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吴杂谈研究生面试时,老师在想啥_腾讯新闻

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一首很好听的老歌:《雾里看花》。此曲婉转悠扬,歌词意境深远。

这首歌的歌词是词作家闫肃先生写的。我第一次听时,像被击中似的呆立当场,为歌词中深刻的哲学意味所深深震撼: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

涛走云飞,花开花谢;

你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

烦恼最是无情夜,笑语欢颜难道说那就是亲热。

温存未必就是体贴,你知那句是真那句是假,哪一句是情思凝结。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若干年后有一档访谈节目采访闫肃,谈起了《雾里看花》的歌词创作。

老爷子坦言这首歌的歌词是应景之作。有一年315晚会主创团队邀请闫肃写一首歌,要求紧扣「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主题。

当时国内假冒伪劣商品坑害消费者的现象很多,国家打假力度不断加大。

如何完成现实需求的艺术性表述呢?老爷子推敲良久,颇费踌躇。

他在偶然间看京剧演出时,注意到二郎神眉心之间的慧眼,于是灵感迸发,写出了「借我一双慧眼」的佳句,传唱至今。

上周,我参加完研究生网络复试,突然想到了《雾里看花》这首歌。

复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辨别候选人,是否有完成研究生学业的潜质:

包括是否具备学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是否了解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是否具备专业情感和意志品质。

复试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般的朦胧。

所有的候选人都非常礼貌,礼貌得让我浑身不自在。

每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候选人都会先来一句「谢谢老师的提问」。即使老师提出的问题是探索性、开放性的,也是如此。

例如,老师问:「你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候选人先来一句:「谢谢老师的提问。」

作为老师,我们参与复试是本职工作;且问题本身既没有针对性,更谈不上启发性,不知谢从何来。

被这些莫名其妙的客气搞烦了,老师们开始提一点有挑战性的问题。

例如「你在本科阶段考了三个证书,从生涯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证书彼此的关联性很小。请问你当年考这些证书的意图是什么?」

候选人们打算把「礼貌套路」进行到底,先来一句「谢谢老师的点评」,然后分别阐述三个证书的作用和意义。

当老师提醒问题的关键是「关联性」和「意图」时,候选人通常会说:「谢谢老师的提醒。我会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系统地思考,认真规划职业生涯……(此处省略150字)」

候选人在复试中,完美再现了新闻发言人对付记者的诀窍:把别人提的问题转化为自己表述的问题,然后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

你问现状,他们谈未来;你问原因,他们谈计划,你问过程,他们表决心。

如果你澄清问题或者追问,他们就说「谢谢老师的点评」,继续转换话题或者终止谈话。

他们用客套的辞令,优雅的风度把自己层层地包裹起来。

据说,很多候选人都参与过相关的考研面试培训;师出同门,所以套路相似。

1959年,社会学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将戏剧比拟引入社会学分析,剖析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印象管理行为。

对于戈夫曼理论的激进批评,我并不完全同意,印象管理确实有其必要性和积极的作用。然而,缺乏真诚和坦率,印象管理会显得矫揉造作,略显浮夸。

当候选人把自己隐藏起来,躲在暗处享受这种虚幻的安全感时。

老师们也同时失去了对他们的个人特点,和学术倾向做出判断的基本依据;未来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未来研究中的「有的放矢」亦无从谈起。

到头来,最吃亏的不知道是谁。

最后,我想

把薛之谦的《演员》送给未来会参加面试的同学们。

「简单点,说话的方式简单点。

递进的情绪请省略,你又不是个演员,别设计那些情节。

没意见,我只想看看你怎么圆。

你难过得太表面,像没天赋的演员,观众一眼能看见……」

周一&一周愉快

想要你的「赞」「在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