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考研的一点文字

复试结束刚好两个月,其实一直都想写点关于考研的文字,只是作为工科男,自打高中毕业丢下了笔,就再也没拾起来过。最近,仨俩个挚友决定今年要考研,一起聊了聊考研的事,便回想了起来,呐,就花上半天时间码了这几千字,也想看看还能不能拾得起丢下的笔。既然题为关于考研的一点文字了,就自然算不上什么正儿八经的经验帖,因为,经历总是有一定指导意义才称得上经验吧,况且,我本来也不是那种喜欢对人家指手画脚的人。我觉得定义为故事更为合适,创新点叫“年记”也算得上吧,一年一记,一记就是一年。其实去年考研时候也看了不下百余篇的经验帖,事实上我都是当鸡汤喝的,因为每个经历过考研的人再告诉后面人的时候,总是抱着多点鼓励少点打击的温柔心态。鸡汤没少喝,而那种纯鸡汤公众号却看的少,毕竟鸡汤不能当饭吃的道理我还是懂的。我也曾在读那些帖子的时候幻想过,有一天,我也有资格来写一篇,就是没人看,自己留存也是好的。来,这就端上一碗有故事的鸡汤,大碗的。刚上大学那会儿,亲人们就对我抱有很大的期待,什么公务员、研究生、工程师、个体户等等够凑两桌麻将了都,当初感觉前途一片光明,逆袭指日可待。只是在去年年初突然决定要考研的,缘由不作赘述,如果大伙知晓,必会觉得荒唐。不过,我认为一个坚定的目标和明确的动机,有助于在复习进入举步维艰的时候支撑你走下去,而不是陷下去。在这一点上,缘由荒唐受到的报应就是我在15年秋招期间尤为痛苦,不是看不进去书,而是作为一个复习进入强化阶段的考研人,我却动了想去参加招聘会的念头。谈谈亲人对我大学四年提的几点建议吧,我也一直当作这四年的自我要求。大学里要把三样东西搞好,一是学习,二是身体,三是感情。现在就把时间限定在考研这一年里,避免头重脚轻,先谈二三再谈一吧。我大一入学体重一百七,经常锻炼从不节食,虽然如今还是一身肉,但也稳定在一百四了。有人觉得这和考研有毛线关系啊,实际上把身体搞好对考研还是有很大 助的。九月之后,进入复习的关键时期,如果生病了,像什么感冒发烧之类的尤为常见,少则两三天多则五六天,复习效率会大大降低,你说你可以带病看书,可是做一道题得擦三五次鼻涕摸两次额头,是不是会影响思路和效率?要是女生碰到感冒和亲戚一起来,意志力不顽强的直接一周废掉了。对于考研人,不是去不起医院,实在是耗不起生病耽误的时间呀。除此之外,如果你是报考了和我一样的学校,怕是真要搞好身体了,因为学校规定体检不合格不予录取,而复试结果告诉我们,学校的规定并不是一纸空文。别说什么一天到晚在看书,没时间锻炼身体的话,说多了你自己都信了你是在一天到晚看书。我坚持夜跑直到十一月底,而最后一个月没跑不是因为要冲刺,以我当时白天精神晚上困的情况来看,根本没有必要占用跑步时间来看书,只是因为十二月的冬风真的似青龙偃月刀啊。大学里,感情又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按重要程度排列就是亲情、友情、爱情。单就考研来说,关于亲情的事情应该不多,无外乎你的家人是否支持你考研,或许家人的支持有时候就是前面所说的动机。不排除有的家庭因为考虑到现实因素而不支持考研,而我的家人都是抱支持态度的,所以我并不能给出什么搞定这事的妙招,开个万能方子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到友情,考研是否要找一个研友,找个什么样的研友也是我当初的困惑。那时候有个长得很好看的妹子,我一度以为我俩会成为研友,然后一起努力、互相支持、并肩作战、双双考取,然而现实犹如冰桶挑战,醒来以后,我决定不再找研友了,要以一己之力来面对这个世界。在复习期间,还是很羡慕那些有研友的同学,有的三五成群更适合叫做考研团伙了。有了研友,可以轮流去自习室占座位,而我这样孤家寡人七点起床的只能到处找空教室看书;有了研友,遇到不会题目的可以请教、讨论,然后快速得出结论,而我这样腼腆内向不愿开口的只能百度甚至跳过。不过矛盾具有普遍性,这个道理也是我复习马原时才明白的。我没有研友,才能够不受其他人的影响,不去追着赶着别人的复习进度,不因别人复习的好而着急,也不因别人复习的不如自己而得意,反正按照自己的进度安排埋头向前进,就对啦。确实,整个寝室全部考上研究生的新闻令人心动,但是因为研友放弃,自己跟着半途而废的例子不在少数。我考上了,我才有资格说“没有研友,照样可以考上”,这一年是我内心最强大的一年,就是此时此刻也比不上了。考研这一年,我连个研友都没有,又怎会交到女朋友呢,即便我承认前面让我冰桶那个,我可不仅仅是想发展成研友的。爱情这种事情,冷暖自知,我是保持和某辅导老师一样的态度,那就是这一年没谈的就别谈了,谈了的要么趁早分,别拖到考试前一个月半个月的,要么就别分。提到老师,顺便说

一句,辅导班有条件的话就报一个吧,我报的就是那种最便宜的视频班,跟着老师学, 助多少还是有的。再不谈学习的事情,估计要被质疑是不是准研究生写的了。去年看的经验贴太多,所以我也摆脱不了分科目讲的老套路,不同专业的考试科目区别太大,从政治英语讲起也是必然。英语老师讲,得英语者得考研;数学老师讲,得数学者得考研;不过政治老师从没说过这样的话。政治,考到高分和单科不过的实属个别,没啥可争的也没啥可怕的,九月开始复习不紧不慢,十月开始也不算迟。政治不要死记硬背,但不是不要背,马原部分重在理解,史纲和毛中特重在逻辑,其他的当然重在背喽。什么时候开始背?十一月,两个月足以背下要背的东西,那之前背什么?你单词背完啦,单词是背不完的。问题又来了,政治要背的东西是什么?就背老师圈的重点部分啊,跟期末考试一样一样的,这就是为啥子我要报辅导班,我可没本事自己总结重点。要说辅导资料,政治的资料五花八门,比其他三科加起来还多。最为出名的应该是 系列和风中劲草了,基本上人手一本,我也跟随着大部队,掏钱买了一本 1000题,然后辅导班发了一本蒋中挺五套卷。既然买了发了,当然要做,有的同学考完初试,1000题还剩300题没写呢。政治除了背书,虽然资料我只用了1000题和蒋五,但我做了3000题和十五套卷,因为各做了三遍,第一遍答案写在草稿纸上,第二遍用铅笔写、橡皮擦,第三遍用水笔写,三遍写完就到初试了。讲点具体的吧,基础并不牢固,我也算是靠应试技巧走到了今天。政治的单选题难度不大,如果四选一都要纠结半天,那么多项选择真会崩溃的。单选应用更多的是排除法,虽然没有研究表明,但是大多数人确实更加容易找到选项的错误之处,因为平时看书都是正确内容,只要选项稍有瑕疵就会越看越别扭,就算很难排除掉三个选项,政治单选用排除法也会提高正确率。虽然得政治者不一定得考研,但是得选择题者(尤其是多项选择)得政治还是 理的。多项选择再用排除法就不合理了,因为有的题目正确答案要选四个选项的,排除法真的是碰都碰不得,多项选择也正是看出你政治知识水平的题型了,审题仔细是多项选择的关键,除了思修与法基部分,每个选项都是要分析的,如果遇到题干和选项表述都简单的,那就是直观判断,全凭感觉吧。每年的各种押题都集中在政治大题,确实有大面积押中的情况,但是押题如同打麻将一样,每年都胡清一色的话,会被抓老千的。其实最后两个月背诵的东西就是为大题服务的,名师押题你要听,不必都背,因为肯定背不完,有些热点问题是躲都躲不过去的,这就要背了,如果考到了大家都会的你也要会呀。对于采点得分的大题,要突出知识点,但也不能分点画圈一二三的去答题。大题的回答字数不宜过多,但是三五条知识点少讲也有百八十字,要写这么多字,如果字能写的好看点,相同内容的话,我感觉得分应该会高一点。英语是我这么多年的痛处,不过我还是要讲,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嘛。工科英语线很低,当初决定考研,想着英语只要过线就好了,天真地认为英语拖的后腿靠数学和专业课拉回来,考完才明白是英语拉起来了数学拖的后腿好吧。能激起我学英语的功劳必须归功于辅导班的几位英语老师,各种灌鸡汤,忽悠说英语好简单,然后我就信了。实际上,直到初试,我连一本1575词汇书都没背完,实在记不住单词,不过我有感受过一篇阅读能读懂的感觉是多么的棒,不信你把每个不认识的单词查出来再去读文章。记单词总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记了忘,忘了记,记了又忘一点,忘了再记一点,越记越多。不必太悲伤,好在单词只是对完型和阅读的影响大一点,词汇量对于翻译、作文、新题型还是很仁慈的,只需要绞尽脑汁把掌握的单词用好用对就可以了。我是从决定考研的那一天就开始背单词,羞愧的是我没能坚持下来,期间也是断断续续地在背,但每次难以持续一周以上。我可能是把对词汇的兴趣都转移到句子上了,初试结束后收拾桌子发现,竟然收集了满满两个笔记本的例句和作文模板,就算笔记本很薄,但也实属不易了。笔记没有记下老师说的每个句子,专挑能够理解的,以我自己口语水平能朗朗上口的句子,而这些句子对作文的 助是极大的,终于不用像挤牙膏一样去写作文了。至于新题型这种更偏向考察视力的题目,找到解题技巧才是王道,什么关键词句、人名对应、首尾呼应等等。英语一和英语二有着很大的区别,显然英语二会简单不少,所以对于英语科目可以选择的,就别逞能选一了,我也是按照英语一来复习,直到网上报名前一天我才决定要考英语二,回想起来很是庆幸,不然我也很难有机会留下这些文字了。考研大军中,考数学和不考数学的差不多五五开,而在考数学的那五成里面,怕数学和不怕数学的差不多八二开。前文已说,数学拖腿,自然我也在怕数学的那八成里面。我一直认为今年数学太难了,还记得不少同学初试都没去参加最后一场考试,但是一起复试的同学几乎都是数学100+的成绩,所以我的数学确实考的不好。那就从不好的方面来谈,谈谈为什么考的不好,或许那两成的大神觉得很可笑,但教训常常比经验更值得去分享,“不做你哪样”远比“做到你哪样”来的简单。时间花的少,题目做的少,还想数学考个高分,要有这种想法真该来个冰桶挑战。因为基础阶段复习的不好,导致做题时一做就错,错多了就不想再做了,扭头就去看专业课,专业课嘛,一看就懂,越看越有劲,就忘记要做数学了。理一理头绪,还不是因为基础不牢固,书本没看好就急着刷真题,做一些十年前的真题倒也是没啥压力,但实际上并没有多大意义。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近几年的数学难度增大了,题型也有所创新了,真题做的好,不能举一反三也是白搭,历史上原题重现不过也就五分的题。这些问题都是考完以后反省得出的,倘若当初我能明白,又怎会有后来由于分数不高,着急考虑调剂的烦恼,当然这是后话,除了咖啡,鸡汤也有续杯。有多少学校多少专业就有多少专业课,即便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共性还是存在的。简单聊一下共性吧,不管哪个学校哪个专业,专业课真题都是十分重要的复习资料,不过怎样获得专业课真题,那就看个人本事了。工科专业的话,如果你能将目标院校的指定参考用书学习透彻的话,知识点都能熟练掌握,那真题也就是浮云了。我把论坛、贴吧、文库翻了个遍,仅仅找到零几年的三套真题试卷,后来无奈只得抱着课本一点一点地啃。再次庆幸,自己老老实实把专业课课本又翻又画,搞得惨不忍睹,才能在题型变化的情况下考得不差。实在是心血来潮,一气呵成,难免有不恰当的地方,今天就到这里,有空再给碗里添点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