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考研泼盆冷水,《芭比》并没有宣传说的那么精彩_女性_电影…(新传考研院校排名)

原标题:新传考研 | 泼盆冷水,《芭比》并没有宣传说的那么精彩

电影《芭比》最近在全球热映

看完电影有人气急败坏:

这就是一部恶意消费女权群体的商业片!

(图源:豆瓣截图)

但是,这些言论依然没有挡住《芭比》豆瓣开分8.8,这部华纳兄弟最新力作,成为了今年评分最高的院线电影。

很多人本以为这会是一部以卖玩具为目的的子供向商业片,却没想到《芭比》其实是一纸檄文,它讽刺、戏谑、对抗,在粉红色的温柔外表下,包裹的是强悍的战斗内核。导演用芭比这个濒临淘汰的前女性前卫标志向我们叙述了一套最新的、最具当下性的、完全挣脱了一切桎梏的女性叙事。《芭比》电影的上线,不仅是经典ip的“情怀搬运”,更是发挥了她的偶想力量提醒我们每一个女孩,可以勇敢,可以无畏,可以冲破枷锁,可以做成任何事。当人们试图用商业化去污名化、矮化女性及其作品时,我看到的是因为商业化,女性主义作品获得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文章涉及大量剧透,请谨慎下滑?

(图源:《芭比》电影宣传海报)

从电影院出来,看完《芭比》的我,作为一名观影人,说实话,《芭比》电影并没有宣传中说的那么精彩,但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1
豆瓣8.6的《芭比》,为什么值得一看?
▍《芭比》电影上映,一场集体记忆的唤醒

集体记忆这一概念由法国社会学者哈布瓦赫提出,他将个体记忆放大至整个社会群体层面进行考察,把集体记忆定义为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芭比娃娃,曾经小女孩们的梦中的偶像,经历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芭比”作为全球流行文化的一大代表,已经成为了一部分群体的集体记忆。如今芭比ip全新改编,正在唤醒与重写这样的集体记忆。

《芭比》电影开始讨论超越“芭比宇宙”的话题,在全新《芭比》电影中,芭比从漂亮的“高跟足”变成“扁平足”,这意味着芭比不再完美,因为“不完美”,她必须进入到残酷的现实世界探索宇宙真谛,离开梦幻、美好、无忧无虑的“芭比世界”,亦如成年后的我们与儿时的童话世界告别。

(图源:《芭比》电影宣传图)

▍芭比符号的建构,女性成长与发展的象征

芭比是什么?从影片开始时就说到的,“barbie is everything”,芭比可以是一切。但此时的“一切”,是基于男凝和种族凝视的双重建构下的共谋,无论是用金钱与阶级来区分成功,还是用“自我”来建构“他者”的种族标准,无论它最终染成什么样颜色,它只有一种形象,一种肤色,一种体型,一种美的标准。

芭比娃娃是女性的象征,她拥有完美的身材、漂亮的脸蛋和各种华丽的服装,向小女孩们展示了一个美丽的世界,让她们相信自己也可以成为美丽、自信的女性,芭比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已经实现了“符号化”的构建。鲍德里亚认为,社会从“生产社会”走向“消费社会”,此时的消费不仅仅是经济行为,而更是一种文化行为。“芭比粉”、高跟鞋、梦想豪宅……这样熟悉的消费符号,塑造出我们对于阶级和审美的固化标准,也成为了萨沙和芭比冲突的来源,这也是电影中芭比思想意识觉醒的过程,从芭比认识自我,再到认识女性。后期电影中芭比的反抗也更多地围绕着这一点,与肯所建立起的“父权制”进行对抗。

(图源:微博@呆瓜映画)

2
通过电影,我们看到了什么?
▍摘除性别限制,用男性角色打破男性幻想

“这间独属于女性气质的集中营里,芭比就像是悬挂在他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削弱他们赖以生存的男子气概”。

电影中芭比的成长承载了女性主义的理想,而作为芭比男友的肯成为了现实中的女性镜像。

如果仅用barbie这个女性玩偶来反思资本主义与父权制,问题是无解的。编剧用同样的耐心、温柔、包容来对待ken这个男性角色,没有用一种二元对立的性别观念,将ken设定为barbie的对立面和反派,而是用他的困境来反映女性的困境,表现父权制对于男性与女性同样都是一种伤害。

ken的角色具有复杂性与矛盾性,他的身上除了barbieland中作为附属品的第二性特征外,还兼具了父权统治下的传统男性气质。在由女性主导的barbieland中,ken是barbie身边的配角,他找不到存在的价值,觉得自己是附属品,感到迷茫困惑,这正是女性在现实世界中困境的反面镜像。当ken进入现实世界,他惊奇地发现男人才是世界的主角,男性比女性要更有力量、更有权力、更有地位、也更自由。ken带着“父权制”回到barbieland,将父权制变成他的武器、盔甲。这几处情节看似滑稽可笑,却充满了对现实世界的影射与讽刺。

(图源:《芭比》电影宣传图)

▍逃离拟态环境,乌托邦并非人生唯一选择

拟态环境是李普曼在《公众舆论》这本书中所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芭比就生活在这样被塑造的拟态环境中,像《楚门的世界》一样过着千篇一律的npc生活,芭比每天从早晨一睁眼就必须按部就班地过着“芭比式生活”,醒来的第一分钟开始就要像迪士尼公主一样唱起歌,假装浴室能流出水地“洗澡”,假装杯子里有牛奶地“吃早点”。

影片开始的芭比是千千万万个还没认识女权的我们,我们芭比乐园,每一天都是完美的,什么都不知道,在被凝视被客体化的位置上完成一切事务。这种事无巨细的“精致”生活令我们难以喘息,逐渐在其中迷失了自己的存在意义。但忽然有一天芭比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异样,决定做出改变。最后,芭比去妇产科是她女权道路的开始。芭比是没有生殖器的,她还不算是一个真正的“女人”,真正成为一个生理上“完整”的女人去妇产科是她女权道路的开始,最终拥抱生活中的不完美和混乱。

(图源:《芭比》电影宣传图)

▍超越艺术范畴,温和开端好过激进的休止

“芭比、肯,或是女性主义,都没有标准需要比照。”

葛韦格在电影中加入大量的戏仿、解构与颠覆,用自反的方式在一个童话中进行创新。《芭比》采用的是挪用和戏仿的姿态,从经典中诠释出新的意义和当代价值。

芭比是满足男性对女性外貌凝视以及对女性本身的自我规劝而诞生的,只是因为

女权主义的发展才给芭比赋予了其他意义,但比起芭比对女性的贡献,对女性的负面似乎更严重,赞美女性外表的最高境界就是“你美得像一个芭比娃娃”。所以,电影中芭比来到现实世界后,小女孩恶狠狠地批判芭比“你的出现让女权运动倒退了五十年”。

影片的结尾以希望创作出”普通芭比”为切入点,去打破对于”标准化”焦虑的追求。此时的everything才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everything,你不必成为肯所追求的somebody而只用成为一个”普通barbie”,在影片的结尾为观众建构起了一种”女性”同盟的可能。

对于高知识水平同温层中的女性,普遍觉醒了,急需下一步指导。但其实还有很多大量经济条件差、教育水平低的女性尚未觉醒。要让《芭比》这样一部充满冒犯与敏感点的作品播向全球,必须妥协当下的大众门槛,满足商业化形式。用温和的糖衣能向全球输出女性主义的内核,好过用激进的姿态丢失达成目标的机会。

(图源:电影《芭比》)

3
穿着粉色看芭比,我们的人生不必被定义
亮眼的粉色,“芭比粉”已经成为了芭比的符号。芭比将大众的记忆与粉色进行捆绑,是一种十分巧妙的营销手段。这种亮眼的颜色不但唤醒了观众的记忆,同时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给公众留下了足够的讨论与想象空间。不少的观众在去看电影的路上,都给自己安排上了含有粉色元素的穿搭,满满的仪式感!在芭比的乌托邦的世界里,有着粉色的魔法,它给我们带来了在现实生活里过好自己的人生所需要的力量和勇气。

芭比本身,这个完美的人偶最初来自于一个平凡女性的创造,寄托着她对于自己女儿的祝福,也曾打破了玩具市场的传统,让玩娃娃对女性来说不再仅仅是一种育儿演练;但在大量与长时间的再生产后,芭比的完美形象受到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的双重征用,渐渐沦为一种对女性的束缚,成为许多女性自卑感的来源,这也是事实。电影中芭比和肯映射了女性完美的枷锁和失落的现实。

(图源:微信视频号+朋友圈截图)

“barbie is everything”

“她可以披上西装,就成为一名律师。她可以套进太空服,就成为一名宇航员。她可以从事所有职业,而在她的故事发生的年代,女人甚至不能有自己的银行账户。”

这是华纳的新片真人版《芭比》中芭比扮演者玛格特·罗比在接受vogue杂志的采访时对芭比这个角色的评价。她认为《芭比》这部电影就像芭比的所有浮夸的服饰一样,无比肤浅,但也无比深刻。

芭比娃娃的创造者露丝·汉德勒也曾说过,她的理想是「让所有的女孩子都意识到,她们能够成为自己梦想成为的任何一种人。」《芭比》就像一颗三层结构的糖果:甜腻炫彩、看似“无害”的外壳,辛辣酸涩、充满洞见的内在,以及最重要的,重重包裹下的那个余味悠长的核心。芭比不止是一个玩具,她更像男性希望塑造出来的“完美女人”,完美的贴合了电影里妈妈的那段台词。

图源:电影《芭比》剧照

4
观影后的观众,完成了电影表演的另一半
▍情绪共鸣,渴望变化的观众意识觉醒

共情传播是一个包含情绪感染、态度认同和行为支持的完整过程,共情传播的结果是形成情感共同体,即形成一种群体情感或群体情绪。玩芭比的女孩长大成为妈妈,现实世界中女人内心的矛盾挣扎被芭比感应到,芭比习得了人类的复杂情感学会了哭,发现了人变老后的美,甚至也会陷入存在主义抑郁。

影片以幽默巧妙的方式,开启barbie的自我觉醒之旅。电影最让人感触的永远是真实的人性,比如芭比和肯都不想当第二性,比如即使芭比知道人最终都会死亡但仍然想变成人类追求生命意义。

barbie和ken在进入到real world后提到的那句:”我没有性器官”。这句话昭示了芭比所具有的冲突性和矛盾性。芭比上部的肉感一目了然,下部却绝无性感,芭比的塑料身体里的确刻着非常矛盾的荡妇/女孩的信息。为客体的女性是不能拥有性欲的,既要性感而成熟,又要保持童贞。电影隐喻了许多:作为一个女人的困难,生活的可怕本质以及追求完美本身的荒谬性。

(图源:微博截图)

▍值得鼓励,期待越来越多这样的影片

上野千鹤子老师在《厌女》中写到的,父权制社会的一个特质就是男性必须拥有一个自己能控制的女性,才算成功标志。略感不足的是,电影没有对芭比作为性客体在男性凝视下的突破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但换一个角度来说这依然是对当前女性主义中存在的妥协或是说用镜中我来塑造自己等一系列问题的客观写照。

用ken这个男性折射女性的困境,最后落到平权,也是比较好的处理。虽然是很“浅层”的女性主义叙述,但整体作品依旧是瑕不掩瑜,值得大家都去看。之所以要推荐这部影片,更多是因为它敢于直接说出问题,值得鼓励,期待越来越多这样的影片出现。

《芭比》并不是一部排除了男性观众的电影,更不是一部以男性观众为假想敌的电影,或许应该说芭比是一部女性主义启蒙影片,《芭比》的存在和上映本身成为最深刻、最勇敢的女性主义。

(图源:电影《芭比》)

电影最后芭比以及所有的芭比们都找到了自我,希望每位女性也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参考资料:

[1]《《芭比》“浅显”的女性主义:无意冒犯,仅为自我》知著网 蛙蛙日记

[2]《《芭比》|看女性在海报中央的电影》阿随仔

[3]《对《芭比》的各种指责,影片其实都回答了》虹膜

[4]《骂早了!让人疯狂破防、不顾男性死活的《芭比》,才是女人心中的流量第一!》新欧洲

[5]《《芭比》:不仅仅是女性主义》澎湃有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评论