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课第八章(311),关注我,带你一战考研成功(考研教育学专业课满分多少)

今天来带同学们好好复习“教育学硕士考研专业课第三本书”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 孙培青主编
今天是第八章(明朝的教育)


今天来学习明朝的文教政策、明朝的官学制度、明朝的书院、明朝的科举制度、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明初统治者制定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促进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明朝建立了较完备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体系,形成了诸多特点。由于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影响,明朝曾四毁书院。在明朝众多书院中,东林书院的地位特殊,是当时一个重要的学术文化中心和政治活动中心。明朝科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史上的鼎盛时期,八股文成为固定的考试文体,学校教育受到科举制度的严重影响。王守仁是明中叶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创立了与程朱理学异趣的“心学”体系;他的讲学活动形成了中国学术史上有重要地位的阳明学派;他的教育思想在明中后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明朝的文教政策明朝在立国之初便将发展教育事业置于重要的地位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1.广设学校:明朝设置南北两个国子监,在积极创建中央学校的同时,明朝统治者也十分重视发展地方教育事业;2.重视科举,选拔人才:明朝选拔人才制度为举荐和科举两种;3.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明朝在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培养统治人才的同时也采取各种措施控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主要表现为:推崇程朱理学,删减《孟子》;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生议政;屡兴文字狱。明朝统治者鉴于历史的经验和志国的实际需要,把教育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科举制也重新受到青睐,与此同时又采用种种措施控制思想,其文化专制统治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明朝的官学制度明朝中央官学分为国子监和其他官学两大类。国子监有南北之分,在国子监肄业的学生通称为“监生”。在教学制度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创立历史制度和实行积分法两点。其他官学又分为宗学(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的贵胄学校)和武学。明朝的地方官学按性质划分可分为儒学、专门学校(包括武学、医学、阴阳学)、社学(以民间子弟为教育对象的地方官学)。明朝官学制度有以下四点特点:1.作为最高 的国子监有许多新发展(放松入学资格、创立监生历事制度、实行积分法);2.地方官学得到空前发展;3.社学制度更加完整;4.形成从地方到中央相衔接的学制系统。以上特点对清朝教育有着深刻影响。

明朝的书院明朝的书院由于受统治阶级文教政策及其内部矛盾的影响,其发展经历了沉寂—勃兴—禁毁的曲折过程。明朝初期,统治者着重发展学校教育,忽视书院的发展,书院发展缓慢;自明朝中期以后又渐渐兴起,到嘉靖年间达到极盛,又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导致四次被毁。在明朝众多书院中,名声最大、影响最广的莫过于东林书院,亦称龟山书院,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讲会制度。东林书院两大特点分别为讲会制度化、密切关注社会政治,将讲学活动与政治斗争紧密结合。东林书院既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又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无论是在明朝,还是在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上,东林书院都具有其特殊的地位。

明朝的科举制度明朝科举制度经历了立科举—罢科举,立荐举—恢复科举的过程,直至洪武十七年科举制度才得以定式,其主要内容为一是确定每逢三年开科考试;二是规定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再加上具有预备性质的童试,明朝科举考试实际上分为依次递进的四级考试: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这一制度为后来清朝继承,在1300年的中国科举史上,其影响巨大而深远。明朝科举制度不仅规定了考试程度,而且还将八股文固定为考试文体,既有促进人才选拔公正的积极意义,也有禁锢思想,败坏学风的消极意义。与此同时,明朝学校教育的直接目的即参加科举考试,学校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属品。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明人伦”,即将道德教育和人格修养放在教育的首要地位。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致良知”。在教学内容上,王守仁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心”者均可,主张以“六经”为主要学习内容;在道德教育和修养的方法上,王守仁提出静处体悟、事上磨炼、省察克治、贵于改过四个基本主张。关于儿童教育,主要有四点;1.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2.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性情;3.儿童教育

内容是“诗歌”“习礼”“读书”;4.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而教。
今天就和同学们分享到这儿啦,明天继续本册书的第九章!


有问题的同学可以私信我,关注我,带你一战上岸教育学硕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