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院校、专业选择的那些事(考研院校查询)

原标题:考研——院校、专业选择的那些事

考研君有话说:今天请来学霸君kevin向我们分享他对考研院校和专业选择的感悟,大三下的小伙伴正好可以参考一下哦。另外考研君为了涨粉

在关注广东 考研公众号的小伙伴的福利发送哦~粉丝更多,主页君更新也就更有动力了,希望大家多多在自己的朋友圈 忙分享哈~

想来,很多考研的小伙伴都曾面临过这些问题:

我要报考哪所学校?

我要报考哪个专业?

可能是因为对某个专业方向的热爱,可能是高考未能考上理想大学的遗憾,也可能是因为某个人、某座城市而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理由可能有很多,选择可能也很多,往往会让人迷茫。接下来,我将谈谈我的经历,希望对各位有所启发。

我的本科专业是外语。出于对翻译高大上的幻想和对歪果仁的好奇,一开始我是很喜欢这个专业的,但是琐碎的语法知识和不成体系的词汇,以及由于懒惰在大一时不太好看的成绩,消磨了我对这个专业的热情。阴差阳错之下,我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就想要跨专业考研。

大二,我交流到了山东大学。在一门名叫国际关系史的选修课上遇到了一位教授,他的课激起了我对国际关系这门学科的兴趣,开始尝试了解更多关于这门学科的知识。我在北外、山大、人大这三所高校中想要确定自己的目标。

转眼到了大三,回到了海大,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一位北大做欧洲研究的教授,之前拜读过其著作,便决定开始准备考她的研究生。老实说,北大的国际关系并不是一个好考的专业,学长也多次劝我改换学校,但是出于对于未来的期待,我还是选择了报考北大。自然,结果确实并不完美,不过,其实也没有太大的遗憾。(在这里谢谢昨天那些在北大官网看到成绩单后为我可惜的同学,不过我确实没什么遗憾,也很喜欢华师大的氛围,调剂能调剂到上海的985高校我已经很感恩了)

以上是我的考研动因,啰嗦了这么多废话,不知是否和某些小伙伴的经历有些许重合。下面,我想说说关于择校和专业选择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

1.名校弱专业和弱校好专业如何选择?

这个问题大概是考研择校中一直离不开的问题。我最后选择的算是名校强专业(虽然北大国关院被称为四大养老院,但国际关系专业还是国内top1吧),省却了这个问题的烦恼。这个问题的回答取决于你对以后生活的规划,如果只是为了一个看上去光鲜亮丽的名校毕业证书,名校弱专业自然是再合适不过了,然而如果是为了以后继续从事学术这条道路或是说在研究生阶段想要切身学些技能,那么弱校好专业可能要更有优势。

拿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希望小伙伴看了不要打我),好友a即将毕业于西部某985高校,其报考的专业,广外是全国第一,他作为在大学期间拿过国奖的人专业成绩非常不错,出于对这个专业的热爱和广外在这个行业的认可度,他考研选择了广外。从985高校“下嫁”到广外,而不是选择在同一座城市专业稍弱一点的中山大学,可能很多人都不太能够理解这种选择,但是这种选择对他以后在行业内部的发展可能更能有所助益。所以,有时择校

不要只盯着top 2、top 5,弱势院校的强专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你研究生毕业后打算转行就当我这话没说)

2.地域和学校该如何选择?

我是比较重视地域的人,可能是因为大学期间在山里待得太久,不想再回到郊区。我的一志愿报考院校和调剂院校都在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调剂志愿的时候也有一些偏远地区的985可供选择,但出于对地域的考虑,我放弃了这些机会,最后调剂到了华师大。

我觉得地域重不重要,也是要依赖于自己的个人规划。北京、上海的高校难度相对大,传说还压分(虽然我公共课考得不好,但我没觉得公共课压分),相比之下,一些内陆地区的高校报考热度低一些,对于有畏难情绪的考生是个不错的选择。尤其是毕业后想留在本地发展的同学来说,留在山东,山大的知名度可能远大于中山,读研期间的人脉资源也都可以用上,对毕业想要留在家乡的同学而言,地方强校是个不错的选择。

有利也有弊,内陆地区的高校可能相对来说要丢失很多机会,比如拿青岛和上海作比(例子依然不恰当,哈哈),虽然青岛是海滨城市,发展也比较快,但是真的没有太多实习的机会,学校能够提供的交流机会相对于上海高校来说,确实也显得弱势一些。如果你想要专心学术,读研读博留校教书,我觉得地域的影响不算太大,只要学校平台好机会多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想要在研究生阶段多出去做些实习,或者说读研之后发现自己不太适合学术这条道路,可能地域选择就要更重要一些。

这里非常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很多学校都是有好几个校区的,所以如果报考的专业在郊区,相对来说,平时的实习是很麻烦的。拿我本科学校举例,中国海洋大学一共三个校区–鱼山、崂山、浮山,大多数同学都在崂山学习,我们戏称说本想来青岛看海,没想到来崂山看山。深处郊区的校区比较适合潜心学术。

3.不喜欢我现在的专业,跨考是否值得?

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是跨专业、跨地区、跨院校的三跨考生。对我而言,本专业确实学起来有些难度,而且我一向不喜欢琐碎的语法知识,对于研究生阶段的语言学、文学方向更是无感,所以便走上了跨专业的这条道路。但是我的本科专业可能会在我的研究生阶段起到一定的作用,因为我研究生阶段的方向是欧洲研究,所以小语种算是一个加分项吧。对于想要跨考的同学,我有以下问题:

想要跨考哪个专业?

对这个专业有没有了解?

有没有旁听或是修习过这个专业的相关基础课程?

跨考这个专业,毕业后你想做什么或者说这个专业会给你带来什么?

我想请跨专业的同学好好考虑这些问题。如果说只是单纯逃避自己所厌恶的本科专业,或是出于对金融行业,it行业等暴利行业的向往而选择了跨考,可能在后期复习的时候会比较痛苦。

我最早选修的国际关系专业课程是国际关系史,我一直非常喜欢历史,觉得老师讲什么都有趣。但是后期自己开始复习的时候,北大用书是方连庆老师的五大本(2500多页吧),各种乱七八糟的条约和战争让我晕头转向。好容易理清了,又迎来了国际关系理论这门学科,当然还有大boss,唐士其老师的《西方政治思想史》,老实说我一开始拜读这本书,翻不到10页就睡着,还总觉得唐老师书写得乱,对政治哲学无感的我读起这本书来真的很痛苦,但后来读了很多遍之后才逐渐理顺了思路,惊叹于唐老师的构思和想法。如果不是出于对这门学科的喜爱,我想我是没有勇气去读、去背政治哲学的。毕竟黑格尔、哈贝马斯的理论品读起来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说,决定跨考的同学,想想看你跨考的专业是否喜欢,对这个专业的了解是否充足,不要出现跨考到一半又想考本专业的情况,那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4.想去的学校难度太大怎么办?

其实,对于这类问题,就正如说“北大到底难考吗?”一样,我是有点拒绝回答的。全国每年那么多考研的同学,这么多年考研下来,如果可以捡漏,早都被前辈们发现了。考研需要端正心态,想上名校,想去热门专业,自然就要吃些苦。如果说只求名校的毕业证书,那么我想某些知乎上经常被人点名的劝退专业可能比较适合抱着这样想法的同学。那些想上名校,想报好专业,不想努力的同学,估计只能想想了。

最后想要多说一点,人是善变动物,选择总是会变的,准备考研的一年多时间里,我见到过将志愿从华东政法改成中国政法的同学,也见过从厦大经济改成央财的同学,更有些同学院校迟迟定不下来,每天都在变动着,这都是蛮正常的现象。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不过我不建议经常换学校,毕竟不同学校专业课考察重点不一样。对于备考北大国关的同学,北大要求的整个学科知识范围是非常广的,如果前期备考不力的话,在暑期的时候可以考虑更换一个努力目标,比如北外这种学校名气不错,但是学科建设相对于北大人大等一流高校还是有明显差距的学校,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方法。

以上就是我想就院校、专业选择谈的几点问题,结合了我自身和小伙伴的经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 助,因为面向的人群比较多,可能没有太多的针对性。如果大家还有疑问的话,欢迎来调戏考研君!

更多考研内容欢迎关注我们广东 考研公众号:gdzgky365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