设计中,监察院并无惩戒之权,被弹劾的腐败官员难以得到应有的惩处。在地方,因为国民党难以在短时间内训练足够多的基层管理人员,以致很多岗位被土豪劣绅所占据,基层秩序极为混乱。基层组织腐败现象十分严重,则直接损害了整个政治体制的基础,导致合法性和权威性危机。

(二)经济腐败。经济腐败直接体现在战后的接收上。日本投降后,尽管国民政府制定了《行政院各部会署局派遣收复区接收人员办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军政机关部门纷纷成立接收机构,抢先接收,乘机将日伪资产划为私有,盗窃盗卖物资,挥霍浪费,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诸如此类的乱象,造成了收复区经济的混乱,并引起了民众的极大怨愤,使国民党的执政合法性急剧流失。

(三)军队腐败。官场的腐败,使国民党军队亦走向腐败。主要体现在军队被视为私有,军队风纪败坏。军政不合,互相倾轧,军队经商,走私资敌,兵役败坏,乱拉壮丁。其实国民党军队腐败主要体现在军队私有和风纪败坏。国民党军队的主要特征虽是党军,但仍然具有传统时代及北洋军阀时期军队私有的观念。由于国民党军队存在中央军和地方军,两者之间长期互相猜疑,而作为最高统帅的蒋介石,则更是不能做到一视同仁。此外,军纪败坏更是军队腐败的一大内容,官兵吸食鸦片,经营商业,克扣军饷。军官官僚化现象突出。

?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