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考研唐代以新罗为中心的东亚贸易圈_往来_唐朝_官方(民族学考研难度大吗)

原标题:民族学考研:唐代以新罗为中心的东亚贸易圈

唐代以新罗为中心的东亚贸易圈

武 斌

摘 要: 唐代疆域广大,国力强盛,文化辉煌。当时的新罗、日本借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与唐朝来往密切,官方贸易、民间贸易均十分频繁。其中新罗商人对于三国的贸易往来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新罗人张保皋的贸易商团垄断着“东亚贸易圈”,他也被称为“海上王”。

关键词:唐代;新罗;日本;东亚贸易圈;经贸交流;张保皋

唐朝帝国疆域广大,国力强盛,文化辉煌,在当时的世界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亚洲的历史舞台上,唐朝领衔主角,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巨大的国际威望,各国争相与唐朝通聘往来,发展友好关系。当时的新罗、日本,由于地利之便,与唐朝往来更为密切,在政治、文化和经济等方面展开了全面的交流与合作。

当时三国的交通还算便利。在太平洋的东亚海域,在中国大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之间构成了一个不甚完整的内海,有人将其称作“东方地中海”。自古以来,东亚人民沿着“日本海环流路”等自然航道,借助季风,往返于中国大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之间,“东方地中海”也就成了以中国大陆为内核,以朝鲜半岛、日本为外缘的交通走廊。另外,朝鲜与中国本土接壤,陆路交通方便,而日本与朝鲜仅有一海峡之隔,这也为往来交流提供了方便的地理条件。日本、新罗与唐朝展开大规模的交流,大规模地吸收和融合中华文化。与此同时,各方的经济贸易也十分活跃,往来商旅不断,形成了被现代学者命名的“东亚贸易圈”,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一、唐朝与新罗的经贸交流

唐与新罗之间的贸易往来相当频繁,规模也相当大。按其贸易的性质区分,唐新之间的贸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国家之间随同外交使节的来往进行的国家贸易;另一种是民间的商人之间进行的私人贸易。一般情况下,官方贸易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和中国历史上与其他国家交往的情况一样,唐与新罗的遣使往来,也兼有官方贸易的任务。所谓“朝贡”实质上是一种以“朝贡”为名义的易物贸易。遣唐使的贡品还包括金银、牛黄、人参等原生珍宝,以及朝霞锦、木棉布、金银器皿、工艺品等加工品。对此,唐王朝予以极其隆重的接待,并向新罗国王和使臣赠送“赐物”。《新唐书·新罗传》记载,新罗兴光王遣使“数入朝,献果下马、朝霞紬、鱼牙紬、海豹皮”,“亦上异狗马、黄金、美髢诸物。”唐玄宗则“赐瑞文锦、五色罗、紫纹袍、金银精器。”另外,唐朝使臣到达新罗时也要携带许多礼品赐赠,并接受新罗的回赠。

随着两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双方往来的主题更多地转移到了经济文化方面,礼品的交换逐渐演变成正常性的官方贸易,交换的种类和数量也大大增加了。通过这种官方贸易的渠道,大量的中国物产传播于新罗,丰富了新罗人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先进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的传播,增加了新罗人对中华文化的接触和了解。据《三国史记》和其他一些文献记载,新罗向唐朝输出的有朝霞绸、朝霞锦、鱼牙锦、鱼牙绸、三十升纻衫缎、龙稍、布等织物,金、银、铜等金属,金钗头、鹰金锁镞子、金花银针筒、金银佛像等工艺品,人参、牛黄、茯苓等药材,马、狗等牲畜,虎皮、海豹皮等毛皮。唐朝赠给新罗的物品有:金属工艺品的金器、银器、金银细器物、银碗银榼等;服装类的有锦袍、紫袍、绿袍、紫罗绣袍、押金线绣罗裙衣、金带、银带、银细带、锦细带等;纺织品的彩素、锦彩、绫彩、五色罗彩、绫罗、瑞文锦、绢、帛等;书籍类有《最胜王经》《道德经》《孝经》,佛经和孔子及其弟子像等;其他还有茶种、白鹦鹉、佛牙、甲具等。〔1〕〔2〕

在官方贸易中,除了奢侈品的交换,政府间也有一些对平民生活产生影响的物品交换。《三国史记》卷十载新罗兴德王三年(828),“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子来,王使植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时(632—647)有之,至于此盛焉。”茶叶从此在新罗开始盛行。此外,在官方朝贡贸易的背后,尚有大宗朝贡使团私下的互市贸易活动。

唐与新罗的民间私人贸易也很活跃。特别是9世纪中后期以后,新罗中央政权衰弱,与唐的官方贸易有所下降,民间贸易更加发展起来。唐朝考虑到中央的财政收入,曾于建中元年(780)下令禁止这类私人贸易,可见民间贸易早已存在并已具相当规模。从代宗到宪宗时代,高句丽人李正己、李师道家族割据淄青镇,与新罗、渤海大做生意,“货市渤海名马,岁岁不绝”。山东半岛与新罗、渤海的民间贸易也相当发达。至开成间,淄青节度仍兼押两蕃使,此时唐的中央权力更加削弱,对久有传统的山东半岛与新罗的民间贸易的也是力不从心,令行而禁不止了。

唐新之间民间贸易的经营商品种类与官方贸易差不多,有绫、锦、丝、布等纺织品,金、银、铜等金属,人参、牛黄等药材,此外还有书籍等。崔致远在《桂苑笔耕集》卷十八说:“前件药物,采从日城,来涉天池。虽微三桠五叶之名,渐无异质,而过万水千山之险,贵有余香。”“凡荷奖延之赐,合申献贺之仪。前件人参并琴等,形禀天成,韵含风雅,具体而既非假貌,全材而免有虚声。况皆采近仙峰,携来远地。”说明新罗特产海东人形参和海东实心琴等名贵商品远销于扬州。缘此,淮南节度副大使高骈得以海东人参三斤贡献于朝廷。也正是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渠道,大量汉文典籍和佛典流传到朝鲜半岛。

唐朝为接待新罗的贸易官员和商人,特地在今山东、江苏沿海各州、县,设有多处“勾当新罗所”,所内设有通事,专事翻译。此外,还有许多新罗商人到山东、江苏沿海各地从事商业活动。当时这些地区有大批新罗商人居住,设有“新罗坊”和“新罗院”。唐朝与新罗海上交通的主要口岸,特别是新罗人聚居的城市,如河南道登州的 县、淮南道楚州的山阳县,即是新罗与唐朝民间贸易的集市。

在东南沿海的许多地方,都有新罗商人的踪迹。除了上面提到的新罗坊、新罗院外,一些岛屿、渡口、山和村落的得名与新罗商人的活动有关。比如浙江临海县东南大约30里有一个小岛,曾有新罗商人“舣舟于此”,故名“新罗屿”。台州还有新罗山。这两处地点都处在浙江沿海,新罗商人经常在此停船靠岸,装卸货物,使得这些地区成为中外商品的集散地,遂以“新罗”命名。浙江宁波象山县还有新罗岙、新罗岙村,也都与当年新罗商人的活动有关。

二、唐朝与日本的经贸交流

与新罗的情况相同,日本派遣唐使来华,也兼有官方贸易的使命。除官方贸易外,唐代中日民间贸易也有所发展。后来,日中之间的官方往来减少,而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却趋于频繁。到晚唐时期,官方往来间隔时间越来越长,与此同时,民间交往,唐人和新罗人的船只则不断往返于唐日之间。特别是9世纪中期日本中止遣唐使派遣后,民间贸易更为活跃,民间商船往来于两国之间,成为晚唐时期中日交流的主要纽带。日本学者森克己认为,唐商舶的频繁渡日是日本废止遣唐使的重要因素。或者说,日本停

派遣唐使后,进入了以民间商船东渡为主要交流方式的中日交流时期。这一时期长达222年(894-1116)。如果从可查到唐商渡日最早的资料的841年开始算,则长达275年。

晚唐时期从事中日民间贸易的主要是中国商船,间或也有在日本建造的船只,但造船者和驾船者都是中国商人。据史料记载,自841年至903年的62年间,中国商船往返于中日之间达30余次。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载,唐朝商人李德邻、李延孝、张支信、李处人、崔铎等人,自建海舶,以船主身份往来于日本和浙江的明州、温州和台州之间。同时,由于造船技术大大提高,又掌握了季风和信风以及海流规律,唐商船队不必再走绕道朝鲜半岛的北路航线,而是直接走南路航线,从江浙沿海的楚州、扬州、明州、越州、温州等地 ,循东偏北方向横越东海,直趋日本肥前松浦郡的值嘉岛,不仅减少了海难的发生,而且缩短了航行时间。842年8月24日,唐商人李处人的贸易船从日本值嘉岛那留浦返航归国,“得正东风六个日夜”,便抵达温州乐城县,日僧惠运同船入唐。

民间商舶越来越多。如仁明天皇嘉祥二年(849)唐商舶(53人)至太宰府(《续日本后记》)。清和天皇贞观年间,往来尤其频繁。如贞观四年(862)七月,李延孝等43人抵日(《三代实录》)。同年九月,张支(友)信等送真如法亲王入唐至明州并于翌年四月返回日本(《头陀亲王入唐略记》)。五年(863),詹景全由日本赴唐,替圆珍带信给长安兴善寺三藏智慧轮,翌年又返回。六年(864)秋八月,太宰府因唐通事张支(友)信,渡海未还,暂留唐僧法惠以为通事,说明张友信又一次入唐(《国史纪事本末》)。七年(865)日“僧宗睿还,唐人李延孝从来”(《扶桑略记》)。八年唐商张言等41人至太宰府(《三代实录》)。因为这一时期唐商赴日的太多,致使朝廷在贞观八年四月“谴责丰前、长门等国司曰:关司出入,理用过所,而今唐人入京,任意经过,是国司不慎督察,关司不责过所之所致也。自今以后,若有惊忽,必处严科。”以后几年,稍见减少。但在贞观十六年(874)和十八年(876)又先后有唐商崔岌等36人及杨清等31人抵日。

晚唐时期的中国商人一般都是单船行商,每船人数多者为63人,少则40余人,载重量可达十数吨左右。这些中国商人贩运到日本的货物,主要有佛经、佛像、佛画、佛具以及与佛教有关的用品;文房用具、书籍以及唐代大文学家和大诗人的文集、诗集等;药品、香料;日本皇族、贵族公卿所使用的贵重奢侈品,如瓷器、高级丝织品、手工艺品等。

三、新罗商人与“东亚贸易圈”

参与对日贸易的,除了唐商人之外,还有新罗商人和渤海商人,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东亚国际贸易圈”。

当时中国先进的造船航海技术传到新罗,使新罗的造船航海技术达到很高的水平。因而新罗商人从事海上运输的很多。新罗商船不仅往来于中国与新罗中间,还航至日本,连通整个东亚海域三国,建立了中国、新罗、日本之间的贸易航线,开展三国之间的国际贸易,在日本活动亦是同样频繁。在唐代中日贸易中,新罗商人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新罗商人从唐朝贩得大量商品,除满足新罗国内市场的需求之外,还因地理条件之便及了解日本对唐货需求之行情,常将唐货运至九州大宰府,在日本销售。新罗商人作为中间商,起到沟通中日贸易的桥梁作用。

有学者推测,新罗商人的渡日最早可以追溯到8世纪。自9世纪起,他们建立了往来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日本九州岛的固定航线,分别在中日两国设立贸易据点,从事两国贸易的中介经营。新罗商人在中国设置的贸易据点,主要是楚州以北,即现在的连云港及山东半岛沿海一带。他们在这里设立新罗坊,采购物品,组织货源,安排船只,并设置总管,负责新罗商人的组织和管理。为了便于贸易联系,他们还在新罗坊内设有专职翻译,直接为新罗商人与日本贸易进行业务交涉。日本朝廷为了满足日本国内市场对唐货的需求,对新罗商人的政策一再放宽,明令大宰府允许新罗商人进行贸易,“商贾之辈,飞帆来者,所赉之物,听任民间令得回易。”另外,新罗商船还承担了中日之间的客运和货运,对中日经济和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9世纪初新罗商人开始频繁渡日,揭开了唐日贸易的新篇章,形成了后来学者所称道的“东亚贸易圈”。往来频繁、技术先进的新罗船队和谙熟海路、善于驾船的新罗水手,活跃于东亚海上,构成东亚三国海上交通的重要载体。

四、“海上王”张保皋

当时参与这个“东亚贸易圈”的有新罗商人、唐商人、日本商人和渤海商人。不过,这个贸易网络是被张保皋的贸易商团所垄断的。

张保皋,新罗名弓福,其名其事《新唐书·新罗传》《续日本后记》《三国史记》《三国遗事》均有提及。唐代著名文学家杜牧亦曾为其撰写传记。他在新罗政府的默许和支持下,占据莞岛,从事唐、日、新罗三国之间的贸易活动,山东半岛及苏北一带之新罗院,往来于黄海之新罗船,一度都在其控制之下。

张保皋在17岁时和好友郑年结伴渡海来到赤山浦,不久辗转南下到扬州。在他们浪迹扬州时,适逢镇海节度使李琦据润州造反。唐军扩募镇压反叛,张保皋和郑年被募编入了徐州武宁军中。张保皋和郑年先后参加了平定镇江李琦、淮西镇吴元济和淄青镇李师道的叛乱。因本领高强、英勇善战,累立军功,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张保皋被擢升为武宁军小将,统率1000多名士兵。

张保皋于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回到新罗。张保皋回国后,奏请新罗兴德王:“遍中国以新罗人为奴婢,愿得镇清海、新罗海路之要,使贼不得掠人西去。”兴德王准请,张保皋随即招募周围1万岛民组成一支军队,在清海镇成立了大本营,很快荡平了多股海盗势力。张保皋在荡除海盗,确保了海上航路的畅通后,又利用控制新罗国西南海上的优势,凭借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海上经验,发挥了自己对中国情况熟悉的特长,组建了庞大的船队,往返新罗与中、日三国之间,从事利润丰厚的海运和商业贸易。

张保皋的海上贸易日益兴盛,形成了以清海镇为大本营,以赤山(今荣成石岛镇)、登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今山东莱州)、泗州(今安徽泗县)、楚州(今江苏淮安)、扬州(今江苏扬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泉州(今福建泉州)和日本九州为基点的海运商业贸易网络。张保皋的商团几乎垄断了唐、新、日三国的海上贸易,是当时最大的国际贸易集团。

海盗的禁绝,海路的畅通,海运商贸的发展,使新罗人入唐经商、从业、求学、居留的迅速增多。因此,在中国各商贸中心和交通要道周围,逐渐形成了新罗村。据统计,当时仅在赤山一带就有十多个新罗村。张保皋除了进行直接贸易外,还经营造船业和出租船只、水手、艄公等。在中国山东、江苏北部海岸形成了一条船队服务线,为自新罗和日本的人们进行海上服务贸易。当时阿拉伯商人东航喜乘中国船,而中国浙东地区采用新罗造船术,造出了当时最先进的水密隔舱多桅杆船。这样,造船术和航海术便随着出租的水手、工匠传到阿拉伯等地。而中国的长安、洛阳、扬州、广州也聚集了许多南海、中亚、西亚等地的商人,他们把稀缺的商品运到中国销售,这样张保皋的海上贸易网络就与中西海上贸易之路联系起来。

当时的赤山浦一些村庄里有很多新罗人居住,他们几乎人人信仰佛教。张保皋征得唐政府的同意,在赤山浦建立禅院。因为山周围山石皆为红色,相传有赤山神保佑当地众生,又因建院时请来诵经的首批僧人属天台宗派,读诵《法华经》,故此院取名为“赤山法华院”。法华院建有大殿及配楼、钟楼、讲经堂等,寺院长年讲经,常住僧人多时达40余人,法会人数有时超过250人。赤山法华院成了当时新罗人往返大唐的驿站和活动中心,是张保皋船队的大本营之一。张保皋在赤山拥有庄田,“一年得五百石米”,以供应该寺居住僧的生活费用。唐开成四年(839)六月,日本国僧圆仁法师一行入唐求法,曾先后3次客居赤山法华院达2年零9个月。归国后,圆仁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对赤山法华院做了详细的描写,使赤山法华院名扬海内外。张宝皋在莞岛象皇峰、济州岛河源洞等地也建了法华院,与山东半岛赤山法华院相对应,互为海运贸易的联络点。

后来,张保皋卷入了新罗王室王位继承纷争。838年,上大人金明逼杀僖康王登上王位,金佑徵为报“杀君父之仇”避祸清海求助,张保皋便分兵5000于郑年,击破金明的军队,金佑徵顺利登位,即神武王。神武王即位仅6个月即病死,其子文圣王即位后又拜张保皋为“镇海将军,兼赐章服”。张保皋因功被封为感义军使,封食邑二千户。文圣王欲纳张保皋之女为妃,朝中贵族以其出身微贱,予以阻谏。纳妃未成,在文圣王与张保皋之间埋下了矛盾的种子。因惧怕张保皋的势力,文圣王和新罗贵族们借“欲谋乱、据镇叛”的罪名,于841年派人趁张保皋醉酒后将其杀害。这就是朝鲜历史有名的“弓福之乱”。

张保皋被杀后,“东亚贸易圈”的贸易活动并没有中断,而是由活跃的中国明州商 取代。

张保皋的事迹在中韩文化交流史上留下重大影响。《新唐书·东夷传·百济传》中就给予张保皋很高的评价,说:“先国家之忧,晋有祁奚,唐有汾阳、宝皋,孰谓夷无人哉。”范文澜《中国通史》中说:张保皋“无愧为新罗国的英雄。”〔3〕在韩国,张保皋则被视为民族英雄,誉为“海上王”。

参考文献:

〔1〕朴真奭.中朝经济文化交流史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2〕杨昭全.中朝关系史论文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12.

〔3〕范文澜.中国通史(第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3.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武斌(1953-),男,山西盂县人,研究员,曾任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沈阳市文史馆副馆长,研究方向:中国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