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拔尖人才实验班全体师生举行线上教学研讨会,精彩短片作业第…

原标题:研究生拔尖人才实验班全体师生举行线上教学研讨会,精彩短片作业第二波来袭!

2020年3月25日上午,在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孙立军教授、研究生院院长王海洲教授以及文学系系主任黄丹教授的带领下,研究生拔尖人才实验班全体师生召开了线上教学研讨会。本次教学研讨会由王海洲院长主持。

会上,孙立军副校长首先代表学校向研究生拔尖人才实验班的全体师生表示慰问与感谢,肯定了由研究生院、文学系组成的实验班教学工作组一直以来的无私奉献、辛勤付出以及各研究生学员们在疫情期间的积极配合。孙立军副校长分享了自己在2003年非典期间的创作实例及心得以鼓舞、激励师生们继续奋发、协力前行。孙立军副校长随后对上一期公众号分享的【视听训练短片】中的部分作业给出点评,强调拔尖人才实验班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希望同学们可以再接再厉,多动手、多思考,充分谋划疫情期间的自主学习时间。另外,孙立军副校长也向同学们介绍了拔尖人才实验班下一阶段的教学重点与规划。

文学系系主任黄丹教授在发言中,希望同学们在疫情期间认真筹备五分钟短片,扎实打磨剧本,以备疫情结束后顺利投入拍摄。同时,他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每周的拉片及读书笔记等方式认真反思自己的学研,从多个维度提升个人的学习与创作技能。另外,黄丹教授提出“学问学问,学会主动去问”,希望同学们可以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内主动学习,勤于发问,与导师、同学们进行高效而有益的沟通、交流,从而巩固认知、共同进步。最后,黄丹老师强调专业学习的目的,就是将直觉创作变为自觉创作,希望同学们共同朝着此目标努力。

随后,拔尖人才实验班学员19级研究生毛毛、陈雯君、于思茗、龙怡、吴南星、冯祉颖、郑闻博分别就学期中视听短片、学期末五分钟短片以及疫情期间的作业情况与老师、同学们进行了分享。

下面附上各学员所概括的分享亮点:(排名不分先后)

毛毛

文学系研究生

在地下停车场拍《候场》的时候,离我们不远处总有一位保安大哥在暗中观察。三四天后,我因忘带家门钥匙被锁门外,因为觉得坐在门口地上有些丢人,就想着可以去地下停车场保安大哥的凳子上坐着,等家人回来开门。我刚坐下,大哥就手提水杯送着胯走了过来。主要对话如下:

大哥:你前几天在那儿(指着车位)干啥呢?就听你在那儿喊叫。

我:拍视频呢,我们是拍视频的……

大哥:哪个直播?

我:不是!不是自拍!是我拍别人。

大哥突然变得谨慎。

大哥:记者?

(越描越黑,我赶忙说)

我:不不,就学生,学电影的

,拍的都是虚构故事。

大哥:什么事?

我大概给他说了说。

他一边抽烟一边听,最后说,有点意思。

我:谢谢。

大哥:但你这里面有个错。

我:!

我对大哥讲的是另一个比较不玄的故事。其中有一场戏,男主人公整夜寻人未果,日出前坐在派出所门口台阶上发愣。正当他犹豫是否要报案之际,认识他的民警小沈拿着钥匙去派出所开门,刚好看到他,上前跟他搭话。

大哥:你知不知道,派出所不是饭馆,全年24小时有人值班,不打烊。

我:!!!

大哥得意的一笑。

大哥:好好上学吧。

然后他就走了,也没有让我站起来腾椅子。

所以,有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去修正你的故事:只要脸皮够厚,就找机会对所有人转述。这有两个好处:一、在转述中,你必须硬着头皮去提炼人物的主要动作(负责推情节)和功能性台词(让写台词的人提前以演员身份感受到自己的台词有多尴尬),

才能让别人知道你在说啥,这种方法可有效避免自我感动、得意忘形;二、你还可能会收获一位朋友、一位老师——人家有在你的舒适生活圈之外的知识。

p.s.最后给大家推荐一本书:《642件可写的事》,这本书里都是一些现成的题目,大家可以当作命题作文来构思故事。

我帮大家试读几个我觉得有意思的:

·设想一个骗人骗己的人物,如果他停止欺骗,会发生什么?

·醒来后,你有一种莫名的不祥预感,可就是想不出与哪件事相关。写下当天所有可能引发你恐慌的事情。

陈雯君

美术学院研究生

在疫情期间,大家短片的拍摄计划被搁置。但是在寒假期间,我们也没有停下脚步,而是通过拉片学习,反而学习到了很多新的知识,看到了一些之前没有观察到的东西,让我对之前一直在准备的短片拍摄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我们的作业是基于剧作、叙事、情节结构这样去分析一部电影。

第一次的作业是拉片笔记。我选的是《一次别离》这部电影。因为我本来也没有非常系统地学过剧作或者电影方向的知识,理论基础比较弱,所以在做之前我也跟实验班的同学请教了很多关于剧作方面的知识。这次的作业,让我认识到了一些情节点、剧作技巧等的分析,这些内容在不拉片的情况下是很难分析出来的。

第二次的作业是电影大纲和电影梗概,并且最重要是锻炼人物动作、情节点铺排思维、视听元素介入剧作思维,以这两个思维去创作。

第三次视听分析,老师专门提到了,我们做这个作业时,不仅仅是镜头内部视听元素、场面调度、内部节奏、镜头系列节奏,更重要是要从“这场戏想干什么”的剧作任务入手,深入到这些元素。

每周在作业完成之后,张民老师都会给出每个同学的作业的不同的优缺点,还会给出同一部电影的拉片的参考。下去之后,我会把老师的拉片笔记和我自己的进行比对,然后去做一些调整。最后,非常感谢学校开展实验班,让我有了这个学习的机会,也非常感谢张民老师和实验班的同学们,给予我很多的帮助。

于思茗

中国电影编剧研究院研究生

剧作类书籍内容同质性很大,选一本自己信任的,去吸收成一套思维框架,再读其他专业书籍时做替换补充. 最后输出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

本次拉片的目的主要是看所学到的写作手艺如何在成片中展开的,读书笔记和拉片相结合,循环反复看,知道的越多,看到的也就越多。

书和片子都一样,一本透本本透,一片看透了也能看懂一大片的片了,每次带一个新的任务去拉一遍,反复多次很有用。这个任务可以是剧本的实现度,可以是视听,可以是剧作,可以是改编,也可以是人物关系,或时间节奏,矛盾冲突,反正能让自己提起兴趣去探秘就好。

龙怡

文学系研究生

《拓印》讲述了一个因爱而生的谎言,丈夫得到一卷特殊的宣纸,可以将活物封存其中使其变成影子永恒存在。当妻子病重,他不忍告知选择隐瞒,最终将自己与妻拓印在同一张特殊宣纸上,生死相伴。

因为现在还身在其中做后制的关系,我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客观的感想或是心得,反而有一种拍完了却才真正开始的感觉。但我心脏可能是渐渐变大颗了,从之前看到角落里堆着的宣纸堆恨不得把自己拓了谢罪,到现在可以执着(且不要脸的)拉着后期伙伴们再陪我千千万万遍,就心态上可以说是有质的飞跃了。

吴南星

中国电影编剧研究院研究生

在疫情期间,我选择做影片分析和详细拉片的电影是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它根据李碧华的同名小说改编,又融入了大量中国传统的戏曲元素,缜密的剧作、丰富的情节和片中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都让它成为一部极有魅力的艺术杰作。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对《霸王别姬》的剧作拉片、人物命运变迁的分析、不同场景的转换、事件内部的节拍等等,都让我对电影这门艺术、电影剧作的理解更加深刻,在实例中去了解影片的剧作对创作非常有帮助,让我时常想起自己剧本创作中的不足,去思考解决方案。

张民老师告诉我们“选了一部片,就要吃透。”目前我的分析尚比较浅显,但这也正是我学习的动力。我们班的同学也经常互相交流,讨论影片分析,学习氛围非常好。也特别感谢学校和研究生院、文学系给19级的同学创办了拔尖班,让大家有这么好的交流和创作环境,希望我们最后的学习成果不辜负老师们的辛苦。

冯祉颖

摄影系研究生

五分钟的短片刚好在春节前拍摄完成,所以相对来说前期的准备做得比较匆忙,后制阶段就要花额外的时间去填补前期的不足。但现在同学们有更多时间去为影片做准备,不论是剧本分镜上的,或是剧组的磨合上,都可以为实际拍摄提供更好的帮助。也感谢老师们在这段时间额外的付出,加强了我们在剧作上的训练,不管是接下来的拍摄还是其他学习方面会有很大的帮助。

郑闻博

文学系研究生

读书笔记

在读书笔记方面,我主要阅读的是书单里的罗伯特·麦基的《故事》,以及悉德·菲尔德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还有张民老师在朋友圈里提到过的《编剧的核心技巧》。我觉得阅读这种编剧理论书还是很有必要的,就像学习游泳一样,有的人可能自己天生就会,但是还是应该知道最基本的蛙泳、蝶泳这些体系,然后选择自己最合适的,对自己的创作也会提供一个更好的帮助。这个书单提供最大的收获就是它指导我如何从一个“直觉创作”走向一个更理性的流程。之前的创作可能更基于“灵感”,更多聚焦于创意,但忽略了结构,就导致故事进程的缺乏、动机的不足、人物的累赘等问题,整个故事大打折扣。而通过阅读编剧理论书籍加上与片例的结合,才能逐渐明白到底要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剧作拉片

剧作拉片是我觉得对我帮助最大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值得花时间在上面的。剧作拉片的切入点是结构,比如情节结构、时空结构、人物关系结构。拉片笔记就是把每场戏“拆开嚼碎”,庖丁解牛地认识到剧作内部机制,来更精准地看到在不同影片的形式下,隐藏不变的剧作技巧。我个人比较喜欢类型电影,对于类型电影而言,剧作技巧都是有特定规律的。杨蕊老师提到过,剧作技巧不是复述内容和简要评论,是提炼这段叙事在整体剧作进程中的功能和意义。分析技巧的目的是找到普遍规律,然后指导自己对类似题材的创作。

我做剧作拉片的方式是第一步先以观众身份看电影,不去看剧透,不做任何预设,感性的观看。然后拉片的时候就分场景拉片(肯定会经常暂停的那种),把他的每场剧情、情节点、以及剧作技巧这些做一个归纳。这样也可以通过情节点总结出一条情节线。至于剧作技巧,我的方法是把所有的分场景剧情和情节点复盘下来之后,再从整体来做剧作精读分析,分析它的剧作技巧。

然后除了表格式拉片之外,还可以把情节点提炼出来,做一个情节强度曲线表,或者人物处境曲线,或者人物关系图,对于影片的学习也会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

视听思维的学习与训练

我自己是文学系,觉得比起摄影系或者导演系的同学来说,会觉得自己的视听思维薄弱一些,尤其是如何用电影语言来讲好一个故事。所以我买了几本书,《电影语言的语法》、《剪辑的语法》、《镜头的语法》,都属于比较基础的书,里面讲了很多摄影机位、场面调度和剪辑等关键问题,包括对影片节奏的把握。然后结合拉片,对某些视听特别出色的段落可以随手画一画调度图,机位图,从创作方面思考导演为什么会这样安排。对我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文学系副主任张民教授对部分学员所分享的内容给与了点评与指导。他认为此次的线上教学研讨及分享对下一步教学颇具启发与指导意义,并提出实验班应注重读书与拍摄的“双实践”,希望同学们能将从课堂上的所学运用到未来拍摄中,将两种实践相结合;也希望同学们可以利用特殊时期的有限条件,在疫情期间自己主动实践、创新学习。

实验班教学工作组指导教师刘德濒老师在发言中点评及肯定了学员们的分享,汇报了本组学员的学习情况,并与与参会师生就未来教研的展开进行了共同探讨。他希望同学们利用好目前的特殊时期,充分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针对自身情况查漏补缺,巩固电影知识。

实验班教学工作组指导教师杨蕊老师在发言中首先肯定了实验班学员在疫情期间的努力付出,并介绍到同学们按时完成各组导师所制定的教学计划,针对自己的薄弱项,弥补短板、自主学习的相关情况。她呼吁同学们要关心当下,有社会责任担当,建立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找到自己的表达,并希望同学们利用有限的时间及条件去高效的学习及实践。

最后,研究生院王海洲院长感谢了孙立军副校长以及实验班全体师生一直以来的勤劳付出,也肯定了各位老师、同学们在此次研讨会上的分享与交流。王院长就同学们的分享给与了点评,也对部分同学的视听作业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他提出疫情之下,全世界都在抗击疫情,希望同学们可以将被动的困境化成动力,在有限的条件下,发挥无限的创造力。王院长表示研究生拔尖人才实验班将会继续举行线上教学研讨会,为老师与同学们创造交流的平台,让同学们相互督促、共同进步。

通过此次线上教学研讨会,拔尖人才实验班对前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了分享、交流与总结,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了部署与动员。拔尖人才实验班将在研究生院、文学系以及全体学员的努力下确保各项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并将学校的各项政策及方针持续深入的推进下去。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与大家分享了由实验班导师组从上学期导师小课的视听作业中选出的三部优秀视听作业。本期公众号将继续与大家分享两部实验班学员的优秀视听作业。(排名不分先后)

希望疫情期间,同学们相互督促、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停课不停学,延学不降质。

《Goodbye, son》于思茗

中国电影编剧研究院

《喝茶》 冯祉颖

摄影系

作者心德

这不是一个单一的创作,而是给实验班五分钟短片拍的视频小样。当时五分钟的剧本已经基本完成,用堪景中的部分素材剪辑了这个小样。剧本写作是一个关上门的阶段,这个一分钟的短片制作是一个打开门的间隙。因为五分钟的短片涉及母亲去到儿子办公地的过程场景,元旦的深夜在末班地铁前,我走遍了北京的几条地铁和凌晨的公交。这些场景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再熟悉不过了,但向创作转换时,用这些现成的场景去构建自己影片的视觉体系时就会发现有太多的细节是日常观察时被忽视的。每条地铁线的人群结构,人流的疏密程度,管理程度,拍摄的可实施度,以及设计风格,色系,都是不同的。所以哪怕再熟悉的空间环境,从生活观察到创作观察,在剧本写作中或写作前都需要再一次打开门的过程。另外的体会是从纸面到影像这一练习过程对编剧而言是非常有用的,无论以后是否要做导演,对人物、空间、行为的描述是否能转化为可看、可听、可想的影片,只有拍过才更知道要怎么去落笔。实验班的课程是压的很紧的,每一个小阶段都有严格的时间控制,总会担心在每一个环节中做得不够充分。但一个学期下来会发现,进步是在这个循环里的,可能到下一个循环会做得更好些。实质的反转会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实现吧,毕竟专业不是一步达到的。虽然真的很累,但哪怕一点进步也是开心的。

杨蕊导师评语

这是作者为五分钟短片特别进行的演练,表现主角的一段都市行程,在视听语言上呈现了初习者较难得的电影情绪敏感度,对孤寂、怅惘情绪的影像捕捉有自己的心得,也较流畅完整。不足之处是作为叙事段落,应该在大氛围里有更丰富的情绪层次和戏剧重点,比如手捧汤罐的忐忑不安,步出地铁的四顾茫然,表演精细化能让主人公的内心任务得到更多好奇与关注,而不仅是一段忧伤的情绪。

作者心得

在一分钟的作业限制里,不太希望做比較复杂的内容,但恰好可以拍一些生活的琐碎事,加上自己准备得比较仓促,于是作业的内容就从身边一些能随手一用的东西来决定了。

那段时间经常把吃的丢进微波炉,转头就去忙别的事,然后就什么都忘记了,一顿晚餐往往要翻热好几次。晚餐放在短片里变成了一杯茶(咖啡也许更好,如果家里有机器的话),捉来刚睡醒的室友,就拍了这支想要喝茶的短片。

实际剪完以后发现,一分钟虽然能做的事情比想像中的来得要多,但还是要不断精简叙事才会有更好的效果。另外即使是一些琐碎事,还是尽量使它更有趣一点,比起要在一分钟的短片里讲出什么,别人看完会呵一声我就觉得很棒了。

张民导师评语

冯祉颖的片中有几个亮点,值得与学员们分享。第一,创意对日常中的“小确烦”抓得很准;第二,第一个镜头既是有趣的技术尝试,又能吊人胃口,最后一镜呼应首镜;第三,无对白把故事讲得很清楚,分镜和剪辑干脆利索。

关于实验班

研究生拔尖人才实验班,是我校针对在读研究生开展的专项培养计划,集校内校外和国际师资精准教学,激发学生创作活力和创新能力,以扎实的拍摄实践为教学导向,以优质的艺术成果为目标,通过持续三年的不断选拔,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编导一体创作型人才。

来源 | 研究生拔尖人才实验班

责编 | XX

审核 | WHZ LH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