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的“人类高质量”父母现状变身“鸡”娃疯狂学习还要考研

很多家长都知道,双减后,家长也要“持证上岗”了,孩子要亲自带了!
那么那些“鸡”娃怎么办呢?不能给孩子报班了,还怎么“鸡”?
有的家长开始“鸡”自己了!先学十几个项目,有空考个研再说!
曾经的小孩,工作日上补习班、周末上兴趣班。而当时的兴趣班,有钢琴、书法、素描等常规艺术班,在少年宫上课。
但是现在,鸡娃的兴趣班,也可以叫做家长的兴趣班,有编程,剑桥英语,主持人,如果学艺术类的那得考级的,小小年纪简历秒杀一堆成年人。
为了达到这个标准,家长们就要开始动手了。毕竟课外的班,很多已经指不上了,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还害怕卷钱跑路,但是家长学习的途径是通畅的,无论是上课还是自学,都没有问题。
另外,家长可以是分工制,每个人都有擅长或不擅长的事,理科的父亲可以专攻复杂科目,文科的母亲可以琴棋书画,两人一起研究体育。
能学的项目也不仅包括以上这些,还有游泳,骑马,潜水,滑冰,油画等等,尤其是对高尔夫,可以说是上流社会的敲门砖。
家长先学的好处在于,比起孩子,虽然家长需要上班,但是学习的精力更集中,能够学习的时间也多,比如晚上。

很多孩子在晚上已经必须睡觉了,但是家长还可以继续通过自

想要孩子做到的事情,父母先做到,孩子更愿意去模仿。想让孩子优秀,父母就要先优秀。

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有的父母会说:这个我们都学不来,大概率在孩子身上也学不来,毕竟基因在这里呢。

其实不然,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决定孩子上限的是如何开发孩子的潜能。这一点,其实自鸡的我们是最清楚的,没人知道一开始自己擅长什么。兜兜转转,做了现在的行业,为了孩子,开始继续新的学习,考证到考研。

就像很多自“鸡”的家长,是从考普通话资格证开始的,一步步将项目扩大到计算机二级资格证,会计资格证,在职读研。

还有很多家长,已经养成习惯,至今还在和同胞们一起早读打卡:

想成为任何一个方面的人才,都要遵循一万个小时定律,可是,时间做不到,学习的速度也做不到。

但是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甚至比我们大人强得多。可以说,家长的自鸡就是一场和孩子比赛的过程。

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的!

虽然家长们很努力,但是每家的娃情况都不太一样呀!有的家里是佛系娃,小小年纪就懂得不为难自己。有的则自由奔放。

01
凡尔赛的孩子是最好“鸡”的
优质的鸡娃是这样的:

专注力强:可以下围棋,可以钓鱼几个小时都不动。

求知欲强:热爱各种发明创造,费钱但是从小最强大脑。

爱好广泛:学习时不挑食,不同兴趣不偏科。

成就多:各方面都成绩很好,或者各方面平稳进步。

内驱力强:对学习有瘾,好吧,这种是别人家的孩子。其实只要能单独懂得劳逸结合,该学习时认真学习,就是内驱力强的表现了。

这样的孩子,就是给别的家长带去焦虑的。

02
“鸡”不动的“佛系”娃
您好。我有一个“佛系”的儿子,考试考了八十多分,他说还有人没他考得好。老师有没有表扬也无所谓,该怎么办?

这就是佛系娃了——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

虎妈分析,这样的情况一般是2个原因:

第一,孩子发现输赢没有意义,缺乏兴趣。

第二,父母本身就积极性欠佳,没有给孩子热情的种子。

不管是哪种原因,尽可能陪伴孩子才是最关键的,时间不够呢,质量来凑,一起走出学习的迷茫。

输赢确实不重要,敢去输赢才重要。对孩子,对我们都是这样,“鸡”到即可。

03
“鸡”娃之外是躺平型“鸽”娃
“鸡”娃对应的是普娃,但是放养型的娃,对应的是“鸽”娃。

在小城市,毫无疑问是“鸽”娃更多,双减前就没有那么多资本给予优质的报班支持,因为需要做农活或者一些特殊的工作,甚至老师叫家长来,都不一定能到学校。

曾经虎妈的妈妈有一位学生,在考上清华之前,每天需要负责班级的各种情况,回到家还要带妹妹。大家都觉得说,他太辛苦了,替父母做了很多事情。

但是他很快乐,他说自己的所有时间都是由自己掌控的。

他的父母没什么文化,但是他的父母一直都相信老师,很小的时候没人接他,还在学校的老师就给他教辅书,他也认真看。

后来有妹妹,他觉得更开心了,有了责任感的他也愿意承担班级的各种工作。

后来的事情就知道了,他考上了清华大学,语文接近满分。

如果我的孩子适合放养,那真的是太轻松了。他喜欢语文,我可以带他去各种名胜古迹观光。他有才华,那就参加一些竞赛。

父母能为孩子做的事情,是没有止境的。

有一位教育工作者曾经说,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经常不考虑孩子的情况,而是永远在思考:孩子下一步应该学什么?

但是其实,这个世界的残忍就在于,很多孩子是会被“鸡”坏的。

国外有一个研究,在实验中,他们请三岁的孩子玩一个游戏,游戏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这个机器发出声音。其中一半的孩子是由大人教,一半的孩子是自己玩,没有大人教他。

结果发现,大人教的那组孩子和自己玩的表现是一样好的。教的意义并不明显。
所以研究者又在国内做了一次试验,也是3岁的孩子,一半让大人教。

实验开始了,一开始和国外的表现一致,但是5分钟后,我们孩子的探索欲望降低了。

为什么?很多人研究了这个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因为我们的孩子在教育的方式上,玩的机会比较少,即使能玩时,也找不到合适的地方。

如果我们的孩子可以空间和时间去自己玩,效果也一定很优秀!

生活中,孩子问我们可以玩什么时,我们经常说危险,不能玩。小区中,老人也多占用了设施,孩子没有太多能玩的地方。

现在,是父母在家带孩子了,我们也需要经常在思考,这个时间应该怎么利用才是比较好的?

如果孩子可以靠自己去学习,何必要大人上去教他?

其实和孩子一起学习这件事本身,不是我们把知识学到了,然后教孩子教到孩子明白为止。

而是作为成人体验孩子的艰辛,懂得孩子学习的不容易,遇到同样的问题,一起跌倒,然后一起笑一笑,爬起来。

我们的视野总是仅限于别人家的孩子时,就会忽略自己孩子想要什么。难道,孩子真的想要的东西,我们会不给吗?

当然不是,我们只是选择性的给。而先去学习一遍,就是学会该如何给的过程。

双减前,有 手,现在国家的政策在这里支持着,不管你回家有多少时间,你都可以选择在“鸡”娃的前提是先“鸡”自己。

就像生孩子前先读了育儿的书,孩子要上大学时,我开始考在职研究生。

亲子关系,是一种学习分离的关系,因此在一起做什么太重要了,不管孩子长到多大,我们共通的事情越多,就越有话题。

等孩子长大了,人生更多的东西又要传授给教孩子了,甚至要教他未来怎么“鸡”自己。

说白了,“鸡”娃先“鸡”己,你觉得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