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名人名言技术垄断文化向…来自夏日之阳新闻传播考研…(金句名人名言包括出处)

??第ⅱ篇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5.1 复习笔记

?

【知识框架】

?
?

?

?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总结历史又正视现实、放眼未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①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②历史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③现实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①首次提出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这一重大命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开创性贡献。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邓小平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深层次思考,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许多重要的科学论断,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以及与此相对应的理论观点。

②轮廓形成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系统的概括,也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

③成熟并形成系统

?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逐步走向成熟。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邓小平理论也逐步走向成熟。

十四大报告还从九个方面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强调“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④最终形成

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深刻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进一步论述了邓小平对这一理论的创立做出的独创性贡献。十五大还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邓小平理论载入宪法。

?

考点二: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

(1)回答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做出了科学的回答。

(2)社会主义的本质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作了总结性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本质科学概括的意义

①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a.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纠正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

b.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指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

②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③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反映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

考点三: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

(1)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改革开放的进行,是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①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是特指不是泛指]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a.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b.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③党的十五大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④重要意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于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揭示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重大发展和重大突破。

(3)党的基本路线

①具体内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a.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c.“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要求:

a.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定,是我们党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得出的科学判断,是党在新时期实现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b.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既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要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4)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①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发展。

②发展要抓住机遇。

③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

(5)“三步走”战略

①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确定下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②“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明确了发展方向,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

③提出了“台阶式”发展的思想,以及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

(6)改革开放理论

①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也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②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③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a.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它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开放,还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开放。

b.实行对外开放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

c.对外开放要高度珍惜并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①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②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③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8)“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此外,还提出了其他一系列“两手抓”思想,如“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9)“一国两制”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的统一作为自己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的,在实践中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

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a.坚持一个中国,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b.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c.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各种合法权益将得到切实尊重和维护。

d.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e.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③“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一国两制”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把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既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灵活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10)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②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一个法宝。

③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④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

考点四: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

(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邓小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

(3)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①邓小平理论指导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邓小平理论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指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②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5.2 课后习题详解

?

1如何认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答: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战后美苏两极对抗的冷战格局出现重大变化,两大阵营的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尽管局部战争仍有发生,但短时期内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长期被冷战阴云笼罩的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更加强烈。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各国人民更加珍惜发展的机遇,求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求和平谋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邓小平明确地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2)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顺利地恢复了国民经济,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但这一时期,我们也犯了不少错误,走了不少弯路。这主要是在经济上急于求成、盲目求纯和急于过渡;在政治上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造成这些失误的更深层的原因,一是偏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国际国内的形势、对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和中国现实的具体国情做出了错误的估量和判断;二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的曲折和失误,促使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进行深刻的反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果断地纠正了建国以来的各种错误,深刻地分析了它出现的原因,同时又坚决地维护和继承了过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所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是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伟大创造,是理论发展的源泉。邓小平领导全党从总结群众成功实践的经验中,也从总结工作的某些失误的教训中,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从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总之,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总结历史又正视现实、放眼未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

2如何把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改革开放的进行,是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和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①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②党的十五大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于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揭示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重大发展和重大突破。

(3)党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①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富强”主要是经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民主”主要是政治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文明”主要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和要求。这三个方面的目标和要求,在现实中表现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统一。

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问题,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整体,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

③“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有了这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必定能够胜利。

④“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4)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①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发展。

②发展要抓住机遇。

③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反映了科学技术在当代发展的新形势和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

(5)“三步走”战略

①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确定下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②“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明确了发展方向,展现了美好的前景,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

③为了顺利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邓小平提出了“台阶式”发展的思想,以及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

(6)改革开放理论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①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是一个大试验。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②开放

开放也是改革,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a.对外开放,包括对发达国家的开放,也包括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它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开放,还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开放。

b.实行对外开放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

c.对外开放要高度珍惜并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

南方谈话的精神,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有:

①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②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③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8)“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邓小平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

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是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这就是党的基本路线所要求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

此外,邓小平理论还提出了其他一系列“两手抓”思想,如“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9)“一国两制”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a.坚持一个中国,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b.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c.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各种合法权益将得到切实尊重和维护;

d.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②“一国两制”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

③“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的。

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实践中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

⑤“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把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既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灵活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10)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②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一个法宝;

③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④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邓小平理论内容丰富,除以上这些主要创新外,还有许多丰富和深刻的思想。

?

3如何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答:(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①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对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②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邓小平理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一系列独创性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邓小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响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一以贯之的主题。

①邓小平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邓小平开创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等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畴,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为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①邓小平理论指导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做出的这一系列重大决策,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步一步推向前进。

②邓小平理论使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迎来了思想的解放、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昌明、教育的勃兴、文艺的繁荣、科学的春天。邓小平理论的贡献,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而且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如此,就在于看清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深刻了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深沉愿望,把握住中国发展的历史规律。

③邓小平理论经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检验,已经被证明是指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系统的科学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5.3 考研真题详解

?

一、概念题

1社会主义的本质(河北大学2017年研;宁波大学2017年研;青岛大学2015年研;燕山大学2012~2014年研;华南理工2012年研;华中农大2011年研;北邮2010年研;首都师大2010年研)

答: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

?

2四项基本原则(燕山大学2011年研)

答: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之一,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

?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首都师大2011年研;青岛大学2010年研;公大2009年研)

相关试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燕山大学2013年研)

答:(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于党的十三大中正式提出,是指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将“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在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中将其补充完善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国而奋斗。”这表明我们党对奋斗目标的认识逐渐深化,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

(2)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

①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③“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④“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

4“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河北大学2017年研;燕山大学2012年研;江苏大学2009年研;北邮2009年研)

答:(1)提出。1987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

(2)内容:

①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②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③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3)措施。为了顺利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邓小平提出了“台阶式”发展的思想,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争取隔几年使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邓小平还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

(4)意义。“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明确了发展方向,展现了美好的前景,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正如邓小平所说,实现这一发展战略,将完成一项非常艰巨的、很不容易的任务,是真正对人类做出了贡献,就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汕头大学2015年研;华南理工2014年研;广东财大2012年研)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改革开放后用来描述其经济形式的官方术语,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党的十四大根据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要求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特别是南方谈话的精神,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包括:①所有制结构,即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宏观调控,即市场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③分配制度,即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

?

6“一国两制”(青岛大学2017年研;宁波大学2017年研;广东财大2017年研;首都师大2012年研;公大2010年研;江苏大学2008年研)

答:“一国两制”是指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实践中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政府先后同英国和葡萄牙政府进行谈判,并分别签订了联合声明,推动了港澳回归的历史进程。“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把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既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灵活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

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昆明理工2017年研)

相关试题: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实现共同富裕。(辨析题,江苏大学2017年研)

答:(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主要依据:

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只有不断地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这个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③大力发展生产力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并为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奠定必备的物质条件。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先进和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比先前的经济制度更高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

8党的思想路线(宁波大学2017年研)

答:党的思想路线又称“党的认识路线”,是指中国共产党实践活动的思想方法和思想原则。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党的思想路线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宁波大学2018年研;西安工程2017年研)

答: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和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是我国最大的实际。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1)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于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揭示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重大发展和重大突破。

?

1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青岛大学2017年研)

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认识我国当今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总依据。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阶段性特征日益明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特征与30多年前比有很大变化,但这并不影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判断。要看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然而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生产率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还存在着一系列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定政策,推进任何领域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做到既不超越阶段、又不落后现实,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

二、辨析题

1简评“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必然产生两极分化”。(武汉理工2010年研)

答:该观点错误。鼓励和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会必然地产生两极分化,反而在正确的引导下能够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体分析如下:

(1)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从而导致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必然,但并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不能避免的现象。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有质的区别,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并不必然产生两极分化。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为了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先富和共富是手段和目标,途径和目的的关系,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和捷径,最终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如果离开先富谈共富,在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如果离开共富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除了要坚持只允许以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手段而先富起来,还要防止个人收入过于悬殊,在富裕程度差距上防止两极分化,注重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通过有力的税收政策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手段来维护合理的社会收入分配格局和社会公平正义,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并不必然产生两极分化,反而有利于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

2有商品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市场经济。(广东财大2011年研)

答:该观点片面。具体分析如下:

(1)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一种经济方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统一。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全部或大部分要通过市场交换来获得。所以,有商品就有市场是正确的。

(2)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一种运行机制。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劳动产品和生产要素都成为商品,成为买卖对象。商品经济成为社会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市场的作用覆盖全社会,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形式。所以,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笼统地说有市场就有市场经济是不正确的。

?

3“一国两制”仅是中国实现国家统一的一种最佳方案。(广东财大2008年研)

答:该观点错误。“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不仅在我国实现了巨大的成效,对于世界其余国家也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构想。

(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证实了“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不仅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开创了光明的前景,而且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的类似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

4改革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浙江财大2017年研)

答:该观点正确,其具体分析如下:

(1)“摸着石头过河”含有大胆探索、稳妥前进的意义,通常被认为是改革开放的方法论,它有多层含义:

①河必须过,改革必须进行,在河边逡巡回避问题是不行的,站在河中停滞不前更危险,倒退更不应该。

②没有桥,没有现成的经验办法可照搬照用。

③河水比较深,可能还有漩涡,要摸索着过,改革碰到的难题问题很多,有风险。

④慢点走,找到支点站稳了再走下一步,改革要多试验多总结,试验成功了再推广铺开,既强调稳妥也强调探索。

(2)邓小平始终坚持把“摸着石头过河”当作改革的方法。从理论指导上看,邓小平激励全党要冲破思想藩篱,大胆开拓,他强调,“我们干的是全新的事业”“改革开放是很大的试验”,呼吁:“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从实践上讲,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先试验、再总结经验、最后推广开来。

(3)实践是对理论最好的诠释,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对“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方法的充分肯定。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他说:“今天我们还要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取得了经验,形成了共识,看得很准了,感觉到推开很稳当了,再推开,积小胜为大胜。”新的实践也促使人们不断深化对改革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

(4)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逻辑并未过时,加强顶层设计的思路更加清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事业“蹄急步稳”地前行,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三、简答题

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宁波大学2018年研;浙江理工2018年研;江西师大2017年研)

相关试题: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西安工程2017年研)

(2)简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湘潭大学2017年博)

(3)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辨析题,浙江财大2017年研)

(4)简述社会主义本质中生产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关系。(江苏大学2017年研)

(5)试述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历史必然性及重要意义。(论述题,扬州大学2015年研)

(6)简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华中农大2015年研)

(7)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及其意义是什么?(浙江财大2014年研;华中师大2007年研)

(8)说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科学论断的内容和意义?(首都经贸2014年研)

(9)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辨析题,江苏大学2010年研)

答: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做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基本内涵

①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把握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只有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才能自觉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最终以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②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是要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就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富裕”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是要使这种富裕成为“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①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深化到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理论把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与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为我们从更高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

2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湖南农大2017年研)

相关试题:

(1)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是什么?(浙江理工2017年研)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和意义。(重庆工商2017年研)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是什么?(论述题,青岛大学2015年研)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是什么?(燕山大学2011年研;中南财大2009年研)

答: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和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是我国最大的实际。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述

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于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揭示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重大发展和重大突破。

?

3如何理解“发展是硬道理”以及“稳定是硬任务”?新时期我国发展和维稳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华南理工2012年研)

相关试题:

(1)邓小平为什么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青岛大学2010年研)

(2)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公大2010年研;广东财大2008年研)

(3)如何认识邓小平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西南大学2010年研)

答:(1)对“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解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①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能否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自己,能否体现出其优越性,最根本的是生产力能否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好。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②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决不能长期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贫穷的基础上,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长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③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发展得越强大,对世界和平就越有利;不仅维护世界和平需要中国的发展,而且解决全球发展问题,也需要中国的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广阔的市场和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社会政治稳定;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中国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对“稳定是硬任务”的理解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结合起来,三者的结合点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3)新时期我国发展和维稳面临的挑战

①国家主权与领土安全。国家主权与领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随着我国国际利益的不断拓展,随着国内一些分裂势力的滋长与相互勾结,我国在国家主权与领土安全领域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在:

a.经济全球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我国的国家主权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

b.台湾问题是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重大不稳定因素。台湾问题本是中国的内政,但其产生和发展的进程中历来都有一些国际势力的幢幢怪影。而在这些国际势力中,美国又是核心因素。

c.除“台独”势力之外,“藏独”“疆独”势力近年来也在不遗余力地策划、从事分裂祖国的活动。而且,他们与“台独”势力相互勾结、沆瀣一气,与李登辉的所谓“七块论”遥相呼应,损害和威胁我国的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②军事及周边地区安全。军事安全是一个国家受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军事力量制约的现实状态,是国家安全诸因素中的首要因素。新世纪初,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总体上讲在朝着对我们更加有利的方向发展。但“9·11”事件和此后的伊拉克战争给国际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数。美国强力推行其全球反恐战略,其他许多国家,尤其是一些大国纷纷调整彼此关系,增强谋略与谋势,使全球地缘战略格局出现重大变化,也使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面临新的变数。目前看,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中有四大问题值得关注。

a.美国对华战略包围圈已赫然成型。

b.一些周边国家借反恐和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机会,加快扩军备战的步伐。

c.我国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在增加。

d.我国周边地区面临越来越多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③政治安全。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前提。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以及国际社会对我国和平崛起的种种不同心态,都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发展产生着某种程度的冲击和影响。

a.经济全球化凸显政治因素。

b.美国是影响我国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

c.国际社会对我国和平崛起的矛盾心态也是影响我国政治安全的因素之一。

④文化安全。文化安全既包括国家的文化立法权、文化管理权,也包括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选择权以及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独立自主权等,这些都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就是保障国家文化主权,捍卫国家文化主权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中国在文化安全领域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a.西方政治文化的渗透。

b.反华舆论的鼓噪。近些年,“中国威胁论”“黄祸论”“中国崩溃论”等在不少西方国家大行其道。

c.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还使我国的安全保密工作面临不少新的课题。

⑤能源安全。我国的能源种类不均衡,能源利用率低,开发难度加大,能源发展后劲严重不足。总体上看,我国的能源资源总量位于世界前列,但种类不均衡。能源领域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中国的能源储备严重不足,而融入世界的步伐却很快。一国的能源安全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政治和军事问题,它不仅与国内供求矛盾及其对外依存度相联系,也与该国对世界资源丰富地区的外交和军事影响力相联系。中国能源安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油源安全和油路安全。

⑥经济安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济安全是一个愈益复杂的概念。结合我国所面临的同样愈益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在经济安全领域面临的国际挑战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我国与外部世界的经济关系越来越复杂,各种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

b.外部世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压力将越来越明显。

c.我国经济在融入世界的进程中面临的风险越来越突出。

?

4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江苏大学2009年研)

答: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主要是因为:

(1)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无论从改革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看,还是从引起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变革的深度和广度看,都可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

(2)这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目的同过去的革命一样,是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落后的状态。改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3)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5如何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燕山大学2012年研)

答: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言是极其重要的。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

(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2)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讲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绝不是要闭关锁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要把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

6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浙江理工2017年研)

答:(1)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从1978年开始,直至今天,总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兴办经济特区。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4年,中央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中央决定开辟长江、珠江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

③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④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具体分析如下:

①全方位。即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各民族各国家,无论大小、无论发展程度如何、属于什么性质和类型,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可以和我们互通有无,我国都应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它们的经济贸易关系。基于这样的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与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贸易往来。

②多层次。即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这种多层次对外开放的形成是一个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有重点、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过程。

③宽领域。即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3)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

7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浙商大2011年研)

相关试题:

(1)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华南理工2017年研)

(2)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浙江财大2013年研)

答: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他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分别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是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因此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互相配合、互相弥补。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其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

8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湘潭大学2017年博)

相关试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燕山大学2015年研)

(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西南大学2012年研)

(3)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广东财大2011年研)

(4)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青岛大学2010年研)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因此,它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对资源的合理配置起积极促进作用。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要全面认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③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都是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完善的市场经济,因而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经营管理方法,如股份制、发行股票、债券集资、资金、技术、劳动力进入市场等,社会主义国家完全可以借鉴和吸收,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共同富裕这个根本目标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在分配中坚持公平的分配原则和分配政策,兼顾效率和公平。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有利的宏观调控。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们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

9试述邓小平对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贡献。(浙商大2012年研)

答:(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①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并且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③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毛泽东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由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没有充分展开,各种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作最一般的概括。

(2)邓小平对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贡献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有:

①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②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③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④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不断完善加以解决的正确主张,并从历史经验教训出发,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

10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下的所有制结构?(武汉理工2009年研)

相关试题: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辨析题,广东财大2012年研)

答:所有制结构是指社会中的各种所有制及其具体形式的比例和相互关系。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形成有其必然性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②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离开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就离开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为了促进多层次生产力水平的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类型的所有制形式。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之中,是因为它们同公有制经济一样,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①公有制的多种表现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所有制形式,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②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公有制经济所采取的经营、组织、交换、分配等方式。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经济已经突破了过去那种仅仅由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实现形式。由于各个公有制企业的公有化程度不同、规模不同、产业属性不同、经营管理水平不同、经济效益不同及其他种种条件不同,所以它们选择的实现形式也就不同,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局面,如股份制经营、股份合作制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委托经营等等。

(3)非公有制经济的表现形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形式主要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活跃市场、满足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极大的作用。

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观点。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

1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青岛大学2015年研)

相关试题:为什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浙商大2012年研)

答: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我国各族人民历来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为捍卫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统一进行了英勇斗争。在中国历史上,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制造分裂的人,历来被人民所唾弃。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国内战争的影响,中国局部地区处于分离状态,各族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同各种分裂势力及其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

(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强烈期盼。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个走向现代化、实现繁荣强盛的过程,也是一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

(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祖国统一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党领导人民同一切阻挠破坏中国统一的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不断推动实现祖国统一的进程。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利益。无论在祖国统一的道路上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无论敌对势力如何阻挠破坏,都动摇不了党和人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

?

12简述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江苏大学2011年研)

答:(1)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历史遗留问题。1949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统治集团退据台湾后,抗拒统一,图谋反攻大陆。正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准备着手解放台湾时,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军队进入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以武力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扶持国民党政权,形成台湾与大陆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台湾问题由此产生。

(2)台湾问题的实质

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原因在于:

①1895年日本通过侵略战争从中国割占台湾、澎湖列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有关国际条约明确规定将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台湾回归中国,中国政府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②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成为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和在国际上的唯一合法代表。这是在同一国际法主体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新政权取代旧政权,中国的主权和固有领土疆域并未由此而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理所当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国的主权,其中包括对台湾的主权。

③由于美国等外国势力的阻挠和台湾当局抗拒统一,两岸分离状态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之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制定和实施了对台方针政策。

?

1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浙江理工2017年研)

相关试题:

(1)简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华中农大2015年研;浙江财大2015年研)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浙江财大2013年研)

(3)“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意义是什么?(青岛大学2010年研;华中师大2007年研)

(4)“一国两制”构想的战略意义?(公大2009年研)

答:(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之一,是指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科学构想。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①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②两制并存,是指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③高度自治,是指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

④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重要意义

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科学构想。

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③香港、澳门回归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a.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表明了中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强意志和决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和处理国家各方关系的卓越能力。

b.台湾与香港、澳门虽然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中国的一部分,都实行不同于大陆的社会制度。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它表明通过“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实现两岸统一,完全能够满足台湾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c.随着时间的推移,祖国大陆日新月异的变化和香港、澳门的稳定繁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必将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

14联系两岸关系的历史和最新局势,请分析“一国两制”的理论及其在香港和澳门的实践对两岸统一的意义。(武汉理工2009年研)

答:(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科学构想。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