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硕考研】中国文化–简答题和论述题整理墨子宣扬_网易订阅

简答题-中国文化

01

简述文化的特点。

答:

文化的特点有如下几点:

(1)文化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对每个具体的人来说,有关知识文化和能力则是后天在一定环境下通过学习获得的。

(2)文化具有民族性,是以民族的形式体现的。同一民族总的来说有共同的文化(当然内部也必然存在着有差别的亚文化);而不同民族的 文化之间虽然也有共同之处,但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更多地表现在不同文化的特色,形成了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3)文化(包括亚文化)具有社会性,为一定的社会群体共同享有,体现该社会群体的特性。个体的行为或心理如没有为社会所理解和接受,我们认为不能称为该群体的文化。

(4)文化具有系统性,是一个由上述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从表层到深层组成的复杂的体系。文化系统各组成部分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理解,当人们接触到某一层次的具体的文化现象时,往往可以体现出这一文化系统的特征。

(5)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符号之上的。文化必须通过一定的符号系统记录,才能得以表达、保存和传递。语言是记录文化最重要的符号系统。

(6)文化是在发展变化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中由历史的积淀形成一定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中的优秀部分,将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出处】刘珣版《引论》120页。用《中国文化要略》中的内容作答亦可。

02

简述中国绘画包含的文化内涵。

答:

中国画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发端于原始人类对自然万物的审美活动。历朝历代都有大师传承和创造,形成了今天的“中国画”。而博大精深的中国绘画包含的文化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中国画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在形与神的问题上,中国画注重以形写神,注重抒发艺术家所获得的意趣,注重诗情与画意,写实程度并不是很高。尤其是诗情和画意都是艺术家所要表现的人生韵致,是他们与自然相通又相融的那种精神感受。

其次,中国画反映了注重和谐与中庸的特点。中国画必须由中国特点,但在发展过程中并不只是固步自封,独自发展,而是与不同民族的绘画风格技巧交互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

最后,中国画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中国文化中的乡土情谊,在中国山水画中都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出处】程裕祯第四版《中国文化要略》11页、326页。

【解析】简答题一般有三个部分组成:对概念的简单解释、对题目的回答以及最后的小结,但是都不需要过多展开,答出重点即可。

03

路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及意义。

答:

“丝绸之路”东起汉唐的都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至敦煌后,分为南北两线:北线经现在的吐鲁番、库车、喀什;南线经现在的若羌、和田、莎车,在木鹿城(在今土库曼斯坦的马雷)汇合,经里海南沿巴格达抵达地中海东岸,转至罗马各地,全长7000余公里。这条丝路的开通,在古代东西方之间架起了文化交往的桥梁,中国的丝绸、刺绣、陶瓷和其他绚丽多彩的工艺产品被运往中亚及至欧洲,而异域的核桃、蚕豆、胡萝卜、葡萄酒和多姿多彩的音乐、舞蹈、绘画也在汉唐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印度佛教通过这条丝绸之路传人中国,大大改变了中国原有哲学、文学和艺术的风貌;中国的“四大发明”也通过它传往阿拉伯和欧洲,使整个人类文明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出处】详见中国文化要略第447页。

04

请以《死水》为例,说明闻一多诗歌创作“音乐类、绘画类和建筑类”三类特征。

答:

诗歌的“三美”,即“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这是由闻一多倡导的,是他对新诗理论做出的贡献。“三美”理论主张诗歌创作要有建筑的美、音乐的美和绘画的美。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这首诗每节押韵,读起来节奏分明,音韵铿锵;外形方正整齐,形成均衡美、对称美;注意挖掘语言的色彩感,构成美丑迥异、富有暗示性的画面。

05

丝绸之路的开辟及意义。

答:

2000多年前,汉武帝派张骞(公元前?—前114年)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中西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到达敦煌后分为南路和北路继续西进。除了这条陆上丝绸之路,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同样沟通着中国与外国的交往。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海上航线,是《汉书·地理志》。

丝绸之路的开通,在古代东西方之间架起了文化交往的桥梁,中国的丝绸、陶瓷等绚丽多彩的工艺产品被运往中亚及欧洲,而异域的核桃、胡萝、葡萄以及多姿多彩的音乐、舞蹈、绘画等也在汉唐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印度佛教通过这条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大大改变了原有的哲学、文学和艺术风格,中国的“四大发明”也通过它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地区,使整个人类文明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

06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

答:

(1)东汉末期,天下大乱,社会各阶层都遭受了无穷的苦难,于是都想在痛苦中寻求一种寄托和安宁,佛教所主张的自我解脱和超度求生等教义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这可以说是社会基础。

(2)这一时期,社会上流行玄学,热衷清谈。玄学崇尚老庄思想,主张“以无为本,以有为末”,否认外界事物的存在,很容易与佛教宣扬的出世思想合流,因此主张“一切法皆空”的佛教《般若经》很快流行起来。事实上,玄学到东晋以后便失去了它的势头,而为佛学所替代。佛教宣扬的“名实俱无”,实际上是“以无为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可以说是思想基础。

(3)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佛教宣扬的基本思想对统治阶级是非常有利的。它虽然不像儒学那样主张忠孝节义、安分守己,但它要求佛教徒刻苦修行以求解脱的基本精神和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一系列说教,不但构不成对统治秩序的威胁,相反还有助于维护这种秩序。

【解析】见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第122页。

07

简述经学的主要内容。

答:

由先秦进入汉代,因汉武帝独尊儒术而兴起两汉学术思想的主流——“经学”,是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宗旨及其方法的一门学问。其内容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切领域,涉及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哲学、礼仪、教育、文学、艺术、史学、法律、宗教及民间习俗等等。“经学”从研究“六经”开始,一直发展到“十三经”。“六经”一词,早在《庄子》一书中已经出现,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先秦时的著作。到汉武帝设立“太学”时,《乐经》早已不存在,这时的经书用当时的隶体文字书写而成,因此称为“今文经”。用篆文写的《尚书》、《周官》(即《周礼》)、《论语》等书是“古文经”。这些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但文字有差异,连篇章、内容和接受、评价也不同。逐渐形成了经学研究的两大学派:“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

【解析】见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第98页。

08

简述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答:

(1)在建筑上普遍采用木构架,并且由此形成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木构架的结构方式因地区和建筑种类的不同而有好几种,但以“抬梁式”为最重要。所谓“抬梁式”,就是人们通常所见的以梁柱为骨架的斗拱结构。

(2)在平面布局上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以单体建筑组成庭院,然后以庭院为单元构成组群建筑。但不论单体建筑还是组群建筑,在设计上多取方形或长方形,而且常常以南北为纵轴线,以东西为横轴线安排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以围墙和回廊构成封闭式整体。

(3)在建筑审美意识上追求平稳、整齐、对称、讲求秩序,适合礼度。主要建筑讲究高大宏伟,讲究气势,并以次要建筑来衬托主要建筑。许多建筑有意利用地形,造成高低错路的形态,使整齐、对称的平面布局在主体上显示出丰富多彩的变化。

(4)在艺术造型上,中国建筑多采用庞大的出檐屋顶,即通常所说的“大屋顶”。宫殿、寺庙等大型建筑还往往采用高台基。这种高台大顶造型,给人以稳固、庄严、雄伟的感觉。至于组群建筑的造型还要讲究主次分明,有起有落,由正门到最后一座庭院,要像戏曲和音乐一样,显出序幕、高潮、尾声。

【解析】见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第243页。

09

中国国家语言文字通用法。

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为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爱挥作用,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根据宪法,制定的法规。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通过,2001年1月1日起施行。此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

10

文化自信。

答: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将有的坚定信心。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超来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11

“一带一路”倡议。

答:

一带一路倡议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One belt and One road”refers to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它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倡议”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如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有着共同利益。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了广泛认同。

论述大题-中国文化

01

园林艺术的特点。

答:

园林艺术的特点,概括来说,主要有三:

第一,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融合。中国园林无一例外的都是艺术地再现自然,都是范山模水,取法天然,为作为生存主体的人创造一个和谐统一的客体环境。它的根本造园思想可以概括为八个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反对任何的牵强附会和故意雕琢。这一造园思想实际上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在园林艺术中的体现。古代哲人们关于山水的美学思想都给后来的造园艺术以深刻的影响,中国的园林都是以山水为主体,山是骨骼,水是血脉,因此造园时特别注重山水的配置,要求山要有脉,水要有源,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因而中国的园林又可以叫做“山池”。

第二,注重体现人的意趣和精神追求。中国园林在自然景物中寄托一定的理想和信念,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园林主人的志向和趣味,以满足人的某种精神追求。因而中国园林大都借景寓情,以景明志,赋予外在的景物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因受神仙思想的影响,皇家园林中多见海上仙山,以体现封建帝王祈求成仙和长享富贵的愿望。私宅园林也都有园主人的某种寓意,如苏州的拙政园,取“拙者为政”之意命名,寄托了娱山水而避朝政的愿望。中国的园林还常常借助于字画、园林、碑匾描绘四周景物,表明园主的志趣。

第三,是在造园手法上讲究含蓄、曲折、变化,反对僵直、单调、一览无余。因此,园林中的景物大多藏而不露,隐而不现,“大观园”的无穷景致,都隐于一进园门的假山之后。造园要充分表现自然的活力,要在有限的空间里显示出自然景物的无限层次,要在造园时小中见大,虚实相间,主次分明,高低互现,远近相衬,动静宜变。

02

中国汉字的发展史,以及举例说说什么是六书。

答:

汉字的起源,最早应该是原始社会的图画和象形符号。汉字的演变是由甲骨文到金文,由金文到篆书,由篆书到隶书,然后才是现在使用的行书和楷书。

甲骨文,是指通行于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主要是殷商统治者占卜祭祀时的祝辞。金文是指西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铜器以钟和鼎为主,所以金文又叫钟鼎文。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以石鼓文和籀文为代表,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整理、简化而成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代篆隶并用,小篆是官方运用的标准字体,用于比较隆重的场合;秦隶是下级人员用于日常书写的辅助性字体。汉字由篆书演变为隶书这一过程叫做隶变。这是中国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汉字自此由象形的古文字转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汉隶是汉代通行的字体。汉代形成了隶书盛行,诸体皆备的局面。汉末产生了草书和行书,到魏晋时期,钟繇完成楷书的定型化。总体来说,中国汉字发展总体趋势是由繁到简。现今以楷书为国家通用的标准字体,行书是楷书的辅助性字体,在日常书写中较多采用。

东汉许慎总结前人的成就,写成《说文解字》一书,系统地分析了汉字的六种结构,学术是称之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其中前四种为造字法,后四种为用字法。以下分别举例说明:(1)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2)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3)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4)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5)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6)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03

简要论述中国文化发展中三教合一的说法,并谈谈在当代的价值。

答:

三教合一是指佛教、道教、儒教三个教派的融和。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三教的分合是贯穿近二千年中国思想文化史中一股重要的流,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的变迁产生巨大影响。对于此种现象,学者多以三教合一统而论之。然而,从三教并立到三教合一,则有一个过程。元明间“三教合一”一词的出现可以说是三教间关系已经具有内质的演变。

三教概念的发展,可以分几个阶段,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阶段,唐宋是一个阶段,元明清是一个阶段。最初的阶段里,虽然有三教的连称,不过彼此是独立的,当然相互间都有影响,儒、道、佛三者之所以相提并论,则是偏重于它们社会功能的互补。中间的阶段是一个过渡的阶段,主要在于彼此内在意识上的流通融合,逐步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就其主流而言,依然各树一帜。只有最后的阶段才出现真正宗教形态上的三教合一。其中,第二阶段是在继续第一阶段三教功能互补的基础上更添新内容,第三阶段亦是在前二个阶段的底子上再演化出来“三教合一”的新成份,这也反映了三教合流的趋势越来越大。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服务,提供尊卑等级观念,以让百姓变为顺民,而老庄的清静无为和佛家的出世思想实则是对现实的逃避和麻木,在一定意义上说这都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工具。中国民间宗教文化在中国宗教体系中具有进步性,是中国占大多数下层民众的广泛信仰,集中反应了中国民间思想文化的智慧,虽然其在一定时期受到政府的压制或取缔,但其思想的光辉将永远照耀世界的东方,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消逝,反而会历久弥新,传承发展,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儒家修身,道家养性,佛家修心,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士大夫的处世和哲学基础,也对中国的古典文化以及当今的中国人的习俗传统等构成了深渊持久的影响。可以这么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基本就是儒释道三家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三家既相互竞争,又彼此吸收融合,不断发展进步,其中以儒家为主而释道两家为辅,但其实又没法完全界定三家的区别,因为本身就没有明确的界限。总而言之,在一定程度上,三家的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以这三家为典型代表的。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着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构建。我们在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中,要去其糟粕,吸取精华,扬弃的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加强传统哲学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以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发展。建设和弘扬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体系,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系统工程之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伟大复兴的需要。这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完善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体系,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解析】先阐释题目,说明什么是三教合一,再举例详解,最后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谈当代意义。

04

汉字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答:

数千年来,汉字为记载和传承中国文化,做出了光照千秋的贡献。陈寅恪先生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可见,每一个汉字的诞生,都有其特定的构成要素,蕴含了一定的文化演变。汉字对中国数千年的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秦始皇大一统离不开统一六国文字,将六国文字互通这一伟大举措。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载体,它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一切先人的智献和创造性成就,靠汉字的记载才得以永久流传;一切后人的聪明才智,也从汉字记载中得到进一步的启示和提高。中国如果没有汉字,也许还处在非常愚昧和野蛮的时代。因此,汉字不但是中国进入文明世纪的曙光,而且是中华文明得以长传并继续发展的承载性工具。

05

从中国近现代史、文学和文化方面看,说明五四运动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答:

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中国无产阶级从此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拉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五四爱国运动,是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开创了中国文学新时代。五四以后,中国出现了大小40多个文艺社团,如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对中国文学发展影响深远。这个时期,出现了大批文学巨匠,如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郭沫若、郁达夫等。五四运动后,女权组织掀起了开辟女子职业、促成女子经济独立的运动。

06

今天我们要了解中国文化,有哪些现实需要?

答:

首先是世界人民的需要;如今的世界,已经进入了一日千里的全球化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和独自发展。因此我们说,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现在的世界尤其需要中国。如果说20世纪以前,西方人士对中国文化的关注更多的是出于好奇和探秘的心理,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就与自身发展有了密切的联系。然而,我们并不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这有点像苏东坡所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养育我们的母体文化,我们多数人知之甚少,或者只知其一未知其二;年轻一代恐怕了解得更少。英国科学家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的指导下,曾以《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一书,简明通俗地介绍了中国一百个“世界第一”,并且在该书序言中指出,“现代世界”赖以生存的基本发明创造,可能一半以上来自中国。

其次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文化能延续到今天,是历代中国人继承和发展的结果。它在未来的延续与发展,依然要依靠我们中国人自己。在当前时代,中国文化的延续与发展,面临国际,国内两种形势的挑战。为了实现美好的未来发展目标,我们在同外来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吸取精华,抵制糟粕,进行有益的文化扬弃。

第三是个人提高素养的需要。作为中国人,自然就要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这种了解和学习,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要精通“国学”,都要遍读孔孟老庄著作,我们可以有选择的进行阅读,从中国的文化宝库中西区营养,熏陶人格,努力把塑造成既保有民族传统,又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新型人才。

【出处】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四版5-9页。

【解析】结合课本并总结成自己的语言,或者在此三点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可结合时政,比如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G20峰会等等。400字左右。

07

以清明节为例,阐述中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答:

清明节作为我国汉族传统的节日,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据传,清明节始于周代,为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与古时的寒食节相合而成。时间一般在夏历冬至后第105日,正好是农历三月上旬,公历四月五日前后。在我国传统节日中,它是唯一一个同节气合一的节日。“清明”一词的含义是天气清明,清明节最初是个农耕节,此时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是开始春耕春种的时候。清明节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体现。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

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之后,禁火节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上坟祭祀的礼仪和人们扫墓祭祖的风俗相结合,融入清明节的活动内容。如今,清明节的活动已不光只有祭祀一项,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都成为清明节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清明节期间,讲究“寒食”,即不可生火做饭,因此清明节又被称为清明(寒食)节。

08

论述“墨家学说”。

答:

“墨家学说”的创始人是墨子,在战国时代与儒家并称为两大“显学”。墨子出身下层,是从社会底层观察和认识问题,所以墨家思想更多地代表了下层劳动者的利益和要求。墨家学说的代表著作是《墨子》。

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等十大主张。墨家同儒家一样讲“仁爱”,但墨家讲“兼爱”,即不分亲疏远近,一视同仁地博爱,不像儒家的爱是由亲而疏,推近及远。墨子认为,“兼爱”要“交相利”,是要“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从“兼爱”出发,墨家认为战争对人民的危害最大,因而主张“非攻”,反对不义的战争和兼并。墨家的“尚贤”也以“兼爱”为标准,只要他能兼爱,则无论什么出身的人都可以做官,所以“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是明确地反对奴隶贵族的世袭制,而具有阶级平等的意识。

墨家的贡献不仅在思想理论方面,在形式逻辑和自然科学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如“名、辞、说”为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甚至还提出了推理的四种形式。在几何学方面,墨家提出了点、线、面、圆的关系,力学方面提出了杠杆原理、力与运动和重量的关系等,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2022汉硕考研(0453)初试科目

12月25日上午 思想政治理论

12月25日下午 外国语

12月26日上午 354汉语基础

12月26日下午 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

045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专业课辅导课程体系

专业的永远不便宜!便宜的永远不专业!

培训课程体系依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354汉语基础和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大纲”而设置,采用知识点精讲、课后练习等形式进行针对性辅导。

其中354汉语基础含三类课程:导学课程+强化标准课程+真题精讲课程;

再者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含:导学课程+强化标准课程+真题精讲三类课程;

所有报名学员皆赠送“内部讲义”。

课程学习网址:

www.wuzhouhanyu.com

学习“汉硕专业课培训课程”,可加于老师微信:yjx150129咨询

354汉语基础–全程班课程体系

授课内容与课时

共48课时

  1. 基础导学课程讲授汉硕考研常见问题;354知识点概要、《考纲》介绍、试卷结构分析;备考规划;备考用书指导。

  2. 强化标准课程讲授”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两大部分具体知识点及常考题型、练习题

  3. 真题精讲课程结合各硕士点常考真题重点讲解答题技巧。

授课师资介绍

  1. 授课教师为985/211名校汉语专家所带在读汉硕研究生

  2. 授课教师为当年汉硕考研初试和复试、录取总分须为本专业第一或第二名;

  3. 授课教师考研时汉硕354初试成绩不低于135分;

  4. 授课教师须为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在读须为本专业;

  5. 授课教师本科毕业院校和硕士在读学校须为不同学校。

授课方式与定价

网络录播:3000元(可反复学习至考研初试结束)

(参与国家汉办公派项目的老师学习此课程一律按照“老学员”优惠政策报名学习,需要提供自己的任职证明)

汉硕考研354全程班课程表

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全程班课程体系

授课内容与课时

共46课时

  1. 基础导学课程讲授汉硕专业发展概况;445考研中的重要性、备考思路、《考纲》介绍、知识点及题型说明、复习指南

  2. 强化标准课程讲授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外文化、跨文花交际、案例分析写作知识点及常考题型、练习题。

  3. 真题精讲课程结合各硕士点常考真题分专题讲解答题技巧。

授课师资介绍

  1. 授课教师为985/211名校汉语专家所带在读汉硕研究生

  2. 授课教师为当年汉硕考研初试和复试、录取总分须为本专业第一或第二名;

  3. 授课教师考研时汉硕445初试成绩不低于140分;

  4. 授课教师须为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在读须为本专业;

  5. 授课教师本科毕业院校和硕士在读学校须为不同学校。

授课方式与定价

网络录播:3000元(可反复学习至考研初试结束)

(参与国家汉办公派项目的老师学习此课程一律按照“老学员”优惠政策报名学习,需要提供自己的任职证明)

汉硕考研445全程班课程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