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 曾与哈佛、耶鲁齐名,拥有与清华并列全国第一的专业

??京南花月无双地,蓟北繁华第一城。作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天津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而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中,坐落着一所”宝藏大学”——天津大学。作为我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更是中国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踏上寻宝之旅,揭开宝藏大学的神秘面纱。

历久弥新——岁月带来最厚重的宝藏

百年学府,盛世华章。1895年10月2日,光绪皇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盛宣怀任首任督办,校址在天津北运河畔大营门博文书院旧址。1896年北洋西学学堂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命名为”大学堂”的高等学校。

诞生于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的北洋大学,为”兴学强国”而创办,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它更是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河。由于治学严谨,校风朴实,当时在国内与哈佛、耶鲁齐名,毕业生可免试进入美国一流大学攻读研究生,被誉为”东方的康奈尔”。

从创办之日起,它以”兴学强国”为使命,与祖国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在甲午战败之际,”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它为救国而生;在抗日战争期间,它西迁保留教育火种,传下了”七星灯火”的故事;1951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由国家定名为天津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等教育百废待兴,天津大学调出十几个系组,充实和建立了一批新的大学,哺育了蹒跚起步的中国高等教育……舍我北洋手足,换我中华昌盛,学校大爱无言。

至今,学校走过了125年的历史,经历了工法肇基、创新转型、西迁播火、津沽复校、迎接解放、院系调整、改革开放等重要时期。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天津大学已成为一所师资力量雄厚、学科特色鲜明、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居于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踔绝之能——实力带来最耀眼的宝藏

“花堤蔼蔼,北运滔滔,巍巍学府北洋高。”作为国家首批重点大学、”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天津大学坚持”强工、厚理、振文、兴医”的发展理念,形成了工科优势明显、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医、教育、艺术、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学科布局。

目前,天津大学共有72个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6个,3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天津大学共有25个一级学科参评,进入A类学科数达到14个。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位列全国第一,进入A+档、4个学科进入A档(2%-5%)、9个学科进入A-档(5%-10%)。计算机科学、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生物与生化、环境/生态学、物理学、农业科学、药理学和毒物学、临床医学和社会科学11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百分之一,其中,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3个学科进入ESI前千分之一。(数据截止2019年12月31日)

根据2018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在本次学科排名榜中,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在世界高校中排名第三,国内高校中排名第一。

根据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编撰完成、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2019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高考志愿填报指南(校友会版)》最新发布的2019中国仪器类一流专业排名榜单,天津大学测控技术和仪器专业和清华大学并列全国第一,且都为世界一流专业,同为8星级。

深稽博考——钻研带来最智慧的宝藏

自复校后,天津大学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为宗旨,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并着手招收研究生,被各界誉为”科学建国的堡垒”。学校科研实力雄厚,始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25年的漫长岁月中,天津大学创造了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多项历史,在科研的浩宇星辰中,天津大学的名字熠熠生辉。建立”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成功试制中国第一台飞机发动机、研制我国首架无人驾驶飞机、助力第一座跨海大桥——钱塘江大桥建设……

回望历史,天津大学在民族危亡关头承担起了”改造中华,培育新人”的重任,承担起了带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从无到有,奋起直追”的重任。如今,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天津大学依旧不忘初心,近5年来,学校共获国家三大奖2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0项。

“真核生物基因组设计与合成技术”入选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新型工业结晶技术”率先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纯意念控制”人工神经康复机器人”神工二号” 开启人类历史上首次太空脑-机交互实验,”自适应飞控算法”为无人机装上了智慧”大脑”,”生命健康科学平台”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的生命健康学科群,”海燕”刷新深海滑翔机工作深度世界纪录,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落户天大,”天大智慧”助力”中国天眼”、国产大飞机C919、港珠澳大桥、大兴国际机场的研究建设……

除此之外,天津大学还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为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33个、天津市工程中心23个、天津市国际合作基地36个。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2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

群贤毕集——智慧带来最珍贵的宝藏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延四海名师以育之。建校以来,天津大学秉承”兴学强国”的使命、”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爱国奉献”的传统和”矢志创新”的追求,为国家经济社会发

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迄今为国家和社会培养30多万高层次人才。在这背后,有着五千余名素质优良、积极进取、富有活力的教师的身影。

著名的建筑专家茅以升、著名诗人徐志摩、经济学家马寅初以及张国藩、陆士嘉等一批学术大师都曾在天大执教。目前,天津大学有教职工5066人,其中院士14人,”973″首席科学家1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9人,教授894人。

余国琮,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工蒸馏专家。1952年起任天津大学化工系教授。多年来,他在教学育人和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曾任天津大学化工系副系主任、化工所所长,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九届天津市政协副主席、民进第十届天津市委顾问。

周恒,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流体力学专家。1950年毕业于北洋大学水利系并留校任教至今,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院长,担任亚洲流体力学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力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教委工程力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邹竞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感光材料专家。现任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乐凯研究院首席专家,河北省科协副主席。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曾任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

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从为中国近现代工业体系奠基,到如今的”上天、入地、下海”,125年来,天大人持续谱写着爱国奋斗的宏伟诗篇。未来,依托”新工科”建设优势,天津大学将继续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为国家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勇攀世界科学高峰、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21世纪科学巨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