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吉林大学古籍所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2020吉林大学古籍所中国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汉代版《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于临沂银雀山汉墓中。

2.?城濮之战

春秋时晋国、楚国之间的战役。鲁僖公二十七年(前633),楚成王率兵攻宋,宋线晋求救。次年,晋文公伐楚盟国曹、卫,晋、楚两军对峙。楚成王命楚将子玉撤兵,子玉不听。晋文公退避三舍(九十里)。四月,晋军及宋、秦、齐军与楚、陈、蔡军战于城濮(pú)(今山东)。晋下军先击溃陈、蔡,楚右军随之而溃。晋栾枝率部佯退,诱楚中军追击。晋中军与上军击楚左军,左军亦溃,楚全军大败,晋文公遂成霸王

3.?田氏代齐

战国初年齐国卿大夫田氏家族取代姜氏成为齐侯的事件。公元前481年,齐国卿大夫田常发动武装政变,把齐国强大的贵族如鲍氏、晏氏等全部消灭,并杀死了齐简公,另立简公之弟为国君,政权完全控制在田氏手中,国君实际成为傀儡。到田常的曾孙田和时,他于公元前391年废掉齐康公,自立为国君,完成了田氏代姜氏之齐的过程。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诸侯。

4.?司隶校尉

司隶校尉,旧号卧虎,是汉至魏晋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始置于汉武帝征和四年(前89年),汉成帝元延四年(前9年)曾省去,汉哀帝时复置,省去校尉而称司隶。东汉时复称司隶校尉。

西汉时司隶校尉秩为二千石,东汉时改为比二千石。属官有从事、假佐等。又率领有由一千二百名中都官徒隶所组成的武装队伍,司隶校尉因此而得名。一直到三国魏晋时期,司隶校尉都是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方的秘密监察官。

5.?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或称永嘉之祸,是发生在西晋时代的一场动乱事件。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西晋中后期八王之乱,加以天灾连年,胡人遂乘时入侵。永兴元年(304年),南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逐步控制并州部分地区,自称汉王。光熙元年(306年),晋惠帝死,司马炽嗣位,是为怀帝,改元永嘉。刘渊遣石勒等大举南侵,屡破晋军,势力日益强大。永嘉二年,刘渊正式称帝,四年刘渊死。子刘聪继位。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歼灭十万晋军,又杀太尉王衍及诸王公。旋攻入京师洛阳,俘获怀帝,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 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史称衣冠南渡。

6.?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万历十

七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董其昌擅画山水,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董其昌主张学古变古,但在书法神韵问题上的迷信观念,却比古人尤有过之”。存世作品有《岩居图》《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戏鸿堂帖》(刻帖)等。

二、简答题

1.?汉武帝的财政措施

(1)改革币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元鼎四年(前113),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币,将钱币大权收归中央,成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即由水衡 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是为三官钱。因钱币重五铢,上有“五铢”二字,故又称五铢钱。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通行全国。

(2)盐铁收归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政策。

汉初盐铁业为自由经营。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汉武帝采用大商人孔仅和东郭咸阳的建议,开始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

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采纳大农令桑弘羊的建议,在全国实行均输平准政策。均输法主要是针对各郡国输送贡物入京烦难,农民的劳役负担沉重以及贡物在运输中损坏和变质等问题提出的。各郡国设置均 输官吏,令工官造车辆,加强运输力量,各郡国应交的贡品,除特优者仍应直接运送京师外,一般贡品则按当地市场价格,折合成当地丰饶而价廉的土特产品,交给均输官,由他负责运到其他价高地区销售。这样既解决了上述困难,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得以增加。平准是封建国家运用手中掌握的大量物资和经济力量,贵时抛售,贱时收买,以稳定市场物价的一种经济活动。为了执行此法,大农令充实调整为大司农,在其下设立平准令丞,专门管理此事。平准法的推行,调整供需,又防止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从中牟利。

(3)颁布算缗、告缗令。

为了打击富商大贾、高利贷者的经济实力,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汉武帝分别于元狩四年(前119)和元鼎三年(前114)颁布了算缗、告缗令。对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和车船所有者征收财产税。对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者,鼓励知情者揭发,凡揭发属实,即被没收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告发者奖给被没收财产的一半。同时重申,禁止商人占有土地,违者没收。中央通过这一政策增加了收入。

上述法令的施行,限制和打击了富商大贾、豪强、贵族的经济势力,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暂时缓解了由于战争和奢侈浪费所造成的困难。

2.?春秋时期轻天重民由来

提示:

春秋时期,奴隶制逐渐解体,封建制逐渐形成,宗法与神权政治走向末路,反映到社会思想上就是对“天”的信仰的动摇与重民思想的建立。此时,“天”被改造为一个泛化的、自然化的概念,其神秘主义的性质大大减弱,并且人们开始主要从政治本身的原因来说明、解释政治的兴亡,而不仅仅求解于神意或天命。即政治的兴亡取决于民心之向背和统治者的政策与品质。这种把民的地位摆在神之上和反对人祭的思想是奴隶制崩溃的反映。

3.?魏晋南北朝注明书法家及其风格

三国(魏)时期的钟繇是第一个确立楷书地位的书法大家,他的《荐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他与卫觊分庭抗礼,形成南北两派书风。

晋时玄风大炽,谈玄论道、风流倜傥为时代之风气,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恬淡之美,一时“父子争胜,兄弟竞爽”,南朝缣素流传,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论著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乃书家所难,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加以陆(机)、卫(瓘)、索(靖)、王(导)、谢(安)、郗(鉴)、庾(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光炳千秋。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之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

北朝重厚葬,褒扬先世、显露家业、佞佛造像、刻石为多。余如北碑南贴、北楷南行、北民南士、北雄南秀皆是其差异之处。

如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则是南梁《瘗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可谓南北双星。北派书写者多为庶人,书不具名,故书法史称北魏书法为民间书法,若以名而论,当推郑道昭父子为一时冠冕,被誉为“书中之圣”、北派王右军。

三、论述题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主要思想

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从孔子开创到变成官方哲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期间也接受了许多其它文化的冲击与挑战,以及在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儒家伦理也同样经历了一个时代思想的冲击。

先秦原始儒学,以《礼记》、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特点是重人事, 重伦理,讲“修、齐、治、平”。突出讲“道”,“道”是客观的外在的社会准则,强调“守道”、“志于道”。“德”是内在的品性,强调“据于德”。使“道”匀“德”的统一,客观与主观的结合。这种理论符合当时氏族社会帮国分立的状况,“守道修德”、“专于道,据于德”。 总体而言,先秦儒学缺乏深刻的理论基础,孟、荀虽然提出了性善、性恶之说,但都较粗糙, 主要是利用类比的方法。

春秋时期,孔子开创儒家学派,主张“仁”的思想。但那个烽烟四起群雄争霸的年代,“仁”的思想不能为统治者逐鹿中原,成就大一统的霸业。所以有了孔子与弟子的周游列国。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成为了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人性本善,他将“仁”的思想运用到政治思想上,他希望以推行“仁政”来结速纷乱的列国分争局面,但依然没有在那个纷乱的年代实现。而儒学的思想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八王之乱的历史原因

八王之乱发生的重要原因是晋武帝司马炎在安排继任者人选上的重大失误。他在立皇太子和选太子妃问题上的重大失误,造成了贾南风得以干政弄权,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的爆发。

关于导致八王之乱的原因,历史学界尚有争议。

王仲荦认为:八王之乱是由于“使诸王出专方面重镇所致”,“如武帝末年,用秦王柬都督关中,楚王玮都督荆州,淮南王允都督江、扬二州,汝南王亮出镇许昌。惠帝即位,用梁王肜、赵王伦、河间王颙先后镇关中,成都王颖镇邺。赵王伦擅政,用齐王冏镇许昌。……一切割据称雄与举兵向阙的事情,也均由此而起”。

何兹全认为:晋因惩魏氏孤立之敝而建立的宗室诸侯的特权,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度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发展,宗室诸侯王恰好成为分割皇权的势力,以致出来了八王之乱。可以这样说,士族门阀势力的恶性发展,为八王之乱的发生提供了政治基础;分封食邑制度,使宗王有了发展自己经济力量和集聚军事力量的根据地;宗王出镇使宗王都督掌握了相当大的军权,是他们敢于发动变乱的军事基础;晋武帝选嗣不当,给叛乱者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而引发八王之乱的直接因素则是贾后专政。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是开国元老贾充之女,大司马衷两岁,貌丑而凶狠,怀有政治野心,并且手段毒辣。晋武帝时,外戚贾氏和杨氏都有重要的政治地位。晋武帝死后,晋惠帝无能力治理朝政,以致后来引起宗室、外戚争权夺利,贾南风得以专权。而贾南风推行的女性专制主义统治政策则成为八王之乱的直接导火索。

?

2020吉林大学古籍所中国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汉代版《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于临沂银雀山汉墓中。

2.?城濮之战

春秋时晋国、楚国之间的战役。鲁僖公二十七年(前633),楚成王率兵攻宋,宋线晋求救。次年,晋文公伐楚盟国曹、卫,晋、楚两军对峙。楚成王命楚将子玉撤兵,子玉不听。晋文公退避三舍(九十里)。四月,晋军及宋、秦、齐军与楚、陈、蔡军战于城濮(pú)(今山东)。晋下军先击溃陈、蔡,楚右军随之而溃。晋栾枝率部佯退,诱楚中军追击。晋中军与上军击楚左军,左军亦溃,楚全军大败,晋文公遂成霸王

3.?田氏代齐

战国初年齐国卿大夫田氏家族取代姜氏成为齐侯的事件。公元前481年,齐国卿大夫田常发动武装政变,把齐国强大的贵族如鲍氏、晏氏等全部消灭,并杀死了齐简公,另立简公之弟为国君,政权完全控制在田氏手中,国君实际成为傀儡。到田常的曾孙田和时,他于公元前391年废掉齐康公,自立为国君,完成了田氏代姜氏之齐的过程。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诸侯。

4.?司隶校尉

司隶校尉,旧号卧虎,是汉至魏晋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始置于汉武帝征和四年(前89年),汉成帝元延四年(前9年)曾省去,汉哀帝时复置,省去校尉而称司隶。东汉时复称司隶校尉。

西汉时司隶校尉秩为二千石,东汉时改为比二千石。属官有从事、假佐等。又率领有由一千二百名中都官徒隶所组成的武装队伍,司隶校尉因此而得名。一直到三国魏晋时期,司隶校尉都是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方的秘密监察官。

5.?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或称永嘉之祸,是发生在西晋时代的一场动乱事件。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西晋中后期八王之乱,加以天灾连年,胡人遂乘时入侵。永兴元年(304年),南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逐步控制并州部分地区,自称汉王。光熙元年(306年),晋惠帝死,司马炽嗣位,是为怀帝,改元永嘉。刘渊遣石勒等大举南侵,屡破晋军,势力日益强大。永嘉二年,刘渊正式称帝,四年刘渊死。子刘聪继位。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歼灭十万晋军,又杀太尉王衍及诸王公。旋攻入京师洛阳,俘获怀帝,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 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史称衣冠南渡。

6.?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董其昌擅画山水,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董其昌主张学古变古,但在书法神韵问题上的迷信观念,却比古人尤有过之”。存世作品有《岩居图》《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戏鸿堂帖》(刻帖)等。

二、简答题

1.?汉武帝的财政措施

(1)改革币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元鼎四年(前113),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币,将钱币大权收归中央,成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即由水衡 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是为三官钱。因钱币重五铢,上有“五铢”二字,故又称五铢钱。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通行全国。

(2)盐铁收归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政策。

汉初盐铁业为自由经营。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汉武帝采用大商人孔仅和东郭咸阳的建议,开始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

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采纳大农令桑弘羊的建议,在全国实行均输平准政策。均输法主要是针对各郡国输送贡物入京烦难,农民的劳役负担沉重以及贡物在运输中损坏和变质等问题提出的。各郡国设置均 输官吏,令工官造车辆,加强运输力量,各郡国应交的贡品,除特优者仍应直接运送京师外,一般贡品则按当地市场价格,折合成当地丰饶而价廉的土特产品,交给均输官,由他负责运到其他价高地区销售。这样既解决了上述困难,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得以增加。平准是封建国家运用手中掌握的大量物资和经济力量,贵时抛售,贱时收买,以稳定市场物价的一种经济活动。为了执行此法,大农令充实调整为大司农,在其下设立平准令丞,专门管理此事。平准法的推行,调整供需,又防止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从中牟利。

(3)颁布算缗、告缗令。

为了打击富商大贾、高利贷者的经济实力,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汉武帝分别于元狩四年(前119)和元鼎三年(前114)颁布了算缗、告缗令。对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和车船所有者征收财产税。对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者,鼓励知情者揭发,凡揭发属实,即被没收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告发者奖给被没收财产的一半。同时重申,禁止商人占有土地,违者没收。中央通过这一政策增加了收入。

上述法令的施行,限制和打击了富商大贾、豪强、贵族的经济势力,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暂时缓解了由于战争和奢侈浪费所造成的困难。

2.?春秋时期轻天重民由来

提示:

春秋时期,奴隶制逐渐解体,封建制逐渐形成,宗法与神权政治走向末路,反映到社会思想上就是对“天”的信仰的动摇与重民思想的建立。此时,“天”被改造为一个泛化的、自然化的概念,其神秘主义的性质大大减弱,并且人们开始主要从政治本身的原因来说明、解释政治的兴亡,而不仅仅求解于神意或天命。即政治的兴亡取决于民心之向背和统治者的政策与品质。这种把民的地位摆在神之上和反对人祭的思想是奴隶制崩溃的反映。

3.?魏晋南北朝注明书法家及其风格

三国(魏)时期的钟繇是第一个确立楷书地位的书法大家,他的《荐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他与卫觊分庭抗礼,形成南北两派书风。

晋时玄风大炽,谈玄论道、风流倜傥为时代之风气,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恬淡之美,一时“父子争胜,兄弟竞爽”,南朝缣素流传,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论著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乃书家所难,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加以陆(机)、卫(瓘)、索(靖)、王(导)、谢(安)、郗(鉴)、庾(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光炳千秋。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之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

北朝重厚葬,褒扬先世、显露家业、佞佛造像、刻石为多。余如北碑南贴、北楷南行、北民南士、北雄南秀皆是其差异之处。

如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则是南梁《瘗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可谓南北双星。北派书写者多为庶人,书不具名,故书法史称北魏书法为民间书法,若以名而论,当推郑道昭父子为一时冠冕,被誉为“书中之圣”、北派王右军。

三、论述题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主要思想

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从孔子开创到变成官方哲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期间也接受了许多其它文化的冲击与挑战,以及在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儒家伦理也同样经历了一个时代思想的冲击。

先秦原始儒学,以《礼记》、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特点是重人事, 重伦理,讲“修、齐、治、平”。突出讲“道”,“道”是客观的外在的社会准则,强调“守道”、“志于道”。“德”是内在的品性,强调“据于德”。使“道”匀“德”的统一,客观与主观的结合。这种理论符合当时氏族社会帮国分立的状况,“守道修德”、“专于道,据于德”。 总体而言,先秦儒学缺乏深刻的理论基础,孟、荀虽然提出了性善、性恶之说,但都较粗糙, 主要是利用类比的方法。

春秋时期,孔子开创儒家学派,主张“仁”的思想。但那个烽烟四起群雄争霸的年代,“仁”的思想不能为统治者逐鹿中原,成就大一统的霸业。所以有了孔子与弟子的周游列国。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成为了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人性本善,他将“仁”的思想运用到政治思想上,他希望以推行“仁政”来结速纷乱的列国分争局面,但依然没有在那个纷乱的年代实现。而儒学的思想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八王之乱的历史原因

八王之乱发生的重要原因是晋武帝司马炎在安排继任者人选上的重大失误。他在立皇太子和选太子妃问题上的重大失误,造成了贾南风得以干政弄权,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的爆发。

关于导致八王之乱的原因,历史学界尚有争议。

王仲荦认为:八王之乱是由于“使诸王出专方面重镇所致”,“如武帝末年,用秦王柬都督关中,楚王玮都督荆州,淮南王允都督江、扬二州,汝南王亮出镇许昌。惠帝即位,用梁王肜、赵王伦、河间王颙先后镇关中,成都王颖镇邺。赵王伦擅政,用齐王冏镇许昌。……一切割据称雄与举兵向阙的事情,也均由此而起”。

何兹全认为:晋因惩魏氏孤立之敝而建立的宗室诸侯的特权,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度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发展,宗室诸侯王恰好成为分割皇权的势力,以致出来了八王之乱。可以这样说,士族门阀势力的恶性发展,为八王之乱的发生提供了政治基础;分封食邑制度,使宗王有了发展自己经济力量和集聚军事力量的根据地;宗王出镇使宗王都督掌握了相当大的军权,是他们敢于发动变乱的军事基础;晋武帝选嗣不当,给叛乱者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而引发八王之乱的直接因素则是贾后专政。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是开国元老贾充之女,大司马衷两岁,貌丑而凶狠,怀有政治野心,并且手段毒辣。晋武帝时,外戚贾氏和杨氏都有重要的政治地位。晋武帝死后,晋惠帝无能力治理朝政,以致后来引起宗室、外戚争权夺利,贾南风得以专权。而贾南风推行的女性专制主义统治政策则成为八王之乱的直接导火索。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