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 考研成绩424分,如何得高分 我是这么做到的!

专业课的复习自己在一战时就吃了很大的亏。那时候太过拘泥于书本,而且当时学校的参考书达到九本之多。所以自己虽然铆足了劲在背,但是要把九本书上的知识点不分重点地全部背下来还是很困难,以致于到最后自己背得都越来越混乱,心里也越来越没底。第二个失败的经验是关于真题。和所有人一样,我当时也在网上买到了所考学校专业的真题,而且还是近十年的真题。但值得注意的是考试的题型、风格其实过几年就会变化,更具有参考价值的可以说就是最近一两年的真题。

二战的时候我加强了对一些学术大咖近几年所发表论文的关注,在知网上看看新闻传播学方面的几本比较知名的期刊,最后半个月我还买了《新闻传播学热点专题八十讲》。将当年比较热点的话题总结出来,同时联系今年的一些事件,注重案例的积累分析。这样做确实能让自己在论述、分析题上有更多的东西可写。当然参考书上的内容还是基础,一定要记牢,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理论。不过还是应该对重点有所侧重,对于不那么重要的知识点有个印象就好,毕竟复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把书上的内容事无巨细地记

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考试时碰到了自己不那么熟悉的知识点也不要慌,要相信你不知道的内容别人也不一定清楚,然后冷静地回忆一下有什么自己知道的相关内容是可以写的。对于跨专业的考生,尤其要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即使是学校给出的参考书上没怎么涉及到的。复试时也可能用到,毕竟自己二战时最大的失败就是这点没做好,以致于复试时表现不佳。

而我这次的英语考得不错(其实我也从没想到自己能考89分),所以这里就着重介绍一下我备考英语的心得吧。

其实第一次考研的暑假刚做考研英语题的时候,自己完全是懵的。完型填空每次能错12个左右,一篇阅读理解5道题起码要错3道,错到让我怀疑自己能不能考到60分。但在学英语上积累还是很重要的。随着单词越背越多,题越做多,慢慢地做题的正确率就会上升。所以,即使现在你觉得自己的英语完全已经没希望了,也千万不要放弃。

在我看来,英语最重要的还是单词。我买了一本考研的考研英语词汇书,一共是50个单元。最初是每天背一个单元,并且在第二天复习前一天所背的内容。就这样大概全书背3遍之后,记得的单词变多了,就每天背两个单元。到最后单词都背得差不多了,就把实在记不下来的单词输入手机应用的单词本,继续每天背。背单词作为每天复习的基本内容,一直持续到考试前一天。不过,最初背第一遍的时候是真的记不住,但也不用紧张,因为背个5遍以上就基本能记住了。

然后重要的就是做题了。我是从历年考研英语真题开始做的,每天做一篇完型填空或是两篇阅读理解。但对于真题,我在分析上花的时间远比做题长。在做完题之后,我会把阅读的材料一句一句的翻译,然后对照黄皮书的真题解析的翻译,看看与自己的有何出入,然后用笔标记出来。就这样认真做两遍真题,我觉得收获还是很多的。真题做完之后,我买了一本阅读理解的专题训练集来做。不过至于什么样的习题集好,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分析。之前我因为网上一篇经验贴的推荐买了考研系列的,做了几天之后感觉并不适合自己,于是又买了帖子中认为不好的黄皮书系列,结果我感觉后者比前者更好。

虽说阅读可能是考研英语题中最被重视的部分,但还是不要忽视了作文。第一次考研我就是在作文上吃了亏。当时由于没有分配好时间,所以根本没什么时间练习作文了。二战的时候我吸取了上次的经验,大概在考试的前两三个月,我就开始每三天背一篇范文。我没有选择在最后一个月去背模板,因为我觉得在考试时无论时间还是自己的心态都难免会紧张,而一紧张之前背的模板可能就忘了,所以平时多读多背培养语感还是更有用些。至于翻译,因为之前在做真题的时候就有练习翻译,所以就只是在考试前两个星期做了一些翻译题。

至于政治,可能是考研所有科目中需要花费时间最少的了。我这两年都是在大纲出来之后才开始复习的,用的资料也是考研系列的真题和1000题以及风中劲草系列的核心考点。值得注意的是,考研最后的八套卷和四套卷上的问答题一定要留出时间好好准备,因为每年的热点就是这些。不要像我第一次考研时,在去考场的地铁上还要抓紧时间看看没看完的两套试卷。

有人说考研就像被关在一间漆黑的房子里洗衣服。这虽然很形象,但其实只要你真正决定了考研,你就会发现,每天专心复习特别安心也特别充实。

我想无论考研的结果如何,自己这段努力的过程都是很有意义的。在考研之前,我感觉自己是一个做事特别没耐心的人,经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在准备考研的这段时间里,我开始坚持背单词,坚持看书,才发现之前觉得自己没办法坚持的事情其实都可以坚持下来。所以我相信,这段努力的过程对于我们日后的人生都是有帮助的,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我们能够遇见更好的自己。

希望我的这点心得体会能够对准备考研的学弟学妹们有所帮助,也感谢所有在考研路上帮助过我的人。相信有着正确的方法与足够的努力,你们都能够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迈入自己理想的校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