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研促销活动背后的心理学知识_网易订阅(心理学考研分数线)

力比多学院考研送福利
【制定学习计划】 或 你【择校择专业】
回复你的“称呼+扣扣号+报考院校”给管大
学院辅导老师会主动联系你哦~
历经“双十一”、“双十二”的劫难,大家还能继续战斗吗?
小编看着待还的花呗和待确认收货,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事实:
双十二过去了真的要吃土了!

说实在话,我平时也是个很节俭的人,喝1杯奶茶都要犹豫良久,为什么一遇到促销活动就忍不住剁手呢?
在仔仔细细的看完了各种商品促销活动海报和视频后,小编得出结论:
这些商家一个个都是心理学高手,这手剁得不冤。

omg!所有女生,买它!
“所有女生,给我听好了。”
“所有女生,今晚一定要给我抢到它,只有5000份,卖完就没有了!”
“所有女生,所有女生,做好准备,来,321上链接!没了。”
……
有人表示,每次看李佳琦的直播,一听到“所有女生”这四个字,就兴奋到瞳孔放大,在屏幕前摩拳擦掌,随时准备不要命(钱)地冲锋陷阵。
而除了“所有女生”之外,李佳琦还有许多口头禅,除了最经典的“oh my god”,还有“买它买它买它”、“我的妈呀”“amazing”等等。甚至我们只要一提到“oh my god”,就会想起李佳琦。
而像李佳琦这样通过不断重复类似的话来给观众洗脑,在电视购物时代就已屡见不鲜。
“恒源祥,

羊羊羊”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得了灰指甲,一个传染俩。
问我怎么办?马上用亮甲”
每天被这些广告轮番轰炸,烦都要烦死了,但你敢保证在过年买礼物时,真的没想过买脑白金吗?
这其实是商家们对戈培尔效应的一种运用。通过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不断给观众心理暗示,“即便是谎言,重复一百遍也可能成为真理”。
戈培尔效应的实质,其实是一种心理暗示的累计。
而心理暗示则是一种条件反射的心理机制,它能让人在潜意识中接受一定的意见或者信念;而一遍又一遍的信息刺激,能加深这种潜意识的改变,从而可以使具体事件直接印入潜意识,并进一步促发个体的模仿和联想。

如何摆脱这种心理暗示呢?
很简单,小仙女们永远17岁,保持你的逆反心理,不去信ta就好了。

什么?这么好看的衣服打1折!
每次促销,你能看到:
全店女装1折起!
xx毛衣仅售49元!
等等超高折扣,小编甚至怀疑店家真的赚得到钱吗?
但不得不说,买的没有卖的精。每次点进这类店铺,把全部商品从上到下看一遍,发现要么根本就没有1折的商品,要么就是颜色和款式随机。
等想退出去的时候就发现:
这家店的衣服还蛮好看的哦~
优惠也还可以哦~
10分钟后,购物车里又多了一件商品……
这个消费过程是登门槛效应(foot-in-the-door effect)的典型体现。当我们在同意他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后,为了使自己的行为前后一致,或避免认知失调,接下来更可能同意更难以接受的要求。
先用超低价把你吸引进店铺,接着把极少的超低价商品藏在不容易找到的角落,让你在几乎看完店里的全部商品后才找到它。
最后用相对较低的折扣吸引你掏钱购买ta们的产品,一步又一步让你心甘情愿的掏出钱包。
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同学明明只是想买点零食解解馋,结果回过神来却发现,一套冬装都买齐了。

明确自己的购物目标,想买吃的就只去买吃的,从一开始就拒绝好看的衣服,鞋子,包包的诱惑,从根本上杜绝非理性消费的可能。

限时限量,错过再等一年!
“前一小时全店8折!”
“两件8折,三件7折!”
“领劵即可满300减100!”
……
看到这些字眼,你心动了吗?
很多人在打折的时候买东西,不完全是被便宜的价格所吸引,而是不想错过“捡便宜”的机会——错过便宜,可能会经历“被剥夺”的感受。
这种心理现象被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命名为:损失厌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该理论认为,人们对“损失”的敏感远远超过对“收益”的渴望,即使损失与得到的金钱数额一样。

为了避免这种“损失”,人们便会强迫自己捡便宜,甚至并不会考虑自己到底需不需要这件商品。这种“担心错过”的感受,在时间的压力下会变得更大。
比如我们常看到或听到的“限时优惠”、“过时不候”“数量有限”、“卖完下架”,都在强调一种稀缺性。
稀缺原则告诉我们,越难买到的东西越有价值,于是很多人就开始疯抢,在这种群体氛围和压力之下,我们的思想就会趋于极端——“我不跟着抢就吃亏了”。
比如星巴克的猫爪杯,优衣库与kaws的联名款体恤,甚至一罐辣椒酱。

如果你觉得自己实在抵抗不了低价的诱惑,那就离诱惑远点。

定金都付了,就这样吧
寒冬已至,每天在教室复习脚越来越冷了,趁着双十二打折,入手一双保暖又好看的靴子吧~
哎哟,这双不错,原价599,现价299,现在付定金到手价只有199元,买了!
逛着逛着,咦,这双靴子更好看,还便宜一些!
怎么办呢?退款吧~
点开退款界面,却发现卖家早就想到这一刻——
算了,钱都花了,就买原来那一双吧,虽然心里有点不爽。
为什么付过定金后,我们很难放弃这件商品呢?
因为我们付出了沉没成本,即已经付出不可回收的支出。
心理学家发现,相比于之前没有做出任何投资,当人们在一个事物上投入了一定的时间、金钱或精力后,人们会更倾向于继续投入,并为过去的行为做辩护。
“买这双靴子我相当于赚了100块呢~”
一方面,你不想让自己的付出白白浪费;另一方面,你也在试图证明过去自己的选择是正确而明智的。
但有时候,你越是坚持,损失越大。

避免“沉没成本”,我们要学会站在旁观者视角,问问自己:“如果我不曾付出多少时间、金钱或精力,那么我会怎么做?”
文章的最后,总结一下4点建议吧~仅供参考
1.保持逆反心理,别被戈培尔效应洗脑;
2.明确购物目标,断绝登门槛效应;
3.远离诱惑,让损失厌恶无从生长;
4.用旁观者视角,对沉没成本断舍离。
希望每位看到这里的同学都能牢记这4点建议,理性消费,努力成为现代消费主义暗网下的那一条漏网之鱼~

【心理学考研针对辅导】火热开抢
力比多学院心理学考研辅导
各院校历届学员强烈推荐
助力90%以上学员上岸
回复“咨询”
加入我们一起备战
力比多学院值得信任

力比多学院
创立于2009年
由张建新教授、申荷永教授、秦启庚教授
等多位心理学大咖强强联手
组成学院学术讲师顾问
前身是坐拥20w心理学粉的
心理学之家
现在国内最专业、最纯粹
服务于心理学人成长与成才的专业机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